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摘要docx

认证主体:安**(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摘要一.摘要

某沿海城市面临港口扩建带来的地基沉降与结构稳定性挑战,传统堆载预压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本研究以某大型集装箱码头工程为案例,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复合地基技术在控制沉降与增强承载能力方面的应用效果。首先,基于地质勘察数据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加固方案(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对地基土体应力分布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其次,通过现场布设分层沉降仪、孔隙水压力计等监测设备,获取加固过程中地基土的实时数据,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发现,复合地基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地基最终沉降量约35%,且沉降速率在施工后6个月内完成80%以上,满足港口结构安全要求。同时,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提升至180kPa,远超原状土的80kPa,有效保障了码头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此外,通过优化水泥搅拌桩的间距与桩长参数,可进一步降低加固成本。结论表明,复合地基技术结合动态监测手段,在沿海软土地基处理中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为类似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关键词

沿海软土地基;复合地基技术;沉降控制;数值模拟;码头工程

三.引言

沿海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已成为全球港口建设和物流枢纽的核心区域。随着全球贸易量的持续增长,现有港口设施已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集装箱运输需求,促使各国纷纷启动港口扩建工程。然而,这些工程普遍面临软土地基处理的难题,尤其在中国、荷兰、新加坡等低洼沿海国家,深厚饱和软土层(如淤泥质土、有机质土)的工程特性对码头、防波堤等重型结构物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据统计,全球约60%的港口工程因软土地基问题导致地基沉降超标,不仅影响结构安全,还引发巨额维护成本。传统堆载预压法虽为软基处理提供了基础解决方案,但其固有的缺陷日益凸显:预压荷载施加过程缓慢(通常需要数月至数年),预压后的地基土可能发生二次固结沉降,且难以精确预测长期变形行为。此外,大面积堆载可能引发周边环境沉降,对既有设施造成不利影响。这些挑战促使工程界寻求更高效、更经济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

复合地基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软基处理方法,通过在地基中植入增强体(如水泥搅拌桩、碎石桩、CFG桩等),形成复合地基,利用增强体与周围土体共同承担荷载,从而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和降低沉降。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堆载预压,具有施工周期短、承载力提升幅度大、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在沿海港口工程中,复合地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案例,如上海洋山深水港、荷兰鹿特丹港扩建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复合地基的静力特性分析,对动态施工过程、长期变形行为以及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仍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复合地基与上部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波浪荷载对地基土体的影响等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以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为背景,旨在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复合地基技术在控制软土地基沉降、增强结构承载能力方面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不同复合地基加固方案对地基应力分布和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2)复合地基加固过程中地基土体孔压消散规律及其对固结沉降的影响;(3)动态施工条件下复合地基与码头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4)基于监测数据的数值模型修正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优化设计建议。研究假设认为:通过合理优化复合地基的增强体参数(如桩径、桩距、桩长)并结合动态预压工艺,可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地基沉降,且加固效果可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相互验证。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复合地基技术在沿海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力学行为机制,丰富软基处理领域的理论体系;实践意义在于,为沿海港口扩建工程提供技术经济最优的加固方案设计依据,降低工程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同时,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土地基工程(如机场跑道、城市地铁车站等)提供参考,推动复合地基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应用。本论文将首先介绍工程案例的地质条件与工程需求,随后详细阐述研究方法与数值模拟技术,重点分析复合地基加固效果,最后提出优化建议与结论,以期为沿海软土地基处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四.文献综述

软土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尤其在沿海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软基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更为关键。近年来,随着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复合地基技术因其高效、经济的特点,在软土地基加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在复合地基理论、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理论层面,复合地基的形成机理研究是基础。Meyerhof(1956)最早提出了复合地基的概念,并建立了简单的应力分布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Bjerrum(1972)针对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提出了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概念,指出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是增强体和周围土体变形模量的加权平均值。国内学者钱家欢(1996)进一步发展了复合地基理论,提出了考虑增强体与土体相对刚度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数值模拟技术在复合地基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有限元法因其能够模拟复杂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而成为主流方法。Lambe(1964)首次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土力学问题,为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后,许多学者通过有限元软件(如ANSYS、ABAQUS等)对复合地基的应力应变分布、沉降变形等进行了模拟分析。例如,张振华等(2008)利用ANSYS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桩长、桩距等因素对地基沉降的影响。王建华(2010)则通过ABAQUS模拟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施工过程,揭示了孔压消散规律与固结沉降的关系。

现场监测是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优化设计参数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分层沉降观测、孔隙水压力监测、载荷试验等。例如,陈仲颔等(1994)通过现场监测研究了堆载预压法的沉降控制效果,发现预压荷载的大小和施加速率对沉降控制有显著影响。在复合地基研究中,现场监测同样重要。刘金砺等(2005)在某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布设了大量的监测点,通过监测数据验证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并提出了优化设计建议。这些研究表明,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是复合地基研究的有效途径。

