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辰原创版广东省《高规》项目应用浅析

本规程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本规程不适用于建造在地震时易诱发山体滑坡、地陷、溃坝等危险地段的高层建筑。对于10层以下、高度不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可参照本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广东省新高规采用新的抗震设计方法,用设防烈度地震(中震)进行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校核、设计,与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行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多遇地震设计不同,也与美国、欧洲规范的抗震设计方法不同。美、欧规范虽然也以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进行计算,但考虑结构的延性和超强,对地震作用做了较大幅度的折减。

在广东省,可用国标《抗规》、行标《混凝土高规》进行设计,也可用广东省新《高规》进行设计,但不要混用。

△ 新高规

△ 旧高规

△ 国家高规

变化:以常见的丙类建筑住宅剪力墙结构为例,新高规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限额是1/600>旧高规的1/800>国家高规的1/1000,因此新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限额是放松了要求。

影响:对于风荷载作用控制的建筑,采用新规进行位移指标计算比较有利,即对风荷载较为敏感的超高层建筑或风荷载较大区域的高层建筑比较有利。

变化:旧高规和国家高规的抗震设计方法都是采用小震进行结构构件设计,新高规明确了以设防烈度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代指中震,也明确了丙类建筑的性能设计目标和性能水准等要求。

影响:新高规采用中震进行结构构件设计,地震力增大了,带来主要结构构件(梁、墙、柱)的钢筋计算结果整体增大,板配筋影响相对较小。

我国现行规范抗震设计方法的缺点:

国际抗震设计方法:

结论:新设计方法不存在原《规程》结构构件承载力按小震计算的一系列缺点,能更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设计接轨,承载力计算式按抗力大于中震地震效应组合表达,以及计算验证的方式保证“中震可修”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常见的丙类建筑为例,针对广东新高规的YJK模型参数设置进行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结构所在地区选择“广东高规(2021)”

可根据需要设置“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地震)”

勾选“考虑性能设置”,地震水准为“中震”等,具体如红色框所示。

需要包络大震计算结果时,可勾选“按照抗规方法进行性能包络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参数。

注:其余未列的模型参数设置,基本与旧高规和国标一致,本文不作展开探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进行选取。

本文以广州地区某住宅和科技园项目丙类建筑为例,进行项目案例分析,主要从经济性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所示:

△ 标准层平面示意

△ 工程量对比结果

结论:根据工程量对比结果,50米的厂房建筑采用广东旧规进行设计最为经济,其次是国标,最后是广东新规。

主要原因分析:相对于广东旧规,广东新规采用中震进行构件设计,由于计算配筋结果较大,造成钢筋指标增加,且由于部分构件计算配筋显红,造成部分墙柱截面和梁截面需要增加,故混凝土指标也增加;相对于国标,混凝土指标相似,但由于中震计算配筋结果较大,总体钢筋指标较高。

△ 33F住宅标准层平面示意

△ 50F住宅标准层平面示意

△ 工程量对比结果

结论:根据工程量对比结果,100米和150米的住宅建筑采用广东高规进行设计更为经济。

主要原因分析:相对于国标,由于国标风荷载水平位移角要求更为严格,采用广东高规的墙柱截面较国标的要小一些,并且端柱的设置也要少一些,故混凝土指标较国标要好,但是中震计算配筋结果较大,总体钢筋指标较国标要高一些,综合成本为广东新高规略有优势,约节省2~3元/m2。

综上所述,初步结论:新高规的钢筋指标普遍高于旧高规和国家高规,原因是采用中震进行结构构件设计,地震力增大带来的配筋增大;新高规的混凝土指标对于风荷载控制下的建筑有优势,但是对于轴压比控制下的建筑,基本没有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

延伸结论:对于风荷载较为敏感的建筑,即风荷载指标采用国标进行计算,满足规范要求的限额较为困难时,采用广东新高规会更为有利,经济性也更好。

注:由于目前广东新高规刚开始实施,大部分项目都没有进行施工图造价统计,不同的地理位置、结构类型、结构形态、户型布局、建筑高度等因素都会对实际工程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且由于新高规的计算配筋结果较大,施工图配筋的人为因素影响也不能忽视,即结构构件的配筋设计,不同的设计师都会有各自的判断,由此也会对结果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大量的项目数据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精细和准确的结论,故本文所列结论仅作参考。

THE END
0.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1).pdf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1).pdf,第十五讲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规定 一、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建 筑结构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震动波为载体向地球表面传播。 通常的建筑物因和基础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地震波携带的能量通过基础传递到上部结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5721>8244852972327347xjvo
1.震安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2011年3月11日9.0级日本大地震中,大量减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不仅建筑本身完好,并且室内仪器设备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该地震大面积的验证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较大地震雅安、通海地震中,使用减隔震产品的建筑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建筑减隔震技术由于其优越的抗震效果,已成为建筑抗震jvzq<84{wctdj~fpi071lzpc0eun0ls142852=741e<69::;99;/uqyon
2.如何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SIMULIAAbaqus地震对建筑物的损毁往往是很严重的,也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传统的方法是提高建筑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即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出现,为建筑的jvzquC41yy}/t~fphwpjc7hqo17169<:;55
3.在线开放课程推荐之七: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课程由工程抗震概念、结构抗震原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设计等内容组成。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计算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掌握常规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了解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结构设jvzquC41yy}/iƒmw0gjv0ls1kplp1:5921>8:?3jvo
4.建筑抗震学习心得13篇(全文)结构抗震是目前建筑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衡量一个建筑结构是否具有生命力,抗震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历次地震表明,结构抗震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仅能保证不发生倒塌,但是破坏非常严重,这对于较高要求的建筑是难以满足需要的由此提出了结构减震概念来解决问题。它是通过调整结构自振周期,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whhzd;mh0jvsm
5.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学位余年的研究,各国学者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近断层(也称近场或近源)地震动呈现了较一般远场地震动更复杂的特征是引起工程结构破坏的一个重要因为,并围绕近断层地震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近断层地震动的模拟、近断层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近断层地震动对工程结构的破坏作用分析及针对近断层地震动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措施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