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技术寻优 记“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入围实车测试

近期,由汽车与运动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心”2025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实车测试,在江苏高邮嘉联汽车试验场拉开帷幕。来自奇瑞汽车、上汽通用、极光湾科技、比亚迪、上汽大众、猛士科技等14家车企的14款动力系统入围实车测试名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7款,混合动力系统1款,汽油机6款。

汽车与运动杂志社总编辑杨建军

“当前中国品牌动力系统路线中已形成多技术路径并行的格局,技术发展从经济性优化阶段步入动力性能进化阶段。合资品牌在混动、插电式混动领域持续优化的同时,差异化的纯汽油机技术也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汽车与运动杂志社总编辑杨建军表示,今年是“中国心”创办20周年,这20年间“中国心”忠实记录了中国汽车动力由弱变强的成长历程,更见证了电气化时代动力技术的深刻变革。我们期待,“中国心”未来继续为汽车动力品牌发展赋能,助力中国汽车动力跟随整车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大排量动力扎堆 越野专用混动兴起

今年入围实车测试名单的14款机型中,首次出现了大排量动力扎堆的现象,而且动力专用化趋势更加明显。2.0L排量的发动机占了10款,其中9款是2.0T的。

奇瑞汽车入围的是一套专为越野设计的高性能混动系统,采用了奇瑞首款2.0TD混动专用发动机、2挡DHT混动专用变速箱、P1+P3+P4三电机的电混越野架构,拥有665kW的总功率和1135Nm的总扭矩,做到满电馈电均四驱。

比亚迪参评的2.0T水平対置发动机,则是基于新型混动动力总成搭载需求,从机内创新转向架构创新,可以在狭窄机舱内创造性解决车辆开发设计中布置难、润滑难、高功率难等问题。这款产品采用了行业首创一体化动力总成设计,各系统实现100%自主研发。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为猛士M817搭载的全新混动系统,更是不仅采用了很多专用化设计满足用户越野可靠性苛刻要求,还解决了当前实车工况的行业痛点:低压冷却EGR低温、高湿环境下的工作效率问题。东风的研发人员通过结构设计实现高EGR率和高均匀性,从EMS软件设计研发多维度高精度EGR率MAP,研发EGR专用湿度传感器,通过算法实现实车环境中冷后冷凝计算,从整车应用策略实现冷凝预测和EGR率的精确闭环控制,确保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实现更高的EGR率,在低温、高湿度等环境整车油耗能改善3%-10%。这一技术创新,也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赏。

长城汽车的全新坦克500Hi4-Z搭载的混动系统,在试驾过程中稳定的操控性和动力性都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天津大学无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银增辉认为,这款动力系统很好地诠释了长城汽车对于越野车安全性的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敏

“今年参评的大排量动力系统,反映了当前整车向中高端市场发展的特点和动力诉求。”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敏表示,今年参评的越野专用动力系统,虽然技术方案各具特色,但基本都聚焦越野动力核心需求,保障了多工况下发动机高效直驱和全地形全天候动力需求。“国内中高端越野车的电动化发展趋势,将为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参与这一细分领域竞争增添优势。”许敏主任表示。

谨防超动力的安全隐患 产品开发要敢做减法

当前,随着汽车动力电气化的深入发展,在电驱加持下的汽车动力性远远超过传统汽车动力。专家评委们也对超强动力可能会带来的安全隐患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我们注意到,当前有的汽车厂家展开了动力性能的竞争,甚至为市场提供了最高车速接近500公里/小时的产品,零百加速性能和最高车速,不应成为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产品的营销话术。”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韩志玉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关标准和法规,针对汽车动力性输出提出规范性要求,对追求高性能驾驶的消费者应增加针对性培训考核环节等;生产商也应该从产品设计上防范超高速驾驶的安全隐患。

专家评委一致认为,先进性不是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最终要普惠于消费者,技术的开发更要以人为本。而上汽通用五菱入围的1.5L插电式混合动力基于整车星光730宜家宜商的产品定位、采用宽域高效率的务实设计理念,不一味堆砌技术的做法”,给专家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追求单项性能指标的领先,而是聚焦于用户实际体验。将发动机调校为宽域高效率,让用户实实在在感受到节油效果。”资深汽车媒体人蓝河表示,当前很多车企在技术开发上,应该学会做减法,而不是过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此外,搭载在银河M9上的1.5T插电式混动系统,聚焦于强动力、低能耗、高智能的性能提升,在全面增强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成本的做法,也得到了评委认可。

