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案例分享

单位: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II类场地, 场地特征周期0.40s。采用框架结构形式,地下1层,地上4层,建筑结构高度18.9m,长约50m,宽约25m。属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

图1-1 工程效果图

图1-2 工程三维模型及阻尼器布置示意图

工程设计

2.1

设计主要依据和资料

本工程减震设计所依据的主要规范、图集如下:

(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3)《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8)《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

(9)《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

(10)《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2021);

(11)《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2013);

(12)《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12);

(13)《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

2.2

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选用

本工程采用PKPM结构2021版V1进行减震结构的建模与分析设计。该结构除中庭开大洞外整体规则,且高度小于60m,依据《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3.3节和4.1节,可仅采用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合迭代计算的方法进行减震结构的设计工作,无需与时程分析进行包络设计。在PKPM软件中定义、布置消能器,设置性能目标、定义相关构件类别,计算有消能器和无消能器模型,可在一个模型里,一键实现包含消能子结构的多模型的性能包络设计。

减震设计

3.1

减震设计目标

本工程通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速度相关型消能器,通过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的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减震要求。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可以不显著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而显著增加结构的阻尼,从而显著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外力和位移反应。

3.2

性能目标的选取

3.2.1

根据《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中6.5.1要求:消能减震结构应结合建筑实际需求选择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

3.2.2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明确高烈度设防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八类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并且保证在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3.2.3

结合甲方、审图单位的意见,本项目位于8度区,使用功能为门诊楼,因此,暂定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性能2。

3.3

减震设计参数

3.3.1 构件性能设计

构件类型

构件

承载力验算内容

中震

大震

关键构件

消能子结构

抗剪、抗弯弹性

极限承载力

普通竖向构件

普通框架柱

抗剪弹性、抗弯不屈服

承载力验算内容

普通水平构件

普通框架梁

抗剪、抗弯不屈服

承载力验算内容

变形验算(位移角)

1/300

1/50

表3.3.1 构件设计属性及验算内容

3.3.2 构件性能设计软件参数设置

如图3.3.2进行总信息参数设置,另外可以通过设置附加阻尼比折减系数考虑施工安装偏差等不可控因素的不利影响。

图3.3.2 减震设计参数设置

3.3.3 构件性能目标指定及包络设计

如图3.3.3-1操作,在主模型下指定消能子结构的框架柱、框架梁按照表3.3.1中关键构件的要求设置性能目标(普通竖向构件、普通水平构件类似操作)。

图3.3.3-1 指定构件性能目标

如图3.3.3-2操作即可实现有、无阻尼器模型和性能设计模型的包络工作,方便快捷;同时支持子模型的参数单独修改、设置,满足特殊设计的功能需求。

图3.3.3-2 一键实现多模型包络设计

3.4

消能器的选取

3.4.1 阻尼器性能参数

类别

符号

单位

消能器

使用数量

34

阻尼系数

符号

KN(s/mm)^α

70

阻尼指数

符号

单位

0.2

刚度

符号

KN/m

3.4.2 阻尼器布置

如图3.4.2所示以首层阻尼器布置为例,遵循以下原则:

1)平面方向布置:阻尼器优先设置在楼梯间、机械室等核心筒周围的骨架中或着无门窗洞口位置,避免对建筑功能产生影响;

2)高度方向布置:阻尼器分散于各层布置,使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减小,阻尼器更好的发挥作用;

3)形成多道防线,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图3.4.2 首层阻尼器布置示意图

结构分析与计算

4.1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振型

无阻尼器(s)

有阻尼器(s)

0.792

0.793

0.74

0.742

0.721

0.723

表4.1 有无阻尼器结构的周期

4.2

附加阻尼比

子模型

附加阻尼比(%)

X向

Y向

取值

小震有阻尼器

4.62

8.29

4.62

中震有阻尼器

2.38

4.21

2.38

大震有阻尼器

1.21

2.07

1.21

表4.2  附加阻尼比结果

由上表综合确定X、Y方向附加阻尼比取小值为最终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

4.3

层间位移角

子模型

位移角

X向

Y向

限值

小震有阻尼器

1/799

1/970

1/550

中震有阻尼器

1/304

1/301

1/300

大震有阻尼器

1/150

1/172

1/50

表4.3 结构层间位移角结果

由上表可知,减震结构在各级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满足《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6.5.2的要求。

阻尼器滞回曲线

采用时程分析方法(FNA)选取5条天然波,2条人工波,进行补充验算,查看阻尼器滞回曲线,如图5.1所示;提供如图5.2所示能量图结果查看,可以清晰的查看各时期结构及阻尼器耗能情况。

图5.1 阻尼器滞回曲线示意图

图5.2 能量图

结论

使用PKPM减震软件分析了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设防地震作用下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计算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非减震结构的自振周期为0.792,减震结构的自振周期为0.793,自振周期未发生变化,小震下附加阻尼比取值为4.6%,大震下附加阻尼比取值为1.2%。

