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

认证主体:吉**(实名认证)

IP属地:贵州

下载本文档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修订介绍程绍革《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程绍革1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加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加固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6标准修订背景鉴定加固标准的沿革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修订的重大调整内容本次修订的其他主要内容抗震鉴定加固的基本要求若干条文的补充说明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修订背景7一、标准修订背景

1.标准实施已十多年,期间一些相关标准已进行了修订2.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房屋抗震鉴定工作,依据什么标准进行鉴定成为当务之急3.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现有中小学校舍如何鉴定4.标准应体现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成熟的技术与方法5.原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标准修订背景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6

2.问题之二: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GB50023-95的设防目标:

在遭遇到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95标准正文)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保持与77鉴定标准基本一致,比抗震设计规范对新建工程规定的设防标准低。(95标准条文说明)大震性能?如何在标准中体现三水准设防目标?3.问题之三:重点设防类的设防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2.问题之二: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17五、标准修订中的重大调整

1.引入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后续使用年限的定义(2.1.2)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方法(1.0.4)后续使用年限划分的目的(1.0.5)明确后续使用年限的重要性(设防目标、鉴定方法、鉴定结论)鉴定报告:对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需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3.0.1)加固设计: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五、标准修订中的重大调整鉴定报告:对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需说明1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20

3.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1)

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几点说明:⑴现有建筑同样要保证大震不倒,但小震可能会有轻度损坏,中震可能损坏较为严重。⑵上述设防目标是在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保证前提条件下得到的,因此从概率意义上现有建筑与新建工程的设防目标一致。3.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2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22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征求意见稿: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送审稿: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50年鉴定的建筑。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23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备选方案: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后续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设计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大于按后续50年鉴定的建筑。但当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2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25

⑸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教学楼还要按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其中外廊或单面走廊的按再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5.2.4、5.3.5)

⑹不允许独立砖柱支承大梁,跨度较大的乙类砌体房屋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5.2.2、5.3.3)

⑺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2.1、6.3.2)

⑻框架结构增加了强柱弱梁验算要求。(6.2.1、6.3.2)

⑼A类框架结构增加了6度区的配筋构造鉴定要求。(6.2.3)

⑽B类框架要求进行变形验算。(6.3.10)

⑾乙类建筑不允许采用内框架或底层框架结构。(7.1.1)⑸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2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275.底层框架房屋的鉴定要求加严(7.2.2、7.3.2)底层与过渡层的刚度比、底层柱轴压比、过渡层的材料强度6.《加固规程》增加了一些加固技术内容

⑴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5.3.4、5.3.5、5.3.6)(6.3.12、6.3.13、6.3.14)

⑵粘贴钢板加固(6.3.10)

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6.3.11)

⑷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3.16)

⑸增设支撑加固(6.3.15)

⑹楼盖现浇层加固(7.3.3、7.3.4)5.底层框架房屋的鉴定要求加严(7.2.2、7.2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2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30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31

1.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1.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32

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第一级鉴定:宏观控制与构造鉴定第二级鉴定:抗震验算+构造影响=综合抗震能力评价综合抗震能力=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抗震概念鉴定)

⑴承载能力较高时,可适当放宽构造措施(鉴定用)

⑵构造措施较好时,适当降低承载力要求(鉴定用)⑶构造措施不足时,可提高承载能力弥补(加固用)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33

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续)A、B类建筑分级鉴定方法的异同A类建筑:逐级鉴定、综合评定。第一级鉴定通过时,可不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鉴定要求。B类建筑:并行鉴定、综合评定。需进行两级鉴定后,进行综合评定。注意:B类建筑中,当主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95%、次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90%时,可不进行加固。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续)343.第一级抗震鉴定(区别对待原则)

⑴烈度的高低(不同烈度区检查的内容不同)砌体结构:层数、高度、抗震墙间距、材料强度、易损易倒构件、墙体布置、整体性连接钢砼结构:易损易倒构件、节点连接、框架跨数、构件配筋、材料强度、规则性、轴压比

⑵设防类别的不同(对抗震措施的要求不同)

⑶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构造措施不同、检查内容不同(如构造柱设置)3.第一级抗震鉴定(区别对待原则)353.区别对待原则(续)⑷结构类型的不同(检查重点、内容与要求不同)⑸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的区别鉴定时只需对重要部位、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⑹整体影响与局部影响的区别即第一级鉴定中的整体影响系数、局部影响系数⑺场地、地基基础和周围环境影响I类场地、全地下室结构降低鉴定要求复杂场地、密集建筑(含防震缝)提高鉴定要求3.区别对待原则(续)364.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综合抗震能力:整个结构综合考虑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Rc(2.1.5、3.0.5)

