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普集团研究报告:迈向ier平台型供应商搜狐汽车

行业研报,股票投资分析研究报告下载平台

1.1、 深耕汽零设备 40 年,多元化发展的汽车 Tier0.5 龙头

汽车配件领域笃行 40 年,实现单品龙头到平台型公司跨越。拓普集团成立于 1983 年,于 2015 年 3 月在 A 股上市。公司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 多客户战略向大客户战略跨越、零部件厂商向平台型公司跨越、零件级厂商向系统 级厂商跨越。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客户拓展是平台型公司成长的核心逻辑。

(一) 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平台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拓普有完善的产品矩阵,业务线仍具备横向扩展空间。目前形成九大业务体系, 单车配套价值量持续提升,最高可达 3 万元。当前汽车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上游零 部件商场的降价压力大,但是核心供应商通过扩展业务线、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等 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来抵御降价压力。公司现有业务线已经布局九大品类, 并且仍具有横向扩展空间,系统配套能力逐步提升。

发挥平台型公司优势,单车配套价值量持续提升。公司从零部件厂商向平台型 公司转型,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展单品价值量高、市场需求大的新业 务产品。随公司热管理、空悬、IBS、座舱等产品逐步量产,公司最高单车配套价值 可达 3 万元。

(二)大客户战略:深度绑定大客户,增强业绩确定性

公司坚持“大客户战略”,抓住新能源汽车契机,积极拓展国内新能源主流车企 客户。公司一方面扩展业务产品线,提升单车配套价值量;另一方面绑定优质大客 户,依托整车厂销量增长实现量价齐升。公司初期依托北京吉普起步,2004 年减震 器切入通用供应链,同时公司抓住与浙企吉利的合作机遇,在多业务线、多产品形 成广泛合作,截至公司上市之前,通用与吉利分别为公司的前二大客户。2016 年公 司与特斯拉在轻量化底盘与悬架项目上首次合作,目前与特斯拉在轻量化底盘、内 饰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等产品稳定合作,并顺利进入人形机器人执行器领域。

1.2、 九大产品品系打造竞争壁垒,轻量化底盘业务成为增长新引擎

营收增速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业绩驱动因素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公司 2016 年营收同比+30.9%,主要系汽车行业产销实现快速增长,汽车产量结束自 2014 年以 来连续两年负增长趋势。2019 年公司营收同比-10.45%,主要系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 “国六 A”排放标准提前实施等因素使行业端承压,景气度下降所致,但公司在汽 车零部件细分市场份额逆势提升;2021 年公司营收同比+76.05%,大幅超越全年汽 车产量同比,主要系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景气度上行区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 量同比+157.5%。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7.01 亿元,单车价值量提升+客户 结构优化带动营收持续上行。

2019-2023 年营收 CAGR38.5%,轻量化底盘业务增长迅速。减震器和内饰业务 为公司传统业务,2014 年(上市前)减震+内饰在公司营收占比 98.8%,随着多项业 务协同发展,2023 年减震+内饰在公司营收占比为 55.2%。底盘业务开辟公司第二增 长曲线,该业务 2015-2023 年平均复合增速为 54.76%;2023 年热管理业务实现收入 15.48 亿元,占营收比重为 7.86%。

规模效应兑现驱动公司盈利能力稳中有升。拓普 2021/2022/2023 毛利率分别为 19.88%/21.61%/23.03%,净利率分别为 8.88%/10.62%/10.91%,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主要受益于规模效益兑现和客户持续放量增长。

期间费用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费用管控能力强。公司 2023 年销售/管理/研发 费用率分别为 1.31%、2.76%、5.01%,同比-0.06pct/+0.11pct/+0.31pct。公司于 2000 年即率先超前引入系统研发理念,确立“管理是拓普之本,研发是拓普未来”的经 营方针,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高于行业平均值,截至 2023 年底研发人员数高达 3679 人,占比 18.8%,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维持较高水平,2023 年研发费用 为 9.86 亿元,同比+31.39%。

1.3、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决策执行力强

董事长持股超 60.84%,公司股权集中程度高。公司为创始人经营的企业,截至 至 2024Q1,董事长邬建树通过控股迈科国际,直接和间接持股 60.84%,股权集中度 高。

管理层产业背景深厚,注重研发与创新。公司注重长远发展,经多年的技术积 淀,现已具备各产品线的系统级同步正向研发能力,具备机械、电控、软件的一体 化研发整合能力,并且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各级管理 层全部为职业经理人,是公司未来持续高速发展的有利保证。

