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一位在运输路上奔波了30余年的老司机,从老黄河汽车,到斯太尔、沃尔沃,再到现在豪沃、汕德卡,他和他的父辈都经历了,见证了济南造重型卡车的一次次进步,也见证了中国重汽一次次技术跃进。
如今,无人驾驶技术逐步在行业内试验、推广、应用,马勇期待着有朝一日,后辈们不用再夜以继日、风餐露宿、两个人轮班倒着开车运输,坐在舒适的空调房里,卡车便可以日行千里……
17天试制成功吉普车
如今一提起中国重汽,很多人都知道,生产卡车的,尤其以重型卡车最为著名,殊不知,它1956年刚建立时,只是一家汽车配件厂,根本不生产汽车,而且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不是重型卡车。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汽车进口成为重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当时还是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济南汽车配件厂(中国重汽的前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决定生产汽车。
1958年,济南汽车配件厂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做出了“五一”完成试制汽车的“跃进”计划,一场群众性生产汽车的高潮,掀开了25天试制汽车的神话。
为了完成任务,当时的济南军区特地捐赠了一辆“嘎斯69”汽车(前苏联制造),车一到立即拆解,各单位依葫芦画瓢,工人们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在汽车试制的同时,为汽车起一个名字也被提上了议程。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为济南地处黄河岸边,济南生产的汽车也取黄河水奔流向前之意,希望黄河汽车可以驰名中外,终于在第17天的时间,第一辆“黄河”牌汽车问世了,只不过这辆车是吉普车。
开会迟到“被迫”生产重卡
由于可以生产汽车了,1958年8月,济南汽车配件厂正式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同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命运。
1960年,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JN150在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诞生。
1959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六局召开试制汽车的车型分工规划会议,当济南汽车制造厂得到消息派人到北京时,车型分工规划已经结束,只剩下7-8吨的重型车。
当时,我国还没有自主生产过一辆重型汽车,当时济南汽车制造厂也并不具备试制、生产重型汽车的条件,但为了今后发展,刘德惠、王子开两位厂长接下了制造重型汽车的艰巨任务。
济南汽车制造厂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得知了这个消息,全厂职工的精神为之一振。两位厂长多次找到山东省交通厅等相关部门,要求调拨一辆“斯考达”卡车,参照过去的经验,照葫芦画瓢。在他们的努力下,山东省交通厅终于同意了。
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的诞生,不仅极大缓解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运输难题,更是改写了新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黄河车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重型汽车的纪元,也树立起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
不断“牵手”国际巨头
“听父辈们讲,第一批黄河重卡还完全没有机械助力,虽然和现在的卡车没法比,但在当时的国产卡车里已经很先进了。”马勇说。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车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时间转眼到了20世纪80年代,1984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中国重汽前身)与中国其他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商合并,组成重型汽车工业联合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整车技术,在国内联合生产“斯太尔”系列重型汽车,济南汽车制造总厂是主要项目单位之一。
如今,“斯太尔”在很多人嘴里依然是重型卡车的代名词。在加速消化吸收“斯太尔”技术的过程中,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利用斯太尔先进技术优化“黄河”第二代产品,在斯太尔产品和黄河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009年,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双方的战略合作,影响至今。2014年,是重汽曼产品全面进入市场的一年,曼平台产品销量达到1万辆。
无人驾驶卡车上路
如今是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改变着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汽车行业。在众多汽车制造商,甚至互联网企业都在研发制造智能汽车的时候,中国重汽也提前布局。
到现在,1年零8个月累计行驶28万公里的陪伴,“跑得快、油耗低、高效可靠”是王鹏对这台智能汕德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