S≤Rc/γRa

Rc=ψ1ψ2R

ψ1:构造的整体影响系数,如圈梁、构造柱、梁柱节点等整体连接构造。

2: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如局部尺寸、楼梯间等4.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评定)37《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384.第二级鉴定(续)

抗震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面积率方法)

βc=ψ1ψ2β(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β=A/(Abξ0λ)(面积率简化计算方法)

λ-烈度影响系数A类:7~9度取1.0、1.5、2.5B类:7~9度取1.0、2.0、4.0A类建筑推荐使用简化方法、B类建筑推荐使用规范方法4.第二级鉴定(续)394.第二级鉴定(续)

抗震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屈服强度系数法)

βc=ψ1ψ2ξy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ξy=Vy/Ve

(面积率简化计算方法)

Vy-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按标准值、实际配筋计算

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标准值,按底部剪力法计算4.第二级鉴定(续)405.抗震鉴定的结论

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

维修:少量次要构件不满足要求,结合维修处理。

加固:不满足鉴定要求,从政治、经济、技术的角度,通过加固能达到鉴定要求,按加固规程加固。(建议鉴定报告中给出加固方案)

改变用途:不满足鉴定要求,但可通过改变用途降低设防类别,使其通过加固或不加固达到新的鉴定要求。

更新:结合规划拆除,短期使用的需采取应急措施。5.抗震鉴定的结论41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421.规程适用的对象

经抗震鉴定评定为需要加固的现有建筑。⑴先鉴定后加固原则(加固图中也应体现)⑵以抗震鉴定结论为加固目标(不低于抗震鉴定的目标、通过加固可进一步提高)⑶适用于现有建筑,不包括危楼和烂尾楼1.规程适用的对象432.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2.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44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⑴提高综合抗震能力的原则(承载力、整体性)针对原结构存在的缺陷,找出使结构达到设防目标的关键,尽可能消除原结构不规则、不合理、薄弱层等不利因素。不同于工程事故处理,强调整体加固,避免构件加固。结合使用功能、施工方法、环境影响和经济方面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固方案。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45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

⑵保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构件的损坏加固构件与原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加固后应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保证新旧构件的协同工作⑶充分利用地基基础现有承载能力尽可能减少地基加固工程量加固所增重力不大时,可不做地基验算与地基处理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46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

⑷抗震加固验算的特殊要求刚度和重量变化不大时,可不重新计算地震作用加固计算宜采用专门的公式砌体结构引入增强系数钢砼构件给出专门公式计算时应采用实际有效截面、材料强度计算时要考虑新旧构件协同工作程度的影响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47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

验算公式:

S<

ψ1sψ

2sRs/γRs

ψ1s-加固后的整体影响系数

ψ2s-加固后局部影响系数

Rs-加固后计入应变滞后等的构件承载力

γRs-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Rs=R0+ΔR=R0(1+ΔR/R0)=ηR0

η-加固增强系数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49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

砌体结构:

βs=ηψ1sψ

2sβ0

β0=A/(Abξ0λ)

β0-楼层原有不计构造影响的抗震能力指数

η-加固增强系数(规程中给出了具体值)

ψ1s、ψ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50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

钢砼结构:

βs=ψ1sψ

2sξys

ξys=Vys/Ve

Vys-楼层加固后的受剪承载力(协同系数0.6~0.9)

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按加固后计算)

ψ1s、ψ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515.可供选择抗震加固方法

⑴需提高承载力、刚度:两者均需提高(增设构件、加大截面)仅需提高承载力(钢构套、粘钢、粘碳纤维布)仅需提高变形能力(增设连接构件、钢构套)⑵结构体系明显不合理:优先增设构件予以改善同时提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⑶整体性连接不良:增设拉结构件,以提高变形能力为主5.可供选择抗震加固方法52六、《鉴定标准》若干条文补充说明

1.总则1.0.1条: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C类建筑与新建工程设防目标相同A、B类建筑略低于新建工程设防目标1.0.2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现有建筑,不能用于新建工程现有建筑的定义(2.1.1条)-正常使用的一部分既有建筑震前抗震能力评定六、《鉴定标准》若干条文补充说明5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541.0.6条:明确什么情况下需进行抗震鉴定接近设计使用年限(一般可按后续使用年限30年进行鉴定)设防标准提高的设防烈度提高(包括原设计未考虑设防的)设防类别提高(丙类→乙类)改变用途和使用环境(包括引起设防类别提高、使用荷载增大)1.0.6条:明确什么情况下需进行抗震鉴定55

