认证主体:方**(实名认证)
IP属地:四川
下载本文档
运输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运输需求价格弹性:指运输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运输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反映运输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计算公式为Ed=(ΔQ/Q)/(ΔP/P),其中Ed为弹性系数,ΔQ为需求量变动量,Q为原需求量,ΔP为价格变动量,P为原价格。当|Ed|>1时为富有弹性,|Ed|<1时为缺乏弹性。2.边际成本定价:以运输企业提供单位增量运输服务所增加的成本作为定价依据的方法。其核心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旨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避免资源配置扭曲。在自然垄断行业中,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可能导致企业亏损,需通过政府补贴或交叉补贴平衡。3.运输市场集中度:衡量运输市场中企业规模分布的指标,通常用行业前n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n)表示。例如CR4指前4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集中度越高,市场垄断性越强;反之则竞争更充分。该指标用于分析运输市场结构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4.运输外部性:运输活动对非直接参与主体产生的未通过市场价格反映的成本或收益。负外部性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事故等社会成本;正外部性如运输网络完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需通过税收、补贴、规制等手段矫正。5.多式联运经济效应:通过整合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形成的协同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降低全程运输成本(减少中转环节、优化线路)、提高运输效率(缩短在途时间)、提升服务可靠性(统一责任主体)、减少资源浪费(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简述运输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运输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其影响因素可分为四类:(1)经济发展水平:GDP增长直接带动货物和人员流动需求。工业产值上升增加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需求;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商务、旅游等客运需求。(2)产业结构与布局:重工业占比高的地区对大宗货物(煤炭、矿石)的运输需求大,依赖铁路或水路;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则更依赖航空、公路的高时效性运输。(3)运输服务价格与质量:运价上升抑制需求(替代效应),但优质服务(准时性、安全性)可能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刺激需求(收入效应)。例如高铁以200-350km/h的速度,在300-1000km范围内对航空形成替代,本质是价格-质量组合的优化。(4)政策与技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如“一带一路”)推动跨区域运输需求;电商物流技术(智能分仓、路径优化)降低单位运输成本,激发网络零售的爆发式增长。2.分析运输供给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学含义。运输供给的特征及经济意义如下:(1)不可存储性:运输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无法像商品一样库存。这要求供给能力需与需求波动匹配,导致运输企业在需求低谷期(如夜间货运)面临设备闲置成本,需通过动态定价(如出租车夜间加价)或多用途设计(客运列车白天载客、夜间行包运输)提高利用率。(2)网络经济性:运输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决定供给效率。例如铁路网中,干线与支线的衔接形成“轴辐式”结构,每增加一个节点,网络价值呈指数增长(梅特卡夫定律),从而降低单位运输成本。(3)外部约束强:运输供给受限于基础设施(如港口泊位数量)、环境规制(如船舶硫排放限制)、安全标准(如航空适航规定)。这些约束可能导致供给弹性不足,在需求激增时(如春运)出现“供给瓶颈”,表现为票价上涨或运力短缺。(4)公共产品属性:部分运输基础设施(如国道、航道)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需政府主导供给。但完全由政府提供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实践中多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平衡公平与效率。3.完全竞争运输市场需满足哪些条件?现实中是否存在典型案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现实适用性:(1)大量买者与卖者:市场中无单个主体能影响价格。运输市场中,公路货运的个体运输户(如“个体卡车司机”)数量庞大,单个司机难以左右运价,接近此条件。