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剪力比与水平向减震系数概念相同吗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引言:

“隔标”与“抗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隔震设计方法不同,不再采用通过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进行分部设计,而是采用整体设计法。在“隔标”有关抗震措施确定的规定中,出现了一个“底部剪力比”的概念,它与“抗规”中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是否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水平向减震系数:

我们先简单回顾下“抗规”中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水平向减震系数”是分部设计法的重要概念,出自“抗规”12.2.5条第2款,即:对于多层建筑,为按弹性计算所得的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对高层建筑结构,尚应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较,取二者的较大值。“水平向减震系数”通常采用时程分析法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输入进行计算。

“水平向减震系数”用于确定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规”12.2.5条第2款)。同时,对于隔震层以上的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小于0.4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可适当降低,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抗规”12.2.7条第2款)。

底部剪力比:

“底部剪力比”出自“隔标”第6.1.3条有关抗震措施的规定中,是指设防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隔震后与隔震前上部结构底部剪力之比。

隔震结构底部剪力比不大于0.5时,上部结构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1度确定抗震措施(“隔标”第6.1.3条第2款)。

两者一样么

“底部剪力比”和“水平向减震系数”在概念上有较为相似之处,但是区别也非常明显,具体异同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底部剪力比”两者虽然都是通过在设防地震作用下计算隔震模型与非隔震模型的剪力比,但对剪力比的取值及应用则有较大区别。首先,“水平向减震系数”要考虑各楼层剪力比(高层需考虑倾覆力矩比)的最大值,而“底部剪力比”仅考虑底部剪力比即可。其次,“水平向减震系数”通过折减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进而计算地震作用,并可据此降低抗震措施。而“底部剪力比”仅应用于降低抗震措施。

“减规”(《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第6.4.4条对主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中已有类似的“地震剪力比”概念。其中第2款中规定:当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可适当降低,降低程度可根据消能减震主体结构地震剪力与不设置消能部件的结构的地震剪力之比确定,最大降低程度应控制在1度以内。当消能减震的地震影响系数不到非消能减震的50%时,主体结构的构造措施可降低一度执行。

“减规”中的“地震剪力比”与“隔标”中的“底部剪力比”计算方法及作用基本一致。区别在于:1)减震结构设计中,剪力比为减震模型与非减震模型(不设置消能部件的结构)的剪力比值;隔震结构设计中,剪力比为隔震模型与非隔震模型的剪力比值;2)隔震设计按设防地震水准考虑地震作用,而减震设计按多遇地震考虑地震作用。

总结

可见,“隔标”中的“底部剪力比”不同于“抗规”中的“水平向减震系数”,而类似于“减规”中的“地震剪力比”。“隔标”已不再采用分部设计的方式进行隔震设计,隔震与非隔震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只对构造措施产生影响。

隔震结构直接分析设计软件SAUSG-PI已经实现基于非线性分析结果的隔震结构设计,同时也兼顾“抗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法,期望帮助工程师实现精细化的隔震结构设计。

THE END
0.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1).pdf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1).pdf,第十五讲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规定 一、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减轻建 筑结构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震动波为载体向地球表面传播。 通常的建筑物因和基础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地震波携带的能量通过基础传递到上部结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5721>8244852972327347xjvo
1.震安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2011年3月11日9.0级日本大地震中,大量减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不仅建筑本身完好,并且室内仪器设备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该地震大面积的验证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较大地震雅安、通海地震中,使用减隔震产品的建筑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建筑减隔震技术由于其优越的抗震效果,已成为建筑抗震jvzq<84{wctdj~fpi071lzpc0eun0ls142852=741e<69::;99;/uqyon
2.如何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SIMULIAAbaqus地震对建筑物的损毁往往是很严重的,也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传统的方法是提高建筑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即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出现,为建筑的jvzquC41yy}/t~fphwpjc7hqo17169<:;55
3.在线开放课程推荐之七: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课程由工程抗震概念、结构抗震原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设计等内容组成。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计算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掌握常规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了解隔震与耗能减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结构设jvzquC41yy}/iƒmw0gjv0ls1kplp1:5921>8:?3jvo
4.建筑抗震学习心得13篇(全文)结构抗震是目前建筑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衡量一个建筑结构是否具有生命力,抗震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历次地震表明,结构抗震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仅能保证不发生倒塌,但是破坏非常严重,这对于较高要求的建筑是难以满足需要的由此提出了结构减震概念来解决问题。它是通过调整结构自振周期,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whhzd;mh0jvsm
5.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学位余年的研究,各国学者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近断层(也称近场或近源)地震动呈现了较一般远场地震动更复杂的特征是引起工程结构破坏的一个重要因为,并围绕近断层地震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近断层地震动的模拟、近断层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近断层地震动对工程结构的破坏作用分析及针对近断层地震动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措施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