3.基本规定3.0.1条: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流程(强条)规范抗震鉴定程序抗震鉴定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过程中需要检测的,鉴定部门可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鉴定报告应注明采用的后续使用年限(告知权)3.0.3条:综合抗震能力评定流程(分类分级)A类:两级鉴定,第一级通过可不进行第二级鉴定B类:两级(抗震措施、抗震验算)平行鉴定,综合评定抗震验算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进行了协调3.基本规定5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57

3.0.7条:对抗震鉴定结论的要求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维修:少数、次要部位局部不符合要求,结合维修处理加固:具有加固价值,通过加固能达到设防目标。改变用途:降低设防类别,使之达到或通过加固达到设防目标更新:无加固价值,应拆除,拆除前需短期使用应采取应急措施建议:在鉴定结论中给出加固处理方案3.0.7条:对抗震鉴定结论的要求58八、《加固规程》若干条文补充说明

1.总则1.0.1条: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设防目标不低于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综合抗震能力指数>1.0截面抗震能力验算公式取“<”1.0.3条:抗震加固的依据(强条)现鉴定后加固加固设计总说明,加固依据中应有相应的《鉴定报告》八、《加固规程》若干条文补充说明59

3.基本规定3.0.3条:抗震加固验算的规定(强条)加固后应防止出现新的薄弱层原有的薄弱楼层宜进行处理3.0.5条:对加固材料的要求引用相关标准的要求(GB50011、GB50367)对特殊加固材料的要求(耐久性要求)3.基本规定60六、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

1.汶川地震学校建筑的破坏映秀镇漩口中学(框架结构)都江堰聚源中学(框架结构)整体倒塌除楼梯间外全部倒塌六、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映秀镇漩口中学(框架结构)61漩口中学五层砖混住宅楼(一层整体倒塌)汉旺中心幼儿园四层砖混(部分倒塌)漩口中学五层砖混住宅楼汉旺中心幼儿园四层砖混62绵竹中学实验学校教学楼(四层框架,填充墙导致形成短柱,柱头破坏严重)绵竹中学实验学校教学楼63都江堰宁江集团学校(六层框架,填充墙开裂倒塌)都江堰宁江集团学校64都江堰某中学教学楼(砖混结构,底层纵墙开裂严重)漩口镇百花小学(砖混结构,窗下墙X型裂缝)都江堰某中学教学楼漩口镇百花小学65大梁下墙肢的破坏大梁下墙肢的破坏66

2.学校教学楼抗震鉴定与加固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有正规设计图纸:按原设计规范确定无正规设计图纸:按建造年代确定⑵科学的选用设防标准

按重点设防类要求进行鉴定,而不是提高地震动参数⑶把握标准的精神现有建筑的结构类型复杂多变,标准不可能一一覆盖标准中的定性不定量问题(如砌体结构的超高处理)2.学校教学楼抗震鉴定与加固中应注意的问题67

⑷多层砌体房屋层数与高度控制:乙类比丙类减一层、降3m横墙较少再减一层、降3m各层横墙很少还要减一层、降3m构造柱设置要求:按提高一度要求检查横墙较少按增加一层要求检查外走廊或单面走廊时按增加两层要求检查超层问题的处理:如何实现结构体系的改变超高不超高处理:提高承载力、加强约束措施⑷多层砌体房屋68

⑸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单跨框架结构,不能满足鉴定要求,应改为多跨结构或框-剪结构B类框架结构需确定抗震等级应进行强柱弱梁验算,不满足时应采取措施。

⑹关于抗震鉴定与安全性鉴定的问题现有校舍由于设防类别的提高一般均需进行抗震鉴定抗震鉴定时结合现场调查,发现安全性隐患对需进行抗震加固的房屋,进一步进行安全性鉴定结合抗震加固对安全性隐患一并处理⑺抗震鉴定资质⑸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7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7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修订介绍程绍革《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程绍革72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加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加固7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7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7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7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77标准修订背景鉴定加固标准的沿革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修订的重大调整内容本次修订的其他主要内容抗震鉴定加固的基本要求若干条文的补充说明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修订背景78一、标准修订背景

