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跨径(20-90m)桥梁中,钢混组合梁桥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而目前,在我国公路常规跨径桥梁中,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占据绝对数量的优势,而钢混组合梁桥或钢结构桥梁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钢材较贵,而我国劳动力费用较低,钢结构或钢混组合结构造价高、养护费用高。近几年,在国家和交通运输部门的政策引导下,钢结构或钢混组合结构在公路常规跨径桥梁中,得到了提倡和推广,钢混组合梁桥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鼓励“新”应用
2016年开始,交通运输部为推进公路建设转型升级,提升公路桥梁品质,发挥钢结构桥梁性能优势,发布了《关于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启动公路钢结构桥梁试点工程建设。同时,《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施工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等一批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实施,对钢结构桥梁的应用也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
推广钢结构桥梁应用,提升钢结构桥梁品质和耐久性,需要推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突破惯性思维,关注全寿命周期成本,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应用,防止无序和一般水平重复建设。结合钢结构桥梁试点工程建设情况及各地应用情况,为更好地指导各地推广钢结构桥梁,2019年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编写了《公路常规跨径钢结构桥梁建造技术指南》,内容涵盖钢结构桥梁设计、加工制造及施工等建造全过程,以期通过建造理念的提升和高性能钢、无模化施工等关键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应用,推动钢结构桥梁发展,促进公路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这个《指南》里也提到,近年我国钢结构桥梁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很多设计院也在编制钢结构通用图,虽各自为政,风格、理念存在差别,但为钢结构桥梁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成果。高校、科研、设计、制造、安装、管养等单位也在鼓励加强钢结构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各地在积极开展《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和知识技能的专项培训,提高了钢结构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专业水平。
安装方法的选择
钢混组合梁结构发挥了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性能和钢材的抗拉性能,回避了钢桥面铺装的疲劳问题,但因其结构自重较大,限制了其在特大跨径桥梁中的应用,但在常规跨径桥梁中优势明显。
在钢混组合梁桥中,又分为工字组合梁、箱形组合梁、桁架组合梁、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工字组合梁适用于20~100m跨径桥梁,自重较轻,便于运输及安装;箱形组合梁适用于35~100m跨径桥梁,具备较大的抗扭刚度,尤其适合建造小跨径的曲线梁桥;桁架组合梁则适用于50~150m跨径桥梁,抗弯刚度较大,尤其适合刚度要求较高的结构。下承式桁架梁桥面以下建筑高度较小,在满足净空要求下,可降低纵坡。在纵坡一定情况下,可提供较大的桥下净空,桁架结构可化整为零,当运输及安装条件受限时,适合采用;波形钢腹板组合梁适用于30~150m跨径桥梁,解决混凝土腹板开裂问题,提高预应力钢束效率和桥梁的跨越能力。
施工方法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环境条件和合同要求,结合施工单位的工程经验和技术水平合理选择。施工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解决钢桥安装施工的难点、重点问题。钢结构桥梁施工方法一般由设计单位在施工图中进行明确,并与结构设计分析模型相一致。施工阶段应根据详细调查、现场大临布置和施组总体要求予以确定,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如果选择的施工方法与施工图不一致,应经设计方复核,避免出现结构内力与设计不符的问题。