(2)产品同质性:运输服务无差异。但实际中,不同企业的服务存在差异(如A公司提供GPS追踪,B公司仅基础运输),因此严格同质性难以满足。(3)信息完全对称:买卖双方充分了解运价、运力等信息。互联网货运平台(如满帮集团)通过实时匹配车货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仍存在“柠檬市场”风险(低质量服务驱逐高质量)。(4)自由进入退出:无壁垒。公路货运的进入壁垒较低(购买卡车即可运营),但退出时需考虑车辆残值,存在一定沉没成本。现实中,完全竞争的运输市场仅存在于理论抽象。最接近的是区域性零担公路货运市场(如长三角地区的短途普货运输),但仍受限于服务差异和信息不完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4.简述运输成本的分类及其经济学意义。运输成本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其经济意义在于为决策提供依据:(1)按成本性质:固定成本(如车辆折旧、站场租金)与可变成本(如燃油费、过路费)。固定成本占比高(如航空运输)的企业,需通过提高载运率(客座率/载运率)摊薄成本;可变成本占比高(如公路运输)的企业,更关注边际成本定价。(2)按成本归属:直接成本(可明确归属某趟运输的成本,如某航班的燃油费)与间接成本(需分摊的共同成本,如航空公司总部管理费用)。合理分摊间接成本是制定差异化运价(如头等舱与经济舱定价)的基础。(3)按时间维度:短期成本(至少一种要素固定,如短期内无法增加船舶数量)与长期成本(所有要素可变,可调整船队规模)。短期分析关注边际成本与停止营业点(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停止运营);长期分析关注规模经济(如航运企业通过船舶大型化降低单位成本)。(4)社会成本:包括私人成本(企业支付的成本)与外部成本(如污染治理成本)。运输政策需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如征收碳税),使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实现资源最优配置。5.为什么说运输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供给模式有何特点?运输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体现在:(1)非排他性有限:理论上可通过收费(如高速公路通行费)限制使用,但部分设施(如城市道路)因排他成本高(设收费站影响效率)而具有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递减:在容量阈值内(如公路未拥堵时),增加一个使用者的边际成本接近零(非竞争性);超过阈值后(拥堵时),边际成本急剧上升(竞争性显现)。基于此,其供给模式呈现“混合供给”特点:(1)纯公共物品部分(如农村公路)由政府直接投资,税收融资;(2)准公共物品部分(如高铁)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票务收入、沿线土地开发收益回报;(3)可收费部分(如专用码头)由企业自主投资,市场调节。例如,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由上港集团主导建设,通过装卸费回收成本,同时享受政府的港口建设费补贴。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某城市通勤铁路的需求函数为Q=5000-20P(Q为日客运量,单位:人次;P为票价,单位:元)。已知当P=150元时,求:(1)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2)若票价下调10%,客运量变动百分比及总收益变化;(3)分析该需求弹性下,企业应采取降价还是涨价策略以增加收益。解答:(1)需求价格弹性Ed=(dQ/dP)(P/Q)dQ/dP=-20,当P=150时,Q=5000-20×150=2000Ed=-20×(150/2000)=-1.5(取绝对值为1.5)(2)票价下调10%,ΔP/P=-10%客运量变动百分比=Ed×(ΔP/P)=1.5×10%=15%(增加)原总收益TR1=P×Q=150×2000=300,000元新票价P2=150×(1-10%)=135元,新客运量Q2=2000×(1+15%)=2300人次新总收益TR2=135×2300=310,500元,总收益增加10,500元(3)由于|Ed|=1.5>1(富有弹性),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增加的比例超过价格下降的比例,总收益增加。因此企业应采取降价策略。2.某运输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为TC=1000+20Q+0.5Q²(TC为总成本,Q为运输量,单位:千吨公里)。求:(1)固定成本(FC)、可变成本(VC)、平均可变成本(AVC)、边际成本(MC)的表达式;(2)当Q=20时,AVC和MC的值;(3)分析该企业短期停止营业点的产量水平。解答:(1)FC=1000(常数项)VC=20Q+0.5Q²(随Q变动的部分)AVC=VC/Q=20+0.5QMC=dTC/dQ=20+Q(2)Q=20时:AVC=20+0.5×20=30(元/千吨公里)MC=20+20=40(元/千吨公里)(3)停止营业点发生在价格P等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小值(P=AVCmin)。AVC=20+0.5Q,这是一个关于Q的一次函数,斜率为正,说明AVC随Q增加而递增。因此AVC的最小值出现在Q=0时(AVC=20),但实际中当Q>0时,AVC随产量增加而上升。这意味着该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点为当价格低于AVC的最低值(20元/千吨公里)时,企业应停止运营。但由于AVC随产量增加而递增,只要价格高于当前产量对应的AVC,企业就应继续生产以覆盖部分固定成本。