1.标准实施已十多年,期间一些相关标准已进行了修订2.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房屋抗震鉴定工作,依据什么标准进行鉴定成为当务之急3.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现有中小学校舍如何鉴定4.标准应体现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成熟的技术与方法5.原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标准修订背景7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87

2.问题之二: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GB50023-95的设防目标:

在遭遇到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95标准正文)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保持与77鉴定标准基本一致,比抗震设计规范对新建工程规定的设防标准低。(95标准条文说明)大震性能?如何在标准中体现三水准设防目标?3.问题之三:重点设防类的设防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2.问题之二: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88五、标准修订中的重大调整

1.引入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后续使用年限的定义(2.1.2)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方法(1.0.4)后续使用年限划分的目的(1.0.5)明确后续使用年限的重要性(设防目标、鉴定方法、鉴定结论)鉴定报告:对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需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3.0.1)加固设计: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五、标准修订中的重大调整鉴定报告:对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需说明8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9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91

3.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1)

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几点说明:⑴现有建筑同样要保证大震不倒,但小震可能会有轻度损坏,中震可能损坏较为严重。⑵上述设防目标是在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保证前提条件下得到的,因此从概率意义上现有建筑与新建工程的设防目标一致。3.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9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93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征求意见稿: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送审稿: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50年鉴定的建筑。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94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备选方案: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后续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设计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大于按后续50年鉴定的建筑。但当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96

⑸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教学楼还要按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其中外廊或单面走廊的按再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5.2.4、5.3.5)

⑹不允许独立砖柱支承大梁,跨度较大的乙类砌体房屋宜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5.2.2、5.3.3)

⑺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2.1、6.3.2)

⑻框架结构增加了强柱弱梁验算要求。(6.2.1、6.3.2)

⑼A类框架结构增加了6度区的配筋构造鉴定要求。(6.2.3)

⑽B类框架要求进行变形验算。(6.3.10)

⑾乙类建筑不允许采用内框架或底层框架结构。(7.1.1)⑸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97《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985.底层框架房屋的鉴定要求加严(7.2.2、7.3.2)底层与过渡层的刚度比、底层柱轴压比、过渡层的材料强度6.《加固规程》增加了一些加固技术内容

⑴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5.3.4、5.3.5、5.3.6)(6.3.12、6.3.13、6.3.14)

⑵粘贴钢板加固(6.3.10)

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6.3.11)

⑷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3.16)

⑸增设支撑加固(6.3.15)

⑹楼盖现浇层加固(7.3.3、7.3.4)5.底层框架房屋的鉴定要求加严(7.2.2、7.9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0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01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102

1.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1.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103

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第一级鉴定:宏观控制与构造鉴定第二级鉴定:抗震验算+构造影响=综合抗震能力评价综合抗震能力=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抗震概念鉴定)

⑴承载能力较高时,可适当放宽构造措施(鉴定用)

⑵构造措施较好时,适当降低承载力要求(鉴定用)⑶构造措施不足时,可提高承载能力弥补(加固用)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104

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续)A、B类建筑分级鉴定方法的异同A类建筑:逐级鉴定、综合评定。第一级鉴定通过时,可不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鉴定要求。B类建筑:并行鉴定、综合评定。需进行两级鉴定后,进行综合评定。注意:B类建筑中,当主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95%、次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90%时,可不进行加固。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续)1053.第一级抗震鉴定(区别对待原则)

⑴烈度的高低(不同烈度区检查的内容不同)砌体结构:层数、高度、抗震墙间距、材料强度、易损易倒构件、墙体布置、整体性连接钢砼结构:易损易倒构件、节点连接、框架跨数、构件配筋、材料强度、规则性、轴压比

⑵设防类别的不同(对抗震措施的要求不同)

⑶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构造措施不同、检查内容不同(如构造柱设置)3.第一级抗震鉴定(区别对待原则)1063.区别对待原则(续)⑷结构类型的不同(检查重点、内容与要求不同)⑸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的区别鉴定时只需对重要部位、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⑹整体影响与局部影响的区别即第一级鉴定中的整体影响系数、局部影响系数⑺场地、地基基础和周围环境影响I类场地、全地下室结构降低鉴定要求复杂场地、密集建筑(含防震缝)提高鉴定要求3.区别对待原则(续)1074.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综合抗震能力:整个结构综合考虑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Rc(2.1.5、3.0.5)