2.1、 整车智能化趋势下供应逻辑变迁,公司优势凸显不断完善客户矩阵

进入壁垒:对资金实力、批量生产能力要求高。资金实力是整车厂遴选一级供 应商的重要参考指标,汽车零部件行业符合“成本前置,利润后置”的经营模式, 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工程软件等保障开发设计,才能入选整车 厂合格供应商。汽车行业是规模化生产行业,一级供应商需要在产能上有足够的投 入并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满足整车厂的规模化生产需求和持续交付条件才能入选合 格供应商。 生态格局:技术水平是盈利的关键。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渐形成金字塔式的多层 级供应商体系,一般而言,供应商层级越低,行业竞争程度越激烈,盈利水平越低。 具有核心技术的供应商有望跻身上层供应链,从而获得相对于全行业的超额收益。 终端客户:整车厂筛选标准审核严格,倾向于供应商长期合作。整车厂倾向于 将关键零部件交付核心供应商生产,彼此合作粘性较强,主要原因在于:一级供应 商的筛选非常严格,需经过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工艺调试、样件制造、整车实验 等一系列的流程,审核和评定的周期较长,由于验证成本高,双方一旦建立合作配 套关系,就会倾向于长期稳定合作。供应商需要与整车厂紧密配合,参与和承担相 关零部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检验等工作,频繁替换对整车厂的转换成本高。

整车厂选择供应商的逻辑变迁,侧重供应商系统服务能力。传统汽车时代整车 厂与核心供应商深度绑定,有相对牢固的“势力范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行业 缺乏有效竞争。虽然整车厂在选择供应商时一般会综合考虑质量,成本,交付,但 实际价格因素往往占据主导,电动智能化趋势下造车新势力浪潮打破了相对稳定的 额供应商格局。在充分竞争下整车厂选择供应商的逻辑发生变迁,一是新能源汽车迭代速度加快,零部件供应及响应能力需及时跟上;二是整车行业竞争激烈,为降 低采购成本,整车厂会将更多的研发、生产和装配环节转移到零部件企业,对于供 应商的系统服务能力要求高。

随整车厂配套建厂,提升系统服务实力。零部件厂商跟随主机厂设厂的优势在 于:(1)保障供应链可靠性,提升保供能力;(2)降低运输成本和库存风险;(3) 提升服务能力,形成长期合作关系。(4)降低关税,享受当地相关的产业政策。随 着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整车厂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开发能力要求愈来愈高, 就近办厂有助于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多环节协同,并且零部件厂商 可以针对整车厂的需求定制化设计开发配套,形成稳定、牢固、战略伙伴性质的合 作关系。

当前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叠加特斯拉鲶鱼效应引发行业内较严重的价格竞争, 整车厂为了降成本不可避免地向供应商压价,倒逼汽车零部件厂商思考新竞争环境 中的经营模式。新旧产能切换,零部件厂商面临结构性机遇:一是中低端、同质化 严重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将进一步挤压出清,高端化发展、技术实力强硬的厂商议价 能力将提升;二是降本增效策略驱动整车厂将更多的研发、生产和装配环节转移到 Tier 1 供应商,服务配套粘性强、深入整车厂需求及痛点的 Tier 1 供应商盈利潜能放 大;三是产品体系扩展是提升单车配套价值量最直接方式,多元化产品结构在维持 稳定毛利率、抵御外生冲击上凸显显著优势。 成熟的零部件厂商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产品专注型,产品差异化、壁垒足够高,比如福耀玻璃、星宇股份等;另一种是实施多元化战略的 Tier1,如拓普 集团。拓普践行多元化经营,在发展战略、核心技术、业务布局紧紧围绕着平台化 公司产品多元+大客户战略推进,在经营管理上注重成本优化和效率提升。

(一) 战略清晰:围绕新能源汽车新需求拓展,提升为客户服务的全面性

拓普在轻量化领域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车身轻量化和底盘轻量化均有布局, 在开拓市场的同时维持优秀的盈利能力。新能源汽车催生集成化、模块化零部件的 需求,技术上要实现机械解耦,零部件增量空间大,拓普拓展热管理总成、线控制 动、线控转向、空气悬架等价值量高、渗透率较低的产品,依托技术及客户优势有 望加速业绩兑现。

(二)技术领先:充分发挥业务技术同源优势,提升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在选择供应商逻辑更替的背景下,公司产品质量受国内外主流车企认可的原因 在于基础研发扎实、集成能力强、规模化生产品质稳定。公司注重基础研发投入, 具备机、电、液、软一体化整合能力,发挥技术同源下的规模效应。(1)多技术协 同:公司发挥业务协同作用,在减震、热管理、制动等项目上有深厚积累;(2)国 际化研发流程:公司在北美、欧洲、上海、深圳、宁波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基于 ASPICE 的开发模式完成产品开发,使得流程环节可追溯,提升产品可靠性、安全性;(3) 根据需求定制化开发,提高服务溢价。

(三)业务布局合理:以减震内饰为基重点发力底盘

底盘系统为拓普的重点突破方向,以点带面带动单车配套需求提升。拓普在底 盘领域布局沿着轻量化和智能化两条线推进,轻量化领域,拓普与整车厂同步研发、 定制化开发,打造轻量化底盘领域一站式解决方案。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拓普布 局转向、刹车、空气悬架和热管理等系统,坚持核心零部件自研自制,可为客户提 供从热管理 TMS、智能刹车 IBS、线控转向 SBW、电动助力转向 EPS、空气悬架 ECAS 等系统级最佳解决方案。

