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提出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PBSD,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最早由美国加州工程师协会(SEAOC,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于1995年在Vision 2000 committee.《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Engineering of Buildings》中提出理论框架。该抗震设计方法被提出后,受到世界范围内陆震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美国应用技术理事会(ATC,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在1995年、1996年发表的ATC-34、ATC-40报告中包括了PBSD方法。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厅(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1996年发表的FEMA273/274中也包含了PBSD内容。1996年,日本建筑标准法按照PBSD要求进行了修订。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加入了PBSD相关内容。
SEAOC提出PBSD设计方法主要源于1994年美国加州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等的震害现象,即人员死伤较少,但财产损伤巨大;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也体现出了同样现象。因此PBSD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根据业主的个性化需求确定抗震性能水准,给予业主和设计师较大的灵活性。
PBSD方法给出了性能水准、地震设防水准与性能目标之间的关系,业主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相对传统抗震设计方法有更加宽泛的设计选择可能性,如下图所示:
PBSD方法中的“Performance-Based ”在中文中存在不同的翻译方式,包括“基于功能的”、“基于性态的”、“基于性能的”和“性能化”等,体现了对PBSD方法的理解差异。
2004年发布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S 160:2004除对PBSD方法相关的抗震建筑使用功能及地震作用进行了明确规定外,也较为详细地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砌体结构以及隔震结构的具体设计方法,比较可贵的是该通则对非结构构件设计也进行了规定。由于该通则的非强制性,并未在后期工程实践中获得普遍应用。
2022年发布实施的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团体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T/CECA 200024-2022对PBSD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定,面向近年来的工程实践需求,采用了国内外的一些较新科研成果,适应了分析方法尤其是非线性分析技术的进展。
1)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产生源于美、日等国近年来“人员死伤较少,但财产损伤巨大”的震害现象,这种现象是否也符合我国震害现状值得深入思考;
2) 基于性能设计方法通过指定性能目标和对应的更加精细性能水准,使得业主和设计师拥有更加宽泛的设计选择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