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结合我国交通发展实践,论述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机制。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作用机制可从以下维度展开:(1)空间经济整合:运输网络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例如,高铁网络(如京沪高铁)使“1-3小时经济圈”形成,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北京的科技企业将生产基地迁至天津、石家庄,利用当地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同时通过高铁保持研发与生产的高效衔接。2022年,长三角高铁覆盖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度较2010年提升42%,直接拉动区域GDP增长1.8个百分点。(2)产业关联效应:运输业通过前向关联(为制造业、商贸业提供物流服务)和后向关联(需求拉动钢铁、能源、机械制造等产业)形成经济乘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运输业每增加1亿元产出,可带动上游产业(如汽车制造)产出1.5亿元,下游产业(如批发零售)产出2.3亿元。2023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200亿件,直接带动包装、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新增就业超200万人。(3)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运输技术进步(如集装箱运输、智能调度系统)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200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9.4%,2023年降至14.4%(接近发达国家13%的水平)。以中欧班列为例,其全程运输时间(12-18天)比海运(30-40天)缩短一半,成本比空运(约1/5)低,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中高端制造业的出口,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1.6万列,货值占中欧贸易额的8%。(4)区域协调与脱贫攻坚: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直接改善了偏远地区的运输条件。2018-2023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产品外运成本下降30%,特色产业(如云南鲜花、贵州茶叶)通过冷链运输进入全国市场,带动580万农村人口脱贫。(5)应对经济波动的“稳定器”:运输业的基础性使其在经济下行期仍保持一定需求韧性。2020年疫情期间,全国货运量仅下降0.5%(其中快递量增长31.2%),为保供稳链发挥了关键作用;2022年面对国际供应链中断,中老铁路开通后,中老贸易额增长75%,成为区域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2.分析运输外部性的主要表现、经济影响及治理对策。运输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其表现、影响及治理如下:(1)主要表现:①负外部性:a.环境成本:全球运输业碳排放占比约24%(国际能源署2023年数据),我国公路运输排放的NOx、PM2.5分别占交通领域的85%、70%;b.拥堵成本: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通勤拥堵成本年均超2000元/人(包含时间价值损失);c.安全成本: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间接损失(医疗、误工)是直接损失的5-8倍。②正外部性:a.经济辐射:机场建设带动临空经济区发展(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23年GDP突破1300亿元);b.社会福利:公共交通普及使低收入群体出行成本降低40%,提升了就业可达性;c.技术溢出:高铁技术突破(如复兴号动车组)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地铁、磁浮列车,形成全球竞争力。(2)经济影响:负外部性导致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运输市场均衡量(Qm)超过社会最优量(Qs),造成资源过度配置(如私人小汽车过度使用);正外部性则使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市场均衡量低于社会最优量(如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两者均导致社会福利损失(DeadweightLoss)。(3)治理对策:①负外部性治理:a.庇古税:对高污染运输方式征税(如燃油税、碳税),我国已开征成品油消费税(含碳税要素),2023年税收收入超1.2万亿元;b.规制手段:设定排放标准(如国六汽车尾气标准)、限制拥堵区域通行(如北京尾号限行、新加坡拥堵收费);c.产权界定:通过可交易的碳排放权(如欧盟ETS)激励企业减排,我国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覆盖电力、航空等行业;d.技术替代: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58万辆,占全球60%),发展电气化铁路(我国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