(四)经营管理: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具备批量供应能力

生产效率方面,拓普围绕自动化+管理 IT 化+TPS 工具化(拓普制造体系)的核 心理念来建设数字化工厂。采用 DFM(可制造工程设计)开发流程以及虚拟仿真技术,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设备开发同步进行,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30%以上。

2.2、 与特斯拉深度合作,受益新车型放量增长

拓普是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在内饰件、热管理、轻量化底盘等领域为特斯拉 车型配套。特斯拉 2022 年交付 131 万辆,同比增长 40.3%,在全球电动车领域市占 率第一。2023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 181 万辆,同比增长 38%,实现全年业绩目标。 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成本壁垒和自动驾驶技术壁垒在较长期间内仍具 备确定性,随着新车周期的放量特斯拉产业链的增长前景可期。 特斯拉为拓普重点大客户,在公司营收占比约 40%。公司与特斯拉的合作呈现 几个特点:一是合作范围持续延伸,从最初的轻量化底盘向热管理、减震、内饰等 方向拓展,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二是市场空间持续打开,放眼全球市场,特斯拉 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优势,公司通过特斯拉产业链有望进入北美、欧洲等市场,实 现“低成本、高效率”出海;三是共同成长模式尽显,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带领拓普 “跨界成长”,未来仍有空间在不同市场多点开花。

全球共建 6 个超级工厂,2023 年 Q3 合计年产能超 235 万辆。特斯拉现有美国 加利福尼亚工厂、德克萨斯工厂、内华达工厂,中国上海工厂以及德国柏林工厂, 2023 年 3 月特斯拉宣布将在墨西哥新莱昂州建设全新整车工厂,或于 2025 年投产。 2023 年 Q3 上海工厂年产能力由超过 75 万提升至超过 95 万辆,德克萨斯工厂 Cybertruck 年产能提升至 12.5 万辆,合计 2023Q3 年产能合计超 235 万辆。

Cybertruck 开始交付,北美出海产业链有望深度受益于 Cybertruck 销量增长。 Cybertruck 首次面世于 2019 年 11 月,首周亮相获超 25 万份预订,截至到 2023 年 9 月订单超 200 万台。据马斯克预测,2025 年 Cybertruck 将交付 25 万辆,前期于 Fremont 及奥斯汀工厂生产,远期或于墨西哥工厂生产,特斯拉北美出海产业链有望深度受 益于 Cybertruck 销量增长。从市场空间上看,美国是全球皮卡最大市场,2023 年美 国皮卡销量 287 万辆,约占全美汽车销量 18%,皮卡车型常年深受美国消费者喜爱, 随着拓普墨西哥工厂开工建设,有望凭借成本和工艺优势,通过特斯拉产业链上辐 射北美市场。

打入平价市场,新车规划销量目标超预期。据 Tesla Master Plan Part3,乘用车 方面,特斯拉计划推出全新电动车 Model 2,预计特斯拉将以此车型打入平价市场, 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Model 2 定位为紧凑型汽车,车长将比特斯拉 Model 3车长缩短 15%,重量减轻 30%,电池缩小 25%,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Model 2 将 采用更安全、成本更低的电池方案,售价将降到 2.5 万美金。据特斯拉官网,Model Q 的终极累计销量目标为 4200 万台,而 Model3/Y 则为 2400 万台,体现特斯拉对于 Model 2 未来销量信心。

围绕特斯拉配套设厂,提升服务供应能力。拓普在 2021 年投资不超过 6000 万 欧元用于波兰工厂建设,用于配套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热管理、轻量化底盘、汽车 电子等项目。计划在墨西哥设厂配套特斯拉北美市场,进一步降低关税及运费成本, 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同时抓住北美地区电动化转型的机遇,扩大市场及订单数量, 使海外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 墨西哥是北美自贸区成员,零关税有望打开北美市场份额。拓普在墨西哥建厂 的优势在于:(1)关税降低。美国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的背景下,中国供应商前 往墨西哥建厂,依托特斯拉渠道销往美国是成本最低的商业路径。(2)墨西哥汽车 绝大多数仍为传统燃油车,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要较长时间,而成本低、产业 链完善的中国供应商也是特斯拉的最佳选择,为了加速中国零部件厂商出海,特斯 拉零部件采购价格有望进一步拉高,提升出海产业链的盈利能力(3)在北美大客户 有望拓展,墨西哥汽车厂商云集,未来有望进一步进入全球知名车企如福特、通用 等整车厂供应链。

2.3、 不断拓展国产新势力车企,大客户矩阵持续扩容

“大客户战略”绑定优质车企,客户拓展主抓增量。拓普集团较早实行“大客 户战略”,依托大客户销量红利实现业绩大幅跨越,当前拓普的业绩增量与大客户的 规模和成长性高度相关,客户战略的选择相当程度上体现公司的前瞻性眼光。公司 客户开拓过程呈现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与上海通用配套同步研发,借助通用渠道 将产品推至美国通用和克莱斯勒的采购体系;第二阶段:依托吉利的强产品周期放 量实现业务增长;第三阶段:特斯拉以强产品力+品牌力+制造能力为底,随新车型 发布/改款以及产能爬坡,未来几年增势犹存;第四阶段:新势力+科技企业+自主品 牌有望带来新的增量,叠加拓普 Tier 0.5 级模式下新产品不断获得客户定点,拓普集 团中长期业绩具确定性。