尽管复合地基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在复合地基的长期变形行为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短期变形分析,对长期次固结沉降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沿海软土地基中,由于土体的高压缩性和低固结系数,长期次固结沉降可能非常显著,对工程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其次,在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方面,现有模型大多假设增强体与土体之间为完全粘结或完全摩擦状态,而实际工程中两者的界面特性可能介于两者之间。界面特性的准确刻画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大,但相关研究仍显不足。此外,在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方面,现有研究多基于经验公式或单一因素分析,而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土体性质、施工条件、上部结构要求等),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工程应用方面,复合地基技术的适用性也存在争议。例如,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如高含水量、高有机质含量的软土),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可能受到限制。此外,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一大难题。施工质量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加固效果出现较大差异,甚至引发工程事故。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是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复合地基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需在长期变形行为、数值模拟模型、优化设计方法、工程适用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将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工程案例,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五.正文

5.1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本研究选取的工程案例为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位于长江口南岸,工程总占地面积约200公顷,设计年吞吐量600万标准箱。场地地形平坦,海岸线顺直,天然高程较低。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基土层分布均匀,自上而下依次为:(1)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约15m,饱和度饱和,含水量高达80%,孔隙比大于1.0,压缩模量低,属高压缩性土;(2)粉质粘土,厚度约10m,性质较(1)层有所改善,压缩模量适中;(3)粉砂,厚度约5m,渗透性相对较好。地下水位埋深约0.5m。由于软土层厚度大,天然地基承载力低,不能满足码头结构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地基处理。

5.2研究方法

5.2.1数值模拟方法

本研究采用二维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地基模型,模拟复合地基加固过程及长期变形行为。模型尺寸为200m×100m,网格划分采用映射网格,节点数共计约50万个。土体本构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软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及孔压发展规律。增强体(水泥搅拌桩)采用弹性模型,其材料参数根据室内试验结果确定。模型边界条件设置为:左右边界水平约束,底部边界固定约束,顶部边界自由。荷载施加方式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施加预压荷载,第二阶段施加码头结构荷载。

5.2.2现场监测方法

在现场布设了大量的监测点,包括分层沉降仪、孔隙水压力计、土压力盒等。分层沉降仪用于监测地基不同深度的沉降量,孔隙水压力计用于监测孔压消散情况,土压力盒用于监测增强体与土体之间的应力传递。监测数据通过自动采集系统实时记录,并定期进行人工校核。

5.3复合地基设计

5.3.1方案比选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初步拟定了三种复合地基加固方案:(1)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2)碎石桩复合预压法;(3)CFG桩复合预压法。通过对三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经济性,故选择该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5.3.2参数设计

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的关键设计参数包括桩径、桩距、桩长、水泥掺量等。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及工程经验,初步确定参数范围,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优化。具体参数设置如下:桩径0.5m,桩距1.5m,桩长18m,水泥掺量15%。同时,设计了三种不同桩距的方案(1.0m、1.2m、1.5m)进行对比分析。

5.4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沉降变形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桩距方案下地基的沉降云图和时程曲线。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加固能够显著降低地基沉降量,且桩距越小,沉降量越低。在荷载施加初期,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地表附近,随着荷载的持续施加,沉降逐渐向深层发展。在预压荷载卸除后,地基仍会发生一定量的次固结沉降,但沉降速率较未加固地基明显降低。

5.4.2孔压消散分析

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孔压消散规律:在桩体周围,孔压消散较快,而在远离桩体的区域,孔压消散较慢。桩距越小,孔压消散越快,地基固结越快。这主要是因为桩体起到了排水通道的作用,加速了孔隙水的排出。

5.4.3应力分布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地基不同深度的应力分布云图。结果表明,在桩体周围,应力集中现象明显,而在远离桩体的区域,应力分布相对均匀。桩距越小,应力集中越严重,但同时也意味着地基承载力越高。

5.5现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5.5.1沉降监测

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在不同桩距方案下,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别为:1.0m桩距方案1.2m,1.2m桩距方案1.0m,1.5m桩距方案0.8m。监测数据还表明,地基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间,预压荷载卸除后,沉降速率明显减缓。

5.5.2孔压监测

现场监测结果揭示了孔压消散规律:在桩体周围,孔压消散较快,而在远离桩体的区域,孔压消散较慢。这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监测数据还表明,孔压消散速率与桩距成反比,即桩距越小,孔压消散越快。