S≤Rc/γRa

Rc=ψ1ψ2R

ψ1:构造的整体影响系数,如圈梁、构造柱、梁柱节点等整体连接构造。

2: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如局部尺寸、楼梯间等4.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评定)10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课件1094.第二级鉴定(续)

抗震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面积率方法)

βc=ψ1ψ2β(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β=A/(Abξ0λ)(面积率简化计算方法)

λ-烈度影响系数A类:7~9度取1.0、1.5、2.5B类:7~9度取1.0、2.0、4.0A类建筑推荐使用简化方法、B类建筑推荐使用规范方法4.第二级鉴定(续)1104.第二级鉴定(续)

抗震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屈服强度系数法)

βc=ψ1ψ2ξy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ξy=Vy/Ve

(面积率简化计算方法)

Vy-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按标准值、实际配筋计算

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标准值,按底部剪力法计算4.第二级鉴定(续)1115.抗震鉴定的结论

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

维修:少量次要构件不满足要求,结合维修处理。

加固:不满足鉴定要求,从政治、经济、技术的角度,通过加固能达到鉴定要求,按加固规程加固。(建议鉴定报告中给出加固方案)

改变用途:不满足鉴定要求,但可通过改变用途降低设防类别,使其通过加固或不加固达到新的鉴定要求。

更新:结合规划拆除,短期使用的需采取应急措施。5.抗震鉴定的结论112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1131.规程适用的对象

经抗震鉴定评定为需要加固的现有建筑。⑴先鉴定后加固原则(加固图中也应体现)⑵以抗震鉴定结论为加固目标(不低于抗震鉴定的目标、通过加固可进一步提高)⑶适用于现有建筑,不包括危楼和烂尾楼1.规程适用的对象1142.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2.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115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⑴提高综合抗震能力的原则(承载力、整体性)针对原结构存在的缺陷,找出使结构达到设防目标的关键,尽可能消除原结构不规则、不合理、薄弱层等不利因素。不同于工程事故处理,强调整体加固,避免构件加固。结合使用功能、施工方法、环境影响和经济方面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固方案。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116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

⑵保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构件的损坏加固构件与原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加固后应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保证新旧构件的协同工作⑶充分利用地基基础现有承载能力尽可能减少地基加固工程量加固所增重力不大时,可不做地基验算与地基处理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117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

⑷抗震加固验算的特殊要求刚度和重量变化不大时,可不重新计算地震作用加固计算宜采用专门的公式砌体结构引入增强系数钢砼构件给出专门公式计算时应采用实际有效截面、材料强度计算时要考虑新旧构件协同工作程度的影响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118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续)

验算公式:

S<

ψ1sψ

2sRs/γRs

ψ1s-加固后的整体影响系数

ψ2s-加固后局部影响系数

Rs-加固后计入应变滞后等的构件承载力

γRs-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Rs=R0+ΔR=R0(1+ΔR/R0)=ηR0

η-加固增强系数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120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

砌体结构:

βs=ηψ1sψ

2sβ0

β0=A/(Abξ0λ)

β0-楼层原有不计构造影响的抗震能力指数

η-加固增强系数(规程中给出了具体值)

ψ1s、ψ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121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

钢砼结构:

βs=ψ1sψ

2sξys

ξys=Vys/Ve

Vys-楼层加固后的受剪承载力(协同系数0.6~0.9)

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按加固后计算)

ψ1s、ψ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4.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续)1225.可供选择抗震加固方法

⑴需提高承载力、刚度:两者均需提高(增设构件、加大截面)仅需提高承载力(钢构套、粘钢、粘碳纤维布)仅需提高变形能力(增设连接构件、钢构套)⑵结构体系明显不合理:优先增设构件予以改善同时提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⑶整体性连接不良:增设拉结构件,以提高变形能力为主5.可供选择抗震加固方法123六、《鉴定标准》若干条文补充说明