未来的增量一:吉利+比亚迪的强产品矩阵

与吉利长期稳定合作,同步研发加强配套粘性。公司与吉利合作时间超 10 年, 长期同步研发、生产、装配形成牢固合作粘性,拓普杭州湾工厂持续配套吉利优质 产能,在新能源领域配套吉利爆款车型极氪系列,与主机厂共同成长。吉利 2016 年 品牌市占率份额约 3.21%,随着博越、帝豪 GS 等强产品组合矩阵强势放量,品牌市 占率于 2018 年提升至 5.89%,成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2018-2022 年吉利的业绩小 幅下滑,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冲击、汽车销量放缓等原因,当前吉利积极向新能 源汽车方向转型 ,拓普有望凭借长期配套研发经验、丰富的产品储备、稳定的产品 质量深入吉利产业链,抓住品牌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机遇。

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连攀高,公司有望深度受益。吉利汽车 2023 年全年实现 销量 168.6 万辆,同比增长 18%,实现年初 140 万辆销量目标,2024 年销量目标为190 万辆,新能源销量增长超 66%。分品牌看,吉利品牌 2023 年累计销量 131 万辆, 同比增长超 16%。其中,极氪系列 2023 年销量 11.9 万辆,同比增长 65%;领克系 列 2023 年累计销量 22 万辆,同比增长超 22%,领克 08EM-P 上市月销持续破万, 12 月新能源占比超 55%;银河系列上市 7 个月累计销量 83497 辆,连续 6 个月月销 破万;几何系列 2023 年实现销量 19.13 万辆,同比增长超 28%。各新能源系列持续 增长助力公司新能源车销量接连攀高。

配套比亚迪底盘项目,合作纵深度有望进一步加强。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龙头, 拓普目前已经进入比亚迪供应链,为比亚迪供应内饰件等,拓普凭借强大的产能优 势和稳定的供应能力,有望与比亚迪在多品类方向拓展,提升配套单车价值量,复 现拓普-特斯拉的成长逻辑。此外,拓普的海外工厂有望进入比亚迪海外供应链,实 现就近配套,提升合作纵深度。

增量二:进入华为汽车产业链,智驾打开新一轮增长趋势

新款问界 M7 订单量激增,验证拓普客户拓展模式的成功。华为模式壁垒高, 其自带流量引发问界 M7 高曝光,华为在智驾领域率先实现赛道卡位,在全国范围 内首开城市 NOA,拓普是问界 M7/M9 的核心供应商,配套 M9 的底盘系统、门驱 系统,并且在热管理及转向系统均有合作,进一步验证了“大客户战略”的成功。

增量三:与国产新势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Tier 0.5 模式深化

拓普发展贯彻大客户战略,押注国产新势力。2023 年 3 月 16 日,拓普与蔚来在 底盘系统、车身轻量化、热管理系统、内外饰系统与 NVH 减震系统等领域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在智能座舱部件、空气悬架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等产品进行 全方位的合作探讨。2022 年,拓普与理想签订战略合作协作,目前轻量化底盘、空 气悬架系统已经进入理想产业链。

3.1、 减震+内饰:业务基本盘,规模化效应显著

2023 年 NVH 减震系统占公司营收 21.8%,2023 年毛利率为 24.3%,业务实现 稳健增长。NVH 降低或消除来自发动机、变速器、副车架、底盘等系统传递到车身 的震动,提升汽车 NVH 性能。公司在减震业务深耕 40 年,产品包括动力总成悬置、 衬套、橡胶金属件、曲轴扭转减震器和铝压铸件。 2023 年内饰功能件占公司营收 33.4%,2019-2023 年平均复合增速 41.3%。内 饰件一般由基材和面料加工而成,可以有效控制汽车噪声及热量的传递,同时降低 自身的 VOC 排放。目前行业内多数企业均须外购基材和面料,仅少数企业具备独立 生产能力。拓普主要产品有顶棚,地毯,脚垫,衣帽架,行李箱,内饰板等。

规模化发展为公司其他业务提供资金基础。2023 年减震和内饰业务在公司的营 收占比为 55.2%,2019-2023 年 CAGR 为 28%,规模效应逐步兑现,为公司轻量化底 盘、热管理、汽车电子等业务的产能扩建、研发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是公司海外市场的扩展基础。汽车零部件行业为重资产行业,资金壁垒、产能壁垒较高,规模化 效应的兑现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3.2、 轻量化底盘+热管理: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3.2.1、 材料齐全+全工艺覆盖+产能充足,底盘轻量化势头强劲