常见的施工方法见表1。
目前常用的30米、40米、50米钢混组合梁的设计及安装施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场内组装,在预制厂将钢梁和桥面板组装成钢混组合梁,然后再整体吊装到桥位上;另一种是桥上组装,先将钢结构(通常是槽形或工字形梁)安装在桥位上,再安装桥面板,钢构件和混凝土之间用湿接缝连接。
两种组装方式的运用
以贵州的一座高速公路桥为例,桥梁地处山区丘陵地貌中,桥长约1300米,双向4车道,采用了双工字形钢梁加小纵梁、叠合混凝土桥面板的方式建造,梁高1.7米。采用半幅钢梁整体架设、桥上组装桥面板。
整个施工步骤的第一步是预制板和钢梁的制造,预制板在工地预制场中预制,存放6个月。同步进行钢结构的制造,在工厂加工零件,匹配组装。受公路运输的限制,不能直接运输50米整梁,单片分3段运到现场。第二步拼装钢梁,在桥头的组拼场将小节段组成50米长的双主梁的一个整体。第三步是工字形梁的安装:用特制加宽的架桥机吊装,前端放到桥墩临时支点上,后端利用吊篮在距离桥墩2米左右进行接头连接作业,将钢梁连成整体。第四步分批安装桥面板浇筑湿接缝,等混凝土强度达到受力要求后,架桥机前移进行下一孔作业。安装垫条、预制板、钢筋、堵头模板、焊渣清理、湿接缝浇筑等工艺较多、工作量大。加之桥面板中的钢筋交叉,钢筋切割、混凝土板的掉角、磕碰、开裂等情况较多,组装精度也较难控制。
另外一座桥在河北,双向4车道,跨径50米,采用了3片钢箱梁叠合混凝土桥面板的方式建造,梁在横向分成三片,每片叠合梁长度50m,最大吊重 265t。钢结构构件在工厂内加工,运到工地先进行钢、混组装,然后整体吊装。
施工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和第二步与前一案例基本相同,不再赘述。第三步是钢梁与预制板的组装。从厂内分小节段运输至现场后,在工地组装场的台座上拼装成整片钢梁,再组装桥面板,浇筑湿接缝混凝土,形成50米长、265t重的钢混组合梁。第四步安装组合梁,用300t运梁车运输,用320t-50m双导梁架桥机架设。架设完成后再浇筑湿接缝,实施体系转换。
场内组装与桥上组装的效果对比
对比场内组装和桥上组装这两种组装方式,在质量方面,由于桥上的施工条件较差,桥上安装精度偏低,钢筋连接和接缝的连接质量都比较低;场内组装便于实施工厂化的组装,工装比较齐备、精度高。
在安全方面,桥上组装用到的吊装次数较多,由于桥面板多,高空作业多,受气候影响大,会发生常见的磕碰,对钢梁和架桥机的振动较大,桥上人员较多;而场内组装,组装作业标准化,大件运输和吊装少,风险也少,但起吊重量较大,所用提运架设备均较大,桥上人员较少。
环保方面,两种方式基本上无较大差异。但桥上组装清理难度较大,不容易集中处理废弃物。
工效方面,桥上组装一孔需要5~6天时间,架桥机的使用效率较低,受安装影响,后台的组装无法实现大规模工厂化的制造和组装;而场内组装方式因为组装成整体再吊装,所以吊装速度快,基本上一天可以吊装一孔,容易形成配套的工厂化生产,以及等步距的流水作业,施工效率是桥上组装的3倍以上。场内组装方式后期还有浇筑湿接缝的工作,计算工效应稍有折减。
施工成本,桥上拼装因为架梁工效低、工作面大,导致配套的组装场、架桥机小而且多,形成小而散的局面,整个施工效率较低。而且,在桥上安装一片工字梁,还需要承受临时荷载,以及板的重量,所以用钢量较大;场内组装则相反,无须考虑临时荷载,用钢量相对比较小,且因在胎架上组装,整体匹配性好,组装场、架桥机效率高。
两种组装方式的量化对比见表2,表中数字仅表示量上的对比。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先组装、再上桥的大构件吊装的场内组装优于在桥上散件拼装的桥上组装。场内组装采用工厂生产标准件、工地现场场内组装成钢混构件、架桥机快速架设的流程,在质量、安全等方面,包括造价控制方面更优,缺点是提运架设备较大,需要特制。
特别说明,运输吊装设备的运用是钢混组合梁高效建造的关键。结构设计中大件运输和吊装尽量采用通用设备,尽可能利用目前40米、50米的T梁设备及组织模式,自然过渡到钢混组合梁的架设模式,这样有利于钢混组合梁的推广。由于建造的整体效率取决于接缝的效率,希望研究用于桥上拼接的机械连接、UHPC等快速连接方式,提高安装的工效。
本文刊载 / 《桥隧产业》杂志
2021年 4月刊 总第44期
作者 / 张志新
作者单位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 / 裴小吟
美编 / 赵雯
责编 / 裴小吟
审校 / 李天颖 裴小吟 廖玲
杂志征订
订阅杂志
获取资料名录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人:黎伯阳
稿件投递
联系人:裴小吟
喜欢请转发吧!
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