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落实给作业布置带来新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作业的设计工作。通过有效性作业的设计,助力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数学多元能力,助推学生的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提高高段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一、目前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作业的形式不够丰富
“双减”下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识到了创新作业形式的重要性,也在积极进行调整。而实际是,依然存在作业形式不够丰富的情况,如在原来书面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手实践作业,但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作业形式,这容易导致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最终做作业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二)作业未兼顾不同层次学生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而不是针对某一部分学生设计的。这要求教师设计出层次性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需求,而就实际作业设计来看,很多教师未注重这一点,作业无法满足优等生或是差等生的学习需求。最终也由于作业设计质量不高,导致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三)作业未兼顾学生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课后继续学习,完全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以实际作业设计来看,部分数学教师并未关注这一点,也就是作业设计的目标比较单一,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单一,最终影响作业设计的效果。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做法
(一)设计预习作业,打好课堂学习基础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学习课堂知识,做好接下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准备,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而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预习,更容易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率。在具体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应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出有价值的预习类作业。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预习作业,即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梯形事物,利用手机将其拍摄下来,在课上分享给大家。同时,还需要教师引入更多实物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他们课前准备的效果。就此次预习作业设计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前初步了解了图形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拍摄的图片作为课堂教学视频的素材,在课堂中播放,使其产生成就感。
(二)设计单元作业,整合和归纳知识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常存在知识遗忘速度快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并未进行单元知识或是单元之间知识的整合,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构建和记忆。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设计单元作业,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后,掌握整合和归纳知识的方式,为其数学学习效率的全面提高奠基。
以“扇形统计图”一单元为例,在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统计图”制作思维导图,并引导其将前面已学过的统计图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构建完整的“统计图”知识体系。如此,学生后续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快速回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从而选择正确的统计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分层作业,提升学科素养
在设计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时,教师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提升对各层次学生的训练效果,促进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并为他们学科素养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具体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不能只是大概了解学情,而是要细致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好层次,从而提升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针对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等,根据上述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分析简单问题,变式题目,复杂、综合性题目等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
(四)设计一题多解作业,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很多数学题的解答方式并不固定,所以教师对学生设计一题多解作业,并在解题中促进学生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例如,最近一个月,小丽每天只用15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作业,是上个月完成作业时间的25%,请问小丽上个月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作业呢?你能用哪些方式解决呢?学生对这一数学题分析后,给出了列算式、列方程等方式解决了问题,而在整个分析题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而且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拓展性更强,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高段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优化了学生课后学习的思路与模式,对学生学好数学十分有帮助。因此,数学教师应继续立足“双减”政策,探寻更多作业设计的新思路,不断完善作业设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