拓普在轻量化底盘的技术积累深厚:(1)材料上,公司是全球少数具备独立研 发底盘系统模块的零部件企业。(2)工艺上,公司全覆盖高压铸造、真空铸造、低 压铸造、差压铸造、挤压铸造、锻造六大工艺,满足整车厂不同的定制需求。(3) 产能上,公司通过可转债、定增持续拓展产能。 材料上:公司是掌握高强度钢和轻合金核心工艺的稀缺标的。2017 年 12 月公 司耗资 6.4 亿元完成对福多纳收购,切入高强度钢底盘业务,浙江福多纳深耕高强度 钢 20 多年,并购后拓普铝合金材料构成协同,提升在轻量化底盘市场的竞争力。 工艺上:具备底盘及车身部件所需的轻合金全工艺能力。拓普已构建行业内最 完整的轻量化工艺布局,覆盖铝合金锻造、差压铸造等多种工艺。已量产产品涵盖 底盘系统、动力总成结构件、车身结构件以及热管理阀板等。根据不同的工艺,产 品壁厚设计范围宽,成型后屈服强度能实现从 100MPa 到 350MPa 全覆盖。

产能上:三次募投项目加码产能。公司在 2020 年非公开募集资金,募投转向节 /悬挂系统/副车架产能 160/160/160 万套;2022 年发行可转债项目募投年产 150 万套 轻量化底盘系统建设项目和年产 330 万套轻量化底盘系统建设项目,其中副车架/悬 挂系统/转向节募投产能 160/160/160 万套。2022 年定增扩产 610 万套轻量化底盘项 目,至 2028 年项目达产后具备 1925 万套轻量化底盘配套能力,有效减少当前轻量 化底盘的供货瓶颈。

3.2.2、 一体化压铸:一体化超大压铸后舱成功下线,材料和设备皆有突破

颠覆传统冲压及焊接工艺,引领新一轮制造革命。2020 年特斯拉在 Model Y 后 底板上首次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原本 70 余个零部件减少到 2 个,2022 年第三代4680 电芯采用一体化压铸的三合一底盘电池包,实现了 10%的减重,减少了 300 余 个零部件。一体化压铸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冲压和焊接工艺,极大地减少零件数量、 质量、成本和设备占地面积,有望引领新一轮的汽车制造革命。

7200T 一体化超大压铸后舱量产成功,在材料端和设备端突破进展。2022 年 2 月,拓普与华人运通高合汽车 7200T 一体化超大压铸后舱的量产成功,本次 7200T 压铸机生产的超大型结构件长宽分别近 1700mm 和 1500mm,实现了 15%-20%的减 重效果,同时也将开发周期也缩短了 1/3,在轻量化效果、生产效率及加工质量等方 面都拥有显著优势。拓普一体化压铸在材料及设备进行研发或升级:(1)材料上, 与华人运通及交通大学合作发布的 TechCast™高强韧性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该材 料解决了因热处理带来的零件尺寸变形及表面缺陷等问题,流动性高于同级别材料 15%以上、强塑积高出 30%以上,保证了整车碰撞等性能达到更高维度。(2)设备 上,引进力劲超大吨位 7200T 压铸机,可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超大型结构件,如前 机舱、后车体及电池壳体等产品的生产制造。

3.2.3、 热管理系统:单车配套价值量大,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散热系统迭代升级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单车配套价值量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包括 制冷系统、制热系统(PTC/热泵)、电池热管理系统(风冷式/液冷式/直冷式)、电机 电控冷却系统(液冷/独立换热)以及 PHEV 车型独有的发动机冷却和变速箱冷却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大幅增加,推动整车热管理系统的成本由 1600-2500 元提升至 6000-7000 元。

新能源热管理呈现明显的集成化趋势。集成化主要优势有:(1)有利于规模化 的批量生产以及成本的降低;(2)提升热管理效率,热管理总成的加热模块-热泵系 统相比 PTC 加热可实现 3 倍热效率;(3)节省整车空间。华为 TMS 集成式热管理 系统采用一体化热泵系统设计,简化水源架构降低系统流阻和控制复杂度,将热泵 系统最低工作温度由业界的-10℃降低至-18℃,使新能源车续航提升 20%。

国际巨头在热管理市场上仍占据主导,国内厂商依托成熟单品或研发能力突围。 目前热管理行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多为外资品牌所占领,电装、翰昂、马勒、法雷奥 四家合计占全球汽车热管理市场份额 50%以上。国内玩家此前一般具备热管理的成 熟单品,如三花智控的阀类产品等,拓普集团依托于电控研发及精密制造能力,已 成功研发热泵总成、多通阀、电子膨胀阀、电子水阀等产品,并从部件向系统整体 方案转型。

国产零部件厂商凭优势单品逐渐打破外资垄断。传统热管理巨头如电装、法雷 奥、翰昂、马勒等凭借在汽车空调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客户优势,先发切入电动车热 管理领域,在一级系统集成供应方面占据主导;但国内部分厂商如三花、银轮、拓 普等立足于优势单品(阀类、泵类、管路类产品),掌握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凭借 响应能力+成本优势+质量水平+就近配套等优势绑定优质主机厂或领先国际 Tier1, 逐渐打破外资垄断格局,并逐渐开发出局部模块或系统整合能力成为系统级供应商。

