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答: (1)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 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 又是组织、 领导、 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 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我们有时用 “计划工作”表示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2)计划的性质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查计划的性质:
①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生存的价值和存在的使命。决策活动为组织确立了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并且进行了实现方式的选择。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 因此,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各项计划工作都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决策工作确立了组织生存的使命和目标,描绘了组织的未来, 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的道路,是组织、 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⑧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的计划工作的特点和广度都不同。计划工作的普遍性中蕴含着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因组织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主要的秩序表现为计划工作的纵向层次性和横向协作性。
④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用计划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来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在计划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制定和实施计划的成本及其他连带成本来衡量效率。 在衡量代价时,不仅要用时问、金钱或者生产等来衡量,而且还要衡量个人和集体的满意程度。实现目标有许多途径,我们必须从中选择尽可能好的方法,以最低的费用取得预期的成果,并保持较高的效率。计划工作强调协调和节约, 其重大安排都要经过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使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合算。
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答:计划的类型有:
(1)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 (通常为五年以上 )的发展方向和方针, 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训 ,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阶段, 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 应该从事何种活动。 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从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2)从职能空间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组织通过从事一定业务活动立身于社会, 业务计划是组织的主要计划。 业务计划的内容涉及 “物、供、产、销”,财务计划的内容涉及 “财”,人事计划的内容涉及“人”。
(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 (通常为 5 年以上 )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长期性与整体性。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 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形成与创造的过程。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战术性计划的实施则是对已经形成的能力的应用。
(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 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具体性计划虽然更易于计划的执行、 考核及控制,但是它缺少灵活性, 而且它要求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条件往往很难得到满足。
(5)根据计划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将计划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西蒙把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指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对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 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 而不需要重新研究。 这类决策叫程序化决策。 与此对应的计划是程序性计划。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 这些活动不重复出现。 处理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 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 因为这类问题十分重要而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 与此对应的计划是非程序性计划。
计划的作用是: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给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计划工作着重管理创新。
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1)目的或使命: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
(2)目标: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3)战略: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对想要成为什么样组织的预期。
(4)政策: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但不是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常常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
(5)程序: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
(6)规则:规则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它详细地阐明明确的必须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反映了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
(7)方案: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
(8)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4.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
答:计划编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可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
(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 并且作为标准可用来衡量实际的绩效。计划工作主要任务是将决策所确立的目标进行分解,以便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目标。
(2)认清现在: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路径,也即实现目标的途径。认清现在不仅需要有开放的精神,将组织、部门置于更大的系统中,而且要有动态的精神,考查环境、对手与组织自身的随时间的变化与相互问的动态反应。
(3)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前提条件认识越清楚、越深刻,计划工作越有效,而且在于组织成员越彻底地理解和同意使用一致的计划前提条件,企业计划工作就越加协调。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包括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等三个内容。
(6)制定主要计划:拟定主要计划就是将所选择的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地表达出来,作为一项管理文件。拟写计划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 “5W1H ”的内容。
(7)制定派生计划:基本计划几乎肯定需要派生计划的支持。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编制预算,一方面是为了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另一方面是企业更易于对计划执行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