而在上汽大众途昂Pro、梅赛德斯-奔驰E300L、上汽通用别克全新GL8陆尊的车型试驾中,稳定的底盘操控表现让专家赞不绝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先进驱动系统分会秘书长张彤表示,底盘的调校需要时间、技术积累,外资品牌在这方面显示出深厚的技术积淀,也是国内整车品牌应该学习的。

评价动力技术 赋能品牌向上

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

“评价动力技术,见证产业趋势,影响市场消费,是2006年汽车与运动杂志社创办‘中国心’汽车动力评选时的初衷。”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表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最新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3.0》,提出了面向2040年我国汽车行业总目标:未来5-15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动化成为产业发展趋势。“未来随着中国整车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我们希望‘中国心 ’能继续为行业发展赋能,为整车品牌向上助力。”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THE END
0.2023年中国汽车发动机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研普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汽车发动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汽车发动机行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以满足市场需求,2022年中国汽车发动机销量同比下降0.1%。jvzquC41yy}/eqnpckxo0lto1j{z87245733;4396=39;=90unuou
1.国产汽车发动机水平目前怎么样了?近年来,中国国产汽车发动机行业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来阐述其现状: 技术投入与研发: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技术研发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资源来提升发动机技术。这包括自主创新、国际技术合作以及持续的研发活动,从而推动了国产发动机在功率、燃油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显著改善。 jvzquC41yy}/{xtlkc4dqv4cum52966655>75@:99;6:5996694ivvq
2.中国汽车出口超过日本,何时追赶日本汽车发动机?最近的消息表明,中国的汽车出口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然而,中国的汽车发动机技术与日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那么,何时才能追赶上日本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呢?本文将探讨此问题,并介绍中国汽车发动机技术的现状、挑战和追赶路线,以及中国汽车出口的变化和最新情况。jvzquC41yy}/{xtlkc4dqv4ctvodnn4;22995B5;35968B=5:24ivvq
3.国产汽车发动机水平目前怎么样了?然而,在国内汽车发动机领域,仍有几家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奇瑞,其发动机热效率据传达到了37.1%;另一家吉利,则与沃尔沃携手研发出参数亮眼的1.5td发动机,且油耗表现也颇受好评。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继续投入研发国产汽车发动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jvzquC41yy}/{xtlkc4dqv4cum52966573:28?9264;32<<8354ivvq
4.国产汽车发动机水平目前怎么样了?必须承认,近年来国产汽车发动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诸如奇瑞、吉利这样的国内车企,在热效率、动力性能以及排放控制等多个维度上,均展现出了与国际领先水平并驾齐驱的态势。 在评判一款发动机的性能时,我们可以从参数配置、马达效率以及技术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就参数配置而言,国产发动机已经能够与国际顶尖jvzquC41yy}/{xtlkc4dqv4cum52966584:339>274;:6:;6374ivvq
5.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将集中在提高能效、减少排放、智慧化和电动化在乘用车发动机技术方面,国内汽车整车厂商仍较为依赖进口技术,目前发动机行业仍处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在发动机自主研发制造方面,目前部分国内汽车整车厂可实现发动机自配。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内汽车发动机自配率不断提高,我国汽车发动机市场规模仍保持相对高位。从动力来源上看,受制于柴油发动机造价高、油品不佳jvzquC41v071lzpc0eun0ls1rkj`69;6:267;7xjvor
6.2024年发动机行业发展前景战略及现状分析中研普华2024年发动机行业发展前景战略及现状分析 我国相继实行了“清洁汽车”、“十城千辆”等政策,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得天然气发动机在城市公交、出租车上得到的广泛的应用。我国对天然气发动机行业的研发工作起步较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发展迅速,尤其是全国开展“清洁汽车”行动后。天然气发动机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jvzquC41yy}/eqnpckxo0lto1j{z87245722B43:2>13<78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