拓普产品多为集成化,依托 IBS 基础上形成的电控及精密制造能力,横向拓展 开发出热管理系统。成功研发热泵总成、电子膨胀阀、电子水阀、电子水泵、气液 分离器、换热器等产品,实现第一代产品向特斯拉批量供货。公司的优势在于整体 方案的研发、系统集成、软件控制等,目前已经研发出第二代产品,可以提供水侧、 剂侧独立的部分集成方案,也可以提供高度集成方案。随着公司电子膨胀阀等产品 的量产,热管理系统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

3.3、 线控制动+空气悬架:研发/产能持续推进,有望增厚未来业绩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底盘系统升级改造,原因在于:(1)硬件方面:零部件大 多是机械耦合,而新能源汽车是靠电池电力驱动,底盘升级的前提是进行机械解耦, 使制动、转向由机械力驱动转为电力驱动,提升控制精度,更好服务于智能驾驶。(2) 软件方面,要想实现转向、制动、悬架、甚至动力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软硬件分离, 电控系统也要进行升级改造,使得车辆能够在横向、纵向、垂向三个维度实现协同 控制,推动智能驾驶向高阶发展。

拓普抓住底盘零部件升级改造机遇,布局底盘智能化核心业务。以盖茨底盘集成域 控系统技术路线为例,第二代将搭载空气悬架,第三代实现了悬架(CDC)、空气悬 架(AS)、线控转向(SBW)和 EPB(电子驻车制动)的融合,第五代加入轮毂电 机,在第七代加入了 EMB(线控制动)。不同底盘线控业务的渗透率不同,线控制 动、转向虽然目前的渗透率不高,但是技术水平是发展自动驾驶的关键,存在广阔 的业务拓展空间,拓普抓住电车的智能化升级机遇,在悬架、线控制动、转向方面 均有布局。

3.3.1、 线控制动:智能驾驶的必然选择,国产厂商在 One-Box 领域迅速追赶

传统液压制动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不适用,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机产生的真空压力 来源,智能刹车系统(IBS)需求应运而生。IBS 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分别为电子 真空泵(EVP)方案和线控制动方案(EMB/EHB)。(1)EVP 制动:配置真空动力 泵,当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自动产生真空动力源,为刹车制动时提供动力,但是技术 路线仍然为传统的液压制动,在智能化及灵敏度方面弱于线控制动。(2)EHB 制动: 线控制动通过电子元件与原有的液压系统整合到一起,保留传统液压管路部分,是 目前线控制动系统的主要量产方案。博世 IPB/iBooster、大陆 MKC1/MKC2、采埃孚 天合 IBC、伯特利 WCBS 等均属于 EHB 方案。(3)EMB 制动:放弃传统制动系统 的制动液及液压管路等方案,由电机驱动制动器产生制动力,有望成为下一个发展 方向。

线控制动是推动汽车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因素。线控制动系统用电子助力替代真 空助力,解决了新能源车缺乏稳定真空源的问题,具备能量回收的功能,对于提升 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至关重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线控制动快速响应和精 确执行优势更为明显,正成为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因素。

EHB 为目前线控制动系统的主流方案,按照集成度主要分为 One-Box 及 Two-Box 两种方案。Two-Box 方案中,ESC 和电子助力器是相互独立的模块,二者 互为备份冗余,市面上通常以 eBooster+ESC 为组合方案。One-Box 的汽车线控制动 系统仅由一个 ECU 和一个制动单元来构成,相比 Two-box 方案,One-Box 方案集成 ESC,集成度更高,重量轻、成本低,支持多功能泊车和自动驾驶的扩展,满足自动 驾驶的冗余要求。

市场需求不断催化,2017-2022 年全球线控制动市场规模 CAGR 62.8%。2022 年全球线控市场规模达 160.04 亿元,同比增长 62%,其中中国线控市场规模达 69.5 亿元,在全球市场中占比 43.4%。国内市场线控制动市场迎来新机会,高阶自动驾驶 需求催生 One-Box 方案需求,One-Box 可针对不同自动驾驶系统性能针对性设计, 匹配不同价位车型的市场需求,在 L3/L4 智驾方案上,One-Box 是确定的技术路径。

拓普具备完整的智能刹车系统(IBS)产品矩阵。在智能刹车系统领域,拓普在 电子真空泵(EVP)及线控制动(EHB)均有覆盖,2016 年公司定增募集资金 28 亿 投入 260 万套 EVP 及 150 万套 IBS 项目,拓普 EVP 不仅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真空, 还广泛用于涡轮增压和 HEV 的燃油车(进气歧管的真空度不足)等。公司在线控制 动系统上同时布局 One-Box 和 Two-Box 产品,Two-Box 领域,IBS1.0 已于 2023 年 11 月份量产,IBS2.0 预计于 2024 年 6 月完成开发,2025 年 3 月实现量产;One-Box 领域,公司 IBSPRO 于 22 年 3 月冬季标定试验顺利通过客户验收,未来将陆续推出 IBS-EVO、IBS-RED 冗余制动方案。

