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马**(实名认证)
IP属地:贵州
下载本文档
2014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JXZ21020混凝土结构设计主讲:张毅
中国不断重复的地震灾难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区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从我国有地震记录以来,死亡人数在20万以上的灾难性大地震有:1303年山西洪洞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20世纪,全世界由于地震死亡的人数中,中国人约占60%。近几十年来,我国高震级地震频发,如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我国陆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1/14,而大陆破坏性地震却占了全世界的1/3。我国是世界上地震风险最高的国家,平均每5年发生1次7.5级以上地震,每10年发生1次8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我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隔震、消能减震与结构控制体系隔震、消能减震与结构控制体系
我国地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多为浅源地震,震级高、破坏性大;(2)震级和烈度远高于原预期值,造成大灾难;(3)我国城乡人口集中,房屋密集,地震时伤亡惨重;(4)地震时人员伤亡有90%是由于房屋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而我国城乡大量房屋设防标准偏低,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不足,小震大灾、中震巨灾的现象在我国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国家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影响。一次6〜7级地震,在发达国家仅造成几人至几十人死亡,而在我国可能造成数千人乃至数万、数十万人伤亡,导致地震大灾难。这迫使我们要从一次次地震灾难中吸取教训,对原有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技术体系,进行反思和创新。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步入以人为本的时期,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终止地震造成的一次次重复的大灾难!
此前,先建立了强度抗震体系(20世纪30年代),后又发展了强度-延性抗震体系(20世纪70年代),即现在的传统抗震体系。
这个抗震体系仍未能终止我国一次次重复的地震大灾难。
传统抗震技术体系一般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强地面运动引起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构固接于基础之上,尤如一个地面地震反应“放大器”,结构的地震反应随着高度将逐级被放大至2倍以上(图1a)。中小地震发生时,虽然主体结构可能还未破坏,但建筑饰面、装修、吊顶等非结构构件可能破坏而造成严重损失,室内的贵重仪器、设备可能毁坏而使用功能中断,甚至导致更严重次生灾害。当大地震发生时,主体结构可能破坏乃至倒塌,导致地震灾难。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人们先后发展了下述抗震技术体系:(1)抗震“强度”体系:通过加大结构断面和配筋,增大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把结构做得很“刚强”,以此来抗御地震,即“硬抗”地震(图1b)。这种体系,由于结构刚度增大,也将引起地震作用的增大,从而可能在结构件薄弱部位发生破坏而导致整体破坏。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硬抗”地震很不经济,有时也较难实现。(2)抗震“延性”体系: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损坏,利用结构构件损坏后的延性,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出现“塑性铰”,降低地震作用,使结构“裂而不倒”(图1c)。对比“强度”体系,结构“延性”体系仅需要较小的断面和配筋,更为经济。“延性”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建立,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很多国家采用的“传统抗震体系”。它的设计水准是:在设定设计地震烈度下,小地震时不坏,中等地震时可能损坏但可修复,大地震时明显破坏但还不致倒塌。但超大地震时就无法控制了。图1传统抗震体系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