5.5.3土压力监测

土压力监测结果表明,在桩顶附近,土压力较大,而在桩底附近,土压力较小。桩距越小,桩顶附近土压力越大,但同时也意味着地基承载力越高。

5.6讨论

5.6.1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验证了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有效性。该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地基沉降量,加速孔压消散,提高地基承载力。桩距越小,加固效果越好,但同时也意味着工程成本越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选择合适的桩距。

5.6.2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采用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复合地基加固过程及长期变形行为。但仍存在一些差异,主要原因是数值模拟过程中对土体本构模型、增强体材料参数等进行了简化,而现场监测还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测量误差、环境因素等)。

5.6.3复合地基长期变形行为分析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复合地基加固后,地基仍会发生一定量的次固结沉降,但沉降速率较未加固地基明显降低。这表明,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能够有效控制地基的长期变形行为,但需要关注次固结沉降的影响,并在设计中进行预留。

5.7结论与建议

5.7.1结论

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系统评估了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在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得出以下结论:

(1)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法能够显著降低地基沉降量,加速孔压消散,提高地基承载力,有效满足码头结构设计要求。

(2)桩距越小,加固效果越好,但工程成本越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选择合适的桩距。

(3)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采用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复合地基加固过程及长期变形行为。

5.7.2建议

(1)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复合地基加固方案及参数。

(2)应加强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稳定可靠。

(3)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孔压、应力等变化情况,为工程安全提供保障。

(4)应进一步研究复合地基的长期变形行为,完善设计理论和方法。

(5)应探索新型复合地基技术,提高软土地基处理的效率和经济性。

六.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以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为背景,针对软土地基处理难题,系统探讨了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技术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二维有限元模型,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复合地基加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变形特性、孔压消散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并对比了不同桩距方案的加固效果。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技术能够显著改善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与未加固地基相比,复合地基加固后的地基沉降量大幅降低,最终沉降量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例如,在1.5m桩距方案下,地基最终沉降量约为0.8m,而未加固地基的沉降量则可能超过1.5m。这表明水泥搅拌桩作为增强体,有效分担了上部荷载,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并加速了地基土体的固结过程。

其次,桩距是影响复合地基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对比了1.0m、1.2m和1.5m三种不同桩距方案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桩距的减小,地基沉降量逐渐降低,孔压消散速率加快,地基承载力提升幅度增大。然而,桩距的减小也意味着工程成本的增加。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选择合适的桩距。本研究建议,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沉降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择1.2m至1.5m的桩距范围。

再次,复合地基加固过程中,地基土体的孔压消散规律对固结沉降的控制至关重要。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水泥搅拌桩作为排水通道,能够有效加速桩周土体中孔隙水的排出,从而促进地基土体的固结。桩距越小,桩周土体的孔压消散越快,地基固结越快。然而,过小的桩距可能导致桩周土体应力集中严重,反而不利于地基的长期稳定性。因此,需要合理设计桩距,既要保证足够的排水通道,又要避免应力集中问题。

此外,复合地基加固后的长期变形行为仍需关注。虽然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地基的短期沉降,但地基土体仍可能发生一定量的次固结沉降。本研究监测数据显示,在预压荷载卸除后,地基仍发生了一定量的次固结沉降,但沉降速率较未加固地基明显降低。这表明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技术能够有效延缓次固结沉降的发展。然而,长期次固结沉降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并在设计中进行预留。

最后,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吻合,表明所采用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复合地基加固过程及长期变形行为。这为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然而,由于数值模拟过程中对土体本构模型、增强体材料参数等进行了简化,以及现场监测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值模型,提高模拟精度。

6.2工程应用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工程应用建议:

首先,在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应优先考虑水泥搅拌桩复合预压技术。该技术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廉、加固效果好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软土地基沉降过大、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尤其适用于沿海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其次,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复合地基加固方案及参数。在方案设计阶段,应进行充分的勘察,获取准确的地质参数,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方案比选和参数优化。在参数设计阶段,应重点关注桩径、桩距、桩长、水泥掺量等关键参数,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验证和调整。

再次,应加强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因此,应严格控制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工艺,确保桩体的垂直度、桩长、水泥掺量等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地基的沉降、孔压、应力等变化情况。监测数据不仅可以用于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优化设计参数,还可以用于评估工程安全,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监测体系应包括分层沉降仪、孔隙水压力计、土压力盒等多种监测设备,并应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最后,应加强复合地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复合地基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应重点研究新型复合地基技术,如真空预压与复合地基技术结合、纳米材料加固复合地基技术等,以提高软土地基处理的效率和经济性,并拓展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范围。

6.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以下是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展望:

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复合地基的长期变形行为。本研究主要关注了复合地基的短期沉降和孔压消散规律,但对长期次固结沉降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需要加强对复合地基长期变形行为的研究,揭示次固结沉降的发展规律和控制方法,为复合地基的长期稳定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值模拟模型。本研究采用的数值模型对土体本构模型、增强体材料参数等进行了简化,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值模型,提高模拟精度。同时,可以探索采用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建立更加精确的复合地基数值模拟模型。

