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重卡行业在世界舞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些成就也不是一两年干出来的,是经过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共同奋斗出来的,这里面有外国专家的贡献,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有伟大的企业家运筹帷幄,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机械财经将中国重卡分为四个阶段的发展
工业体系建立阶段(1949年-1978年),
技术引进起飞阶段(1978年-2000年),
大力发展阶段(2000年-2009年),
走向世界舞台阶段(2009年至今)
我们在中国重卡第一阶段:通过《中国重卡第一阶段:工业体系建立阶段》《行业故事:中国第一辆卡车的前身》《前苏联卡车品牌大全 你见过几个》等系列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的重卡起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国重卡企业基本建立了生产体系,但是距离自主研发还很遥远,直到我们迎来了第二阶段---技术引进起飞阶段(1978年-2000年)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技术引进,当时的国家成立了“三汽”联合组,分别到美国、德国、奥地利,考察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奔驰、大众、斯太尔等国际知名汽车公司,期望引进重卡技术,并期望以此成立三汽公司,但是种种原因没有成立,我们后期会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关注我们。
“三汽”没有成立,但是却给我们打敞开了一扇门,打通了一个渠道。
1983年3月29,“八厂一所”,组成了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他们分别是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綦江齿轮厂、重庆汽车发动机厂、重庆汽车配件制造厂,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重庆油泵油嘴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和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后来陕西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齿轮厂、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青岛汽车制配长、株洲汽车齿轮厂、潍坊发动机厂成为第一批参加联营公司的成员。再后来河北长征汽车制造厂、南阳汽车制造厂、湖南重型汽车制造厂也陆续参与进来。
这么一个庞大联合公司开启了中国重卡的技术引进之路。后面也主要是由以上公司谱写中国的重汽腾飞历史。
1983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与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股份公司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14吨~40吨级重型卡车,还引进了配套的ZF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总投资11.58亿元。
分工如下:
整车生产部分由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三家单位消化吸收,发动机由潍坊发动机厂、杭州发动机厂(潍柴与重汽及杭发的恩恩怨怨更是有趣的故事,不想错过点关注哦)、重庆油泵油嘴厂单位生产,变速箱有陕西汽车齿轮厂(现在的法士特)、綦江齿轮厂等单位引进生产。
从此重汽联营的兄弟公司们开始埋头苦干,啃开了硬骨头。
可以说这次技术引进让中国的重型车制造汽车向前跨越20年。
我们在重卡发展第一阶段介绍过川汽主要是引进法国贝利埃军车,其早期产品也主要服务于军队。虽然在1983年有可与MAN合作的CQ30290,但是真正让川汽起飞的还是斯太尔的技术引进
1984年合同生效后,川汽在1986年出产了第一台CKD(散件进口国内组装)组装的斯太尔。
后发展成了红岩CQ25.290和红岩CQ15.250系列。后来是斯太尔霸王,现在的红岩金刚系列的前身。
1991年2月,红岩汽车在“上海市20万汽车司机评选最受欢迎的国产汽车”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国产重型汽车第一名”。
济汽的步伐比川汽稍微慢些,主要原因是济汽的生产方式不是进口组装,而是大部分国产化。1989年济汽第一台国产化的斯太尔下线。
在这之前重汽一直是黄河系列重卡,引进斯太尔技术后,济汽利用斯太尔先进技术优化“黄河”第二代产品,在斯太尔产品和黄河产品的系列化、通用 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就形成了现在的斯太尔王系列产品。
重汽的斯太尔王和红岩的斯太尔霸王,单从名字上我们也看出两家竞争多么激烈。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以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为主,联合其它相关业务实体组成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自此原来的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解散了
在这之前陕汽的主要产品是SX2150,又叫延安250,它与红岩CQ260成为解放军的主力车型,陕汽产量是三个重汽企业里最低的。
1985年,第一辆斯太尔重型汽车在陕汽下线,后来发展成了奥龙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