IBS-PRO是拓普 One Box智能刹车系统解决方案,其核心部件全栈自研、自制, 已通过客户验收,满产可实现 50 万辆车的配套能力。IBS-PRO 具有以下特点:在 150ms 内建压可达 100bar,压力精度±1bar,能量回收效率高,可配合在制动过程中 的部分能量进行转化储存,提高 20%以上的电动车续航里程。系统生产线基于拓普 制造体系(TPS)打造,运用大量机器视觉与智能传感器、智能清洗、智能检测等自 动防错技术全过程 A 级追溯,将实现产线的高效和智能运行。

Two-Box 管线进展顺利,IBS1.0 已实现量产。IBS1.0 已于 2023 年 11 月份量产, 随后升级版 IBS2.0 研发,主要亮点:(1)结构优化。采用了全解耦式制动技术,在 结构上高度集成化,优化了制动主缸、电磁阀,并且重新布置了液压管路,使布局 更简化,所需组装的零件更少。(2)体积和重量降低。IBS2.0 在 IBS1.0 产品的基础 上,缩减体积约 31%,重量为 4.8kg,重量减轻约 20%,体积及重量降低使得 IBS2.0 更易装载,适配更多车型。(3)成本更低。IBS2.0 所需装配组件减少,成本可降低 约 20%,预计于 2024 年 6 月完成开发,2025 年 3 月实现量产。

3.3.2、 空气悬架:智能化底盘催生新需求

空气悬架是传统悬架系统的升级版。结构上,空气悬架兼具电子化和稳定性, 不仅实现弹性元件的升级,提升汽车的 NVH 性能,同时新增电子控制系统及气泵等 部件,使得悬架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信号判断车身高度变化,自动压缩或伸长,从 而主动调节功能,兼具轿车的舒适性以及越野车的操纵性能。 新能源汽车电子化、智能化趋势下,空气悬架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1)一般 相同尺寸及级别的新能源汽车质量较传统燃油车约增加 30%-35%,单车车轴载荷增 大使得传统的悬架系统不能满足减震及舒适性的需求。(2)空气悬架弹簧的弹性系 数能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可以根据路况的不同,自动控制底盘高度,兼具舒适性和 越野性能。(3)空悬标配化趋势逐步明朗,30+万价格的新能源车型基本逐步标配。 未来随核心部件国产化,空悬系统成本下探,空悬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行业快速增长,配套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智能驾驶驱动消费者空气悬架的需 求越来越高,我国空气悬架市场规模由 2018 年 56.71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 100.04 亿 元。根据 Future Market Insights 数据,2023 年至 2033 年我国空气悬架市场规模将以 8.9%的 CAGR 增长。从市场竞争格局上看,2023 年 1-8 月,以孔辉科技、保隆科技 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经占据市场 60%以上的份额,空气悬架的技术较为成熟,国内 供应商或将发挥成本优势实现悬架价格下探,配置更多平价车型。

需求空间已打开,主要配置于 30 万以上车型。截至至 2023 年 10 月,约超 40 款国产车型已经配置空气悬架,从价格区间上看,30 万以上车型对于空气悬架的需 求相对更高。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岚图、极氪等传统车企旗下的 新势力品牌,是空气悬架国产化突围的主要推手。2023 年前 11 个月仅理想汽车旗下 L7、L8 和 L9 三款车型,空气悬架搭载量就超 20 万辆,蔚来、小鹏、极氪、智己、 腾势等也在逐步放量。

研发+设厂+量产下线,拓普空气悬架管线有序推进。拓普 2022 年定增募集资金, 其中拟投资 3 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中心项目,主要研发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和空气 悬架系统,成立宁波域想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空气悬架研发与制造。自研闭式 空气悬架系统,于 2023 年 11 月正式量产下线,预计投产 40 万套。主要亮点是:(1) 结构上高度集成化,将空气压缩机、分配阀和 ECU 等集成为一体。ECU 可集成空气 弹簧控制、CDC 减振器控制等功能,结构紧凑、重量轻、噪音低。(2)采用多气室 空气弹簧方案,通过开关电磁阀动作,打开关闭部分气室,可提供多种悬架刚度, 应对多种工况。(3)高海拔环境下响应速度快。

空气悬架系统一部工厂落成,达产后实现年产能 200 万套。2021 年拓普在宁波 鄞州经济开发区投资约 6 亿元设立空气悬架一部工厂,主要用于空气悬架的生产制 造,工厂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量 200 万只空气悬架,满足每年 50 万辆车的配套。 依托橡胶减震系统及电控零件开发经验,拓普集团已正式建立空气悬架整套系统(含 电控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研发、试验检测、生产制造及供货能力。

3.3.3、 座椅舒适系统+智能侧门:软硬件自制,提供更加智能、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拓普研发座椅舒适系统,核心零部件与软硬件实现自研、自制,座椅气动按摩 腰托、控制器等产品已获得多个客户订单。性能上,拓普智能座舱兼顾多轮廓调节 和气动按摩功能,按照人体工程学,根据人体背部结构、座椅空间,在腰部、侧翼、 腿部等位置放置气囊,并具备多点式按摩功能;自制能力上,核心零部件、系统软 件自研自制,系统战略布局已形成。定制能力上,可根据客户要求配置 2 向或 4 向 腰托,可以叠加 10 气袋按摩气囊及侧翼支撑、腿部支撑、肩部支撑等。生产-测试监控标准化、智能化,全流程追溯提升产品质量。舒适智能座舱系统已投入 SMT, FCT、控制器组装、总成自动化装配、智能仓储等先进制造设施,满产可实现年 50 万辆车的座椅舒适系统产品配套能力。

