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载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ID:InfoTHUPDI主办部门清华同衡 建筑分院清华同衡 节材研究与结构优化中心清华同衡 钢结构设计研究所特别支持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媒体支持中国建设报 、《建筑...
转载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ID:InfoTHUPDI
主办部门
清华同衡 建筑分院
清华同衡 节材研究与结构优化中心
清华同衡 钢结构设计研究所
特别支持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设计分会
媒体支持
中国建设报 、《建筑结构》杂志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钢结构》杂志社
地点丨清华同衡16层 1625 百人会议室
5 月 21 日至 26 日期间,“2018 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将会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行业内部的专家学者以及行业外部的专家学者将会一同聚集在同衡,共同谈论“空间·空间·空间”这个话题。
会议日程
13:30~13:35 主持人开场及介绍来宾
主持人:王昌兴,清华同衡 副总工程师
13:35~13:45 特邀嘉宾致辞
袁 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副会长
13:45~16:30 主题演讲
13:45~14:15
主题报告丨从力学机理思考大跨度结构设计问题
刘彦生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清华大学的研究员,属于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同时也是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有理事一职,他担任此职。他还是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的副理事长,同时是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委员。他在建筑结构分会中属于高层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也在抗震防灾分会中担任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施工分会的理事,还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结构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此外,他是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也是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以及中国钢结构协会设计分会的理事,同时还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分会预应力结构专业委员。
多次获得工程设计优秀奖和科技进步奖。
14:15~14:45
主题报告丨《高强钢结构设计规程》编制及其研究进展
施 刚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构所副所长
主要致力于钢结构和建筑幕墙方面的研究以及工程应用。发表了 200 多篇论文,其中有 40 篇属于 SCI 论文。出版了 2 本专著以及 1 本译著。主持了 5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 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 10 项发明专利的授权。荣获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 项省部级科技奖;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邀学者,还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以及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主编了行业标准《高强钢结构设计标准》以及协会标准《低屈服点钢应用技术规程》,同时参编了 10 部国家和行业、协会标准,其中包括国标《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国标《钢结构加固设计标准》、国标《高耸与复杂钢结构检测与鉴定技术标准》以及《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还兼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同时兼任多个学会的理事,并且担任三本国际期刊的编委。
14:45~15:15
主题报告丨轨道交通周边高层建筑减振方法研究
潘 鹏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清华大学拥有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同时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且是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其主要的境内学术兼职情况如下:担任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高层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建筑结构抗倒塌委员会委员;担任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的境外学术兼职包含:是国际建筑和施工研究创新协会的委员,同时也是日本兵库县国家地震中心(E-defense)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主要的研究方向分别为:其一,高性能隔震和消能减震(振)结构;其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优化方法;其三,大型复杂结构抗震实验技术以及大规模地震响应弹塑性分析方法。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课题,参与多个国家和部委科研课题。主编多部国家设计规范,参编多部国家设计规范;主编多部技术标准,参编多部技术标准。先后在国内外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先后在国内外的高水平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计 100 余篇。其中有 40 余篇被 SCI 收录。出版了 1 本结构实验技术方面的专著,出版了 1 本消能减震(振)结构设计的教材,出版了 1 本建筑结构抗震原理和方法的教材。2017 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处于公示阶段)。获 2017 年的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 2016 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 2015 年的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获 2013 年的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结构三等奖;获 2010 年的北京市优秀工程建筑结构专业二等奖。曾被邀请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进行讲学。曾作为清华大学的专家组成员,还作为国家地震应急评估专家队队员,奔赴汶川地震灾区以及芦山地震灾区等进行救灾工作。
15:15~15:30茶歇
15:30~16:00
主题报告丨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陆新征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教授
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 所长
担任《工程力学》期刊的主编。主要将精力投入到土木工程防灾的研究工作中。发表的论文超过 200 篇,出版的中英文专著有 7 部,被引用的次数达到 1.2 万余次。其成果被我国的国标、行标、ACI 规程、美国的 NSF 多灾害模拟平台以及国际重要结构软件所采纳,并且应用于北京“中国尊”等具有标志性的工程。参与了汶川、玉树、芦山、鲁甸等地的抗震救灾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16:00~16:30
主题报告丨地下空间优化与无梁楼盖研究创新
王昌兴
清华同衡 副总工程师,结构优化中心主任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有其委员。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有其副组长。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结构)有其委员。国家地震灾害应急评估专家组成员包含其中一人。国家学科评估专家委员会有相关专家。住房与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节材方面)有专家。在建筑结构节材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实践。在建筑结构优化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实践。在超限高层建筑设计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实践。
关于“清华同衡”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清华大学的全资国企。它是清华控股旗下的成员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城市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咨询以及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发。同时,它也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该公司拥有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文物保护勘察设计、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项专业资质。清华大学具有综合学科与产业优势,依托这些优势,通过城乡规划设计咨询这一途径,致力于进行国家与地区宏观发展政策的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开展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的技术研究与实施。
清华同衡以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环境为根基,始终秉持城乡规划工程实践与科研、教育相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理念,主动拓展城乡规划相关学科的研究范畴,历经十余年的企业化发展历程,逐步构建起自身的综合优势、核心业务以及服务特色。
清华同衡把规划设计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推动城乡发展的源动力。它一直用规划和技术来回报社会,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主动肩负起清华人“家国天下”的行业使命以及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