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捐赠书,戳穿爱国面具!清代帝师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在百岁寿宴上高调宣布:将183件中华瑰宝无偿捐给美国博物馆。讽刺的是,20年前,上海图书馆为赎回他手中的一批家传古籍,掏了整整450万美元。美国人免费拿国宝,中国人却得花天价"赎"自家文物?
同样的祖先血脉,同样的文化瑰宝,为何面对中美两国差别如此悬殊?有人说他“汉奸”,有人说他“文化使者”,真相究竟是什么?
战火中的国宝,“流亡”海外
1948年,双亲去世后,翁万戈孤身返津接管剩余藏品。但此时正值辽沈战役战火连天。恐惧裹挟判断,他毅然决定将全部余存文物经海路送往美国。
这条航线凶险重重,海盗劫掠、政局骤变、潮湿损毁。连美国货船“格兰特总统号”上船员都曾警告:“这条航线是赌命。”
但他依然以死相护。当货轮抵达纽约港时,箱内的《长江万里图》卷轴未损分毫,他却陷入了新危机,因为一纸签证即将到期,若不留美,文物恐再陷危机。
1999年,上海图书馆的专家盯上了一批珍宝,翁万戈手中的542册宋元珍本《翁氏藏书》。这批书曾于1985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亮相,引起文物界震动。
然而翁万戈坚持通过拍卖出售,最终上海政府不得以45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约3720万人民币)高价购回。这一“文物回家”的案例登载于《光明日报》,却无人提及背后的博弈。
20年后。2018年翁万戈百岁寿辰当天,他宣布向波士顿美术馆捐赠183件珍品,包括宋代李公麟《蜀川图》卷、清代王翚《送别山水图》等稀世国宝。国人愤怒爆发:“免费给美国?中国人得花钱买自己祖宗的东西?”
而波士顿美术馆官网显示,此前他已陆续捐出21件,累计达204件。
两笔交易将翁万戈的双重身份撕裂在公众面前。一方面,他借拍卖规则将藏书高价卖予上海,理由是“保护安全”与“上海情结”;另一方面,对美捐赠时他宣称“推动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2020年报告揭示:在美国博物馆的62万件亚洲艺术藏品中,超过15万件由私人捐赠或低价转让,背后多属避税与身份交换的隐形交易。
文化大使还是历史罪人?
当骂声涌来时,翁万戈只说了一句话:“人们说什么我听不见。”这句回避背后是他身份的复杂挣扎。
1970年中美破冰后,他率先响应文化搭桥,创作《中国佛教石窟》等纪录片并在PBS播出,带着相机重拍故宫编撰英文图册,推动两场中国艺术大展。
这些举动让他在1993年获“中美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却被忽视他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坦言:“文化输出需要美国机构背书,捐赠是敲门砖。
2000年后,翁万戈隐居康州莱姆镇的半山农庄。当媒体追问他“为何不捐给中国博物馆”,他援引《孙子兵法》的“走为上计”回应战乱年代的抉择。
这种分裂在2015年大都会博物馆“中国书画精品展”上表露无遗,他向记者展示清宫旧藏《明人出警入跸图》时满面自豪,却拒绝回应该画作如何入藏美国。
截至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有164万件文物散失海外。而翁万戈的183件捐赠是冰山一角。
讽刺的是,当这些国宝在美国展出时,博物馆语音讲解词首句往往是:“此由翁氏家族珍藏”。这无形中斩断了中国与文物的历史血脉。
翁万戈藏书的高价回购并非孤例,2000年北宋《淳化阁帖》卷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购回;2009年圆明园鼠首、兔首被法国藏家开出1亿欧元天价。
国家专项基金不足,更多依赖企业或个人巨资购买。而在美国,IRS税法规定艺术品捐赠可抵30%所得税,波士顿美术馆近年30%新增藏品由此而来。
中国仍陷于被动处境,亟需建立流失文物信息数据库、设置免税捐赠通道、支持公益诉讼追索。与其争论翁万戈的捐赠是否合适,不如思考如何将下一个“翁家文物”留在故土。
如今翁万戈去世两年了,波士顿美术馆里他的捐赠区参观者络绎不绝。那里有块英文标注:“来自翁氏家族的馈赠,展现千年中华艺术荣光”。
翁万戈的人生充满矛盾,他晚年隐居康州森林仿效陶渊明,却从未停止向美国博物馆捐赠,口述家族史时痛哭流涕,却把祖先手稿交给外国机构。
还记得1955年,为解决全家绿卡问题,他向纽约亚洲协会捐赠三件明清书画(移民档案可查)。用文物换身份,成为他融入美国的投名状。此后几十年,他不断强化"文化桥梁"人设,实质是掩饰精神上的无根状态。
他在回忆录中辩称:"文物属于全人类"。但波士顿博物馆的陈列说明揭示真相:捐赠展柜标注"翁氏家族收藏",而非"中华艺术瑰宝"。
彼时故宫古物南迁、张大千敦煌临摹被拦海关,无不印证战时文物保护的无奈。而在上海图书馆,《翁氏藏书》玻璃展柜内泛黄书页上,450万美元的价签成了无声的讽刺。
祖传文物撞上私人产权,民族情感遭遇国际规则,翁万戈的选择早已无关对错,只留下一个时代的悲鸣。
国宝流失背后,我们只能在谴责中目睹下一个翁氏藏品的“流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