3.基本规定3.0.1条: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流程(强条)规范抗震鉴定程序抗震鉴定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过程中需要检测的,鉴定部门可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鉴定报告应注明采用的后续使用年限(告知权)3.0.3条:综合抗震能力评定流程(分类分级)A类:两级鉴定,第一级通过可不进行第二级鉴定B类: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建筑结构抗震完整PPT课件.ppt建筑结构抗震完整PPT课件.ppt 100页VIP 内容提供方:stereo 大小:5.56 MB 字数:约2.18万字 发布时间:2024-10-20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5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建筑结构抗震完整PPT课件.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713B4746814=5352725<90ujzn
1.结构设计原理课件.ppt结构设计原理课件.ppt,“何为欢喜?”“金榜,提名,相思许。”“可否具体?”“十里,红妆,花嫁娶。第一篇 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一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 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钢筋混凝土是由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钢筋和混凝土结合成整体,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建筑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691A5983873<92267477xjvo
2.11sg814建筑基坑支护结构构造楼梯、门窗、屋顶)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建筑结构形式 一、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 二、建筑结构的类型及常用的结构形式 三、承重墙结构体系 四、框架结构体系 五、大跨度结构体系 六、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第三章 建筑构造 第四章 楼地层 第五章 楼梯 第六章 门窗 第七章 屋顶 PPT格式,共402页。jvzquC41yy}/|qznqpm/exr1|vezvh822487:8igvcom5A5648<91
3.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培训中心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结构》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四届工程结构减隔震与高效抗震技术交流会”在云南成功举办,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设计院总工、专家教授、优秀企业单位等在内的40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其中17位报告专家分享了工程结构减隔震、高效抗震技术领域jvzq<84dr0hkmlxl0eun1qyon1814<227174;>3jvor
4.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实例.ppt适用于结构设计3.5 抗震设计反应谱 抗震规范采用近似方法 一、水平地震作用的基本公式对于某一特定的地面运动 ,体系的加速度反应 ,质点的绝对加速度为质点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地震时结构经受的最大地震作用(3.17)二、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 包含地面运动强烈程度和结构反应大小 地震系数 反应地面运动强烈程度。一般,地震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43?3;B;720nuou
5.《建筑结构体系》PPT课件(共8单元)第五章薄壁空间结构.ppt事实证明,很多省料、有力又美观的建筑结构都是模仿生物的部分或主体结构设计而来的,例如藤蔓植物之与悬索结构,动物蛋壳之与薄壳结构,树干、竹笋之与高耸建筑物,蜂窝与蜂窝结构等等。 二、薄壳结构的曲面形式 1、旋转曲面 2、平移曲面 3、直纹曲面 双曲抛物面壳:一竖向抛物线(母线)沿另一凸向与之相反的抛物线(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41652>4928:23=5522653:50ujzn
6.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下47章).PPT全文大学课件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全套课件(下4-7章).PPT 260页内容提供方:别样风华 大小:10.9 MB 字数: 发布时间:2017-08-20发布于江西 浏览人气:2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全套课件(下4-7章).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71662A4:29814@6272612;50ujzn
7.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第三版下载《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的相继出版发行;及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巡回宣讲,作者有机会通过博客、邮件、电话与网友和读者交流,就大家感兴趣的工程问题进行jvzquC41yy}/|qznqpm/exr1|vetih82248768igvcom6;<825631
8.《建筑构造》ppt演示课件.ppt常用尺寸:120、240 ② 壁柱 承集中荷载,稳定墙身;凸出120、240;宽370、490 ;; ③ 圈梁设计要点 1.)间距 应符合抗震规范,一般≤14m 2.)断面 ·宽:同墙厚(或2/3墙厚) ·高:≥120(常见180、240) 3.)标高 圈梁与板面处于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 4.)连接 可与结构梁或过梁合并,但必须与构造柱整浇; ;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21733>4934:16:6382642<60ujzn
9.[分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资料下载等级:文件 654KB格式 ppt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新讲解章节组成 1~3 总则;术语、符号;基本计算规定 4 材料 5 结构分析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8 构造规定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一般规定,损失值计算,构造规定)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附录a~k(jvzquC41yy}/|qznqpm/exr1|vekih82248848igvcom5=8;38;11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34第八章第八章 多层和高层钢构造房屋抗震设计新规定多层和高层钢构造房屋抗震设计新规定2019年年5月月郁银泉郁银泉yuyqcbs; 01290516yuyqcbs; 01290516参与本章修订的单位:参与本章修订的单位:中国建筑规范设计研讨院中国建筑规范设计研讨院中国建筑设计研讨院中国建筑设计研讨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讨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43856A7540nuou
11.建筑结构抗风设计(53页)PPT.ppt《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件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6 6.1 风灾及其成因 6.2 风荷载计算 6.3 结构顺风向抗风设计 6.4 结构横风向风振计算 建筑结构抗风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大气层、风的分类; 了解风力等级与风速的关系; 掌握梯度风高度的概念; 了解风致结构破坏现象; 理解风压与风速关系的推导过程; 掌握风荷载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34>4922612>6562642?5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