2)布置阻尼器后结构的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结构的层间剪力受到了较好的控制。

3)该工程采用减震方案是有效可靠的,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比有效减小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THE END
0.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12篇(全文)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 第1篇 1 建筑抗震结构体系的基本要求 1.1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 1)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的原则。2)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3)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492kp;y0jvsm
1.业内新闻分享了医院结构方案中采用隔震减震设计要求,通过实际案例得出采用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的消能减震设计结构可达到相对更高的抗震性能目标。 辛力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公司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报告题目:复杂公共建筑隔震设计实践与创新 jvzq<84yyy4{l‚uz|z4dqv4e14635657/3:07999784tj}rn
2.土木工程结构方向范文毕业生能在岩土工程行业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的学生首先要具备岩土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具备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成为土木工程宽口径专业内岩土工程方向的复合型人才。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9?/j}rn
3.直播预告数字技术助力建筑结构精细化设计与实践甄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结构设计总监、总工程师 《大跨度楼盖精细化设计探索与实践》 主要内容:针对大跨度楼盖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结构高度控制、舒适度控制、强柱弱梁控制等问题,采用精细化设计方法,应用组合结构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创新性地提出几种代表性解决方案。 jvzquC41yy}/kly0eqs/ew45FU527970jvsm
4.建筑“绿”动从建筑本身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丝丝“绿脉”正跨越建筑类型的广度,深植入时间的长度中。 建筑能耗由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两部分产生的能耗组成,而“装配式”就是解开建筑建造过程中高排放、高耗能难题的钥匙。2022年6月,北京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北京将基本建成 jvzquC41yy}/v|npij{b0niw0et0kwkq137948628:620qyo
5.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摘要】: 结构被动控制是一项新兴技术,它通过给结构提供附加阻尼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消能结构的设计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安装有阻尼器的结构并不主要依赖于塑性铰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的能量耗散主要集中于附加阻尼器。所以主体结构的损伤减小了,结构的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29.495:32::7@3jvo
6.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50011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4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4 桩基 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截面抗震验算 5.5 抗震变形验算 6多层和jvzquC41yy}/uxzlkct{j~3ep1TptvFpfT{mg|4PqtsDqwygpv4buy}AkfC39;
7.再创佳绩!北京建院荣获多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由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荣获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特等奖jvzquC41yy}/drff0eun0ls1xkkx1ri13660
8.福建省装配式建筑典型工程案例①丨龙海市月港中心小学项目本项目集成应用了全装配混凝土框架体系、消能减震预制结构、PS-PC混合结构屋面、全过程全专业BIM应用等多项创新技术。在保证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将装配式建筑技术与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完美结合。 1、全装配混凝土框架体系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建造方式。装配式结构设计的主要技jvzq<84yyy4djrscluh/ew4jvor0497434519882:37/j}rn
9.最新资讯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等10位专家学者就《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实施要点与《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技术概要;建筑摩擦摆支座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展望,复杂公共建筑隔震设计实践与创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建筑消能减震应用技术规程》要点解析、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的抗震加固技术以及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jvzq<84yyy4{l‚uz|z4dqv4e14635656/3>07996864tj}rn
10.建筑结构的抗震12篇(全文)(3)应具备必要的承载力,良好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探析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策略 1.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 建筑结构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抗震能力,这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因此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但是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m76y93‚g0jvsm
11.专家介绍构力智库 致力于为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行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企业经营提质增效 建立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多向互通平台 共44个信息 <123> 到第页jvzquC41rmvn0ls1uwvqq{y
12.10层框架钢结构加层后的抗震性能分析【摘要】:现代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为了增大原有建筑结构的使用空间,改造和加层无疑是首选方法。对于这部分建筑,由于最初设计水平低,有些以前没有抗震设防,有些没有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设防标准较低,因此针对这部分建筑的加层设计和改造加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钢结构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36.396629719?3jvo
13.考虑建筑群结构–土–结构对隔震性能的影响摘要:层间隔震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是近年来研究效果较好的一种抗震方式,而由于城市发展,建筑群之间的距离呈现缩短的趋势,而土–结构与结构–土–结构的作用方式对于如今建筑群的抗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其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建筑在设计层间隔震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其中土壤因素对建筑层间隔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土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6373:4
14.张鑫教授[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37/T5018-2014),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主编 [6]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技术规程(DB37/T5212-2022),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主编 [7] 建筑消能减震与隔震技术规程(DB37/T5246-2023),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主编 科研项目 Research projects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既有结构性能评jvzquC41yy}/umo|w0kew7hp1mkznjg1kplp1:5541728@3jvo
15.第二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李国强教授作了题为《建筑结构承载—消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介绍结构承载—消能减震原理和典型的消能构件,指出了传统消能减震平时闲置和能力不强的问题,介绍了消能承载双功能构件,包括屈曲约束钢支撑、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无屈曲剪力墙、承载—多级消能钢支撑、承载—消能摇摆桁架。 大会报告二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李国强教授、丁永君大师jvzq<84yyy4bry3vl{{o0lto1vpv1|~uvgs0497312>03;4273=1:<:90unuou
16.《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第2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列教材土力学(第2版)基础工程(第3版)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第2版)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防灾减灾工程与技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当当自营 进入店铺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7:24650qyon
17.重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局部导读:2021年12月31日,住建部发布了两本重要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局部修订的征集意见稿;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关于《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jvzq<84yyy4bt|meqq4dqv4rcik2;@Dctvodnndkf?=29
18.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2024年年会成功召开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底经天津市科委批准成立,聚焦工程结构抗爆、抗冲击及灾后修复问题,开展爆炸冲击机理、结构动力破坏模式、消能减震、防护加固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自成立以来,围绕土木建筑结构抗爆与防护、土木建筑结构抗冲击与吸能减振、土木建筑结构损伤机理与检测加固三个主要方向,承jvzquC41zzml0}hw0gjv0ls1kplp1:569171:?7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