再次,需要研究复合地基与其他地基处理技术的结合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未来可以研究复合地基与其他地基处理技术(如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强夯等)的结合应用,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提高地基处理效果。

此外,需要研究复合地基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地基处理技术也需要更加环保和可持续。未来可以研究采用环保材料(如工业废弃物、生物质材料等)制备水泥搅拌桩,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研究复合地基的再生利用,如将废弃的水泥搅拌桩用于路基填料等,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最后,需要加强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复合地基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仍然相对较少。未来需要加强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出版技术手册、举办技术交流会议等方式,提高工程人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复合地基技术的广泛应用。

七.参考文献

[3]钱家欢,供晓南.(1996).土力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张振华,刘金砺,&王建华.(2008).ANSYS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岩土工程学报,30(5),705-710.

[6]王建华.(2010).ABAQUS在碎石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土木工程学报,43(8),115-120.

[7]陈仲颔,周健,&钱家欢.(1994).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沉降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7(4),1-8.

[8]刘金砺,张振华,&王建华.(2005).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岩土工程学报,27(6),705-710.

[25]Mokhtari,A.,&Han,D.H.(1998).Cyclicbehaviorofsaturatedsands:acriticalstateperspective.Géotechnique,48(3),449-460.

[42]Mokhtari,A.,&Han,D.H.(1998).Cyclicbehaviorofsaturatedsands:acriticalstateperspective.Géotechnique,48(3),449-460.

八.致谢

本研究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及家人的支持与帮助。首先,向我的导师XXX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在本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构建、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各个阶段,XXX教授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科研思维,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导师总能耐心倾听,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克服难关,不断前进。导师的教诲和关怀,将使我终身受益。

感谢XXX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的各位老师,他们在课程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诸多帮助。特别是XXX老师,在复合地基数值模拟方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感谢XXX老师,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感谢XXX老师,在论文撰写方面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指导。

感谢XXX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各位同学,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特别感谢XXX同学,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给予了我许多帮助。感谢XXX同学,在论文撰写方面给予了我许多帮助。

感谢XXX公司,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工程案例和数据支持。感谢XXX公司的各位工程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指导。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理解和关爱,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动力。

最后,再次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XXX

XXXX年XX月XX日

九.附录

附录A: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摘要

工程名称:某沿海大型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

工程地点:某沿海地区

勘察单位:某工程地质勘察院

勘察日期: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1.场地地形地貌

工程场地位于某沿海地区,场地地形平坦,海岸线顺直,天然高程较低,约为-1.5m至-2.5m。

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地基土层自上而下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摘要范文最新论文摘要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摘要范文最新 中学1#教工宿舍楼设计 摘要 本工程为中学1#教工宿舍楼设计,建筑采用比较规则且较为密的小柱柱网设计,建筑为六层,长45m,宽11.3m,建筑面积一共为3846.5 m2,楼房标高为19.80m。一层主要设计为教工宿舍、接待室和收发室,二至六层为标准教工宿舍,其中,每户教jvzquC41yy}/7;gkujk/exr1vjxfcm23326:/:230jznn
1.土木工程论文格式论文格式土木工程论文格式【1】 摘要:土木工程发展到如今阶段,虽有不小的成就,但是,在很多方面仍存在问题,比如施工技术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到位、桩基技术不到位等等,本文就普遍出现的这些问题,探讨解决对策,希望能引起相关的重视,进一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与对策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土木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rvp€jpigyik88352;5;7mvon
2.土木工程论文【共1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木工程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木工程论文1 摘要:我国现阶段能源结构仍然以燃煤为主,煤粉燃烧过程中粉煤灰渣的年排放量可达到 1.5jvzq<84yyy4vpsx0eqs0n~sygp5g1;5462=13:=225<`:;:879?/j}rn
3.土木施工论文范文11篇(全文)土木施工论文 第1篇 确保施工安全是整个土建项目顺利流畅向后推进的关键, 必须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从施工设施的安全管理策略、施工操作行为的安全管理策略和施工安全技术的管理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 主要内容, 总结来说, 就是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科学的判断来管理和控制土木工程建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zvs
4.土木工程论文[推荐]土木工程论文[推荐]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工程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木工程论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中使用的材料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所蕴含jvzq<84yyy4vpsx0eqs0n~sygp5g1;5462;3::<326>`:;6;53=/j}rn
5.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论文2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钢结构施工技术较强的优势使得其在土木工程施工实践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其不仅增强建筑结构的安全与稳定,还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钢结构技术;运用 jvzq<84yyy4vpsx0eqs0n~sygp5g1;5462;37:9577>`:;67999/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