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砌体结构里的 “高厚比演算”,会单独拎出来做专项训练:从基础公式,到 “有洞口”“有圈梁” 等复杂场景,每个步骤都告诉你 “依据哪本规范的哪一条”;地基基础的 “桩基承载力”,会细分 “竖向”“水平”“抗拔” 等小模块,每个模块都配针对性习题,让你把一个考点练到 “看到题目就知道解题步骤” 的程度。
备考选对老师,就成功了一半。这门课的主讲宋老师,堪称 “实战派 + 学院派” 双 buff 加持:
最关键的是,宋老师特别擅长 “揪陷阱”。分析真题时,他能快速指出 “题目里的荷载组合系数容易和另一本规范混淆”“某个参数的取值藏在规范条文说明里”—— 这些都是纯理论派老师很难讲到的 “实战技巧”。
很多备考人都是边工作边学习,时间碎片化是最大痛点。这门课的服务设计,恰恰瞄准了这一点:
备考时,自己整理资料往往要花大量时间。这门课直接配套了全套资料,帮你 “省时间、提效率”:
纸质教材:把核心知识点整理得清清楚楚,不用你从一堆资料里摘抄;
电子规范:手机随时能看,通勤、午休时都能翻一翻;
现在,课程已经安排了公开课:11 月 17 日有 “2024 年注考真题总结 + 2025 年复习计划”,11 月 24 日还有 “力学在注考中的应用(以 2024 真题为例)”。跟着公开课,你能先摸清 2025 年备考方向,也能感受宋老师的讲课风格,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2人已点赞
全部回复(0)
主题
回复
注册结构工程师
105.1 万条内容 · 219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做结构设计的同行们,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 对着厚厚的考试大纲啃了三四个月,从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计算到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笔记记了满满两大本,可一拿到历年真题,还是盯着题目半天没思路 —— 不知道考点到底对应规范里的哪一条,更分不清命题人到底想考哪个核心知识点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动手解题,公式套了半天,最后发现把混凝土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和受弯构件的挠度系数弄混了,白白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