驱动器和控制器拓普全栈自研、自制,提供更智能、更安全、人性化的门系统 集成解决方案。自研智能侧门系统亮点如下:(1)性能上,驾驶者可通过语音、手 势信号、蓝牙钥匙遥控车门。(2)安全保障,防撞雷达可确保无障碍或后方其他移动人员和移动的自行车电动车等各种车辆,智能防夹系统会识别是否存在防夹隐患。 (3)平路和陡坡都能悬停:在陡坡车门急速打开与关闭而造成安全隐患。

3.4、 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星辰大海,打开业绩增长天花板

Optimus 各参数公布,Dojo D1 超级计算芯片驱动 Optimus 进入商用领域。2023 年 12 月 Optimus Gen2 发布,搭载由特斯拉设计的执行器和传感器、2 个自由度驱动 颈部、响应更快的 11 个自由度手部、触觉传感器、执行器集成电子和线束、足部力 /扭矩传感器、铰接式脚趾等,运控性能显著提升。相比于一代,Optimus Gen 2 行走 速度提高了 30%,同时步频更快更平稳,行走动作更加丝滑稳健,手指更加灵活丝 滑,且能够做高难度深蹲等动作,平衡性显著提升,这显示出特斯拉机器人执行器 性能和驱控算法优化显著。Optimus 的运算芯片并没有单独定制为机器人产品开发, 而是采用特斯拉车机的芯片,配备可供大规模生产的 DojoD1 超级计算芯片,使得 Optimus 以更低成本进入商用领域。

旋转执行器:包括无框电机、谐波减速器、双编码器、力矩传感器、角接触轴 承交叉滚子轴承。特斯拉机器人的旋转关节采用高低速双编码器和力矩传感器,输 出侧和电机侧各有一个编码器。根据此前 Telsa AI Day,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在肩膀 运用 6 个(3*2),手腕 2 个(1*2),腰部运用 2 个,髋部运用 4 个(2*2),共计 14 个旋转执行器,或处于降本考虑,实际旋转执行器的数量为 12 个。

线性执行器:采用无框电机、新型滚珠丝杠、力传感器、编码器。特斯拉机器 人全身使用 14 个线性执行器,采用无框电机+滚柱丝杠的方案。单个人形机器人线 性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合计 26 个。

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直线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已经多次向客户送样。凭借在智 能刹车 IBS 项目积累的各项技术能力,包括软件,电控、驱动、电机、减速机构、 传感器等,公司切入机器人电驱系统及其他相关产品。公司机器人电驱系统获得客 户认可,2 条电驱系统生产线于 2024 年 1 月 8 日正式投产,生产年产能为 30 万套电 驱执行器。

此为报告精编节选,报告PDF原文:

《拓普集团(601689)公司深度报告:客户结构优质,迈向Tier0.5平台型供应商-开源证券[任浪,张越]-20240528【41页】》

THE END
0.重点引入科技型新能源品牌厦门汽车城二期即将亮相厦门网讯(文/沈伟彬)11月21日,位于集美区的厦门汽车城二期将正式亮相,以“新能源、新品牌、新体验”为核心定位,打造专业化汽车产业服务新平台。 据了解,二期项目规划3.7万平方米高标准空间,配备硬核工程配置,精准匹配新能源汽车展示、体验及售后服务需求。业态布局上,重点引入科技型新能源品牌,与一期燃油车品牌形成“jvzquC41pg}t0rpp0io1k|md1814>631v814>6342e49A6340nuou
1.锚定新能源转型,抢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制造业高质量猛士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曹东杰 王跃跃 摄 据猛士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曹东杰介绍,猛士坚持豪华电动越野品牌,打造东方越野文化领先者的形象,通过豪华电动越野技术(超级动力、超级平台、超级越野),为客户带来无畏征服的越野体验,开辟了中国豪华电动越野新赛道,也刷新中国汽车品牌新高度,下半年首款产品猛士917即将正式上市。jvzquC41yy}/ewnk0eun0ls1se532;82:1z32;82:3;`6B:9;74ivvq
2.汽车企业的终局还有轩辕同学认为,汽车未来会成为具备基础能力的平台,像手机一样提供各类能力接口、生态及应用开发——比如车企开放车辆控制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开发导航、娱乐、办公等应用;而车企会成为“手机厂商”,核心利润来自生态服务,而非硬件销售。 在张雄看来,汽车企业的终局的答案离不开三个核心:AI科技、能源、智能制造——jvzquC41yy}/{xtlkc4dqv4ctvodnn4;2;714B9878>8;=>;824ivvq
3.科技驱动转型升级东风公司发布新能源跃迁成果和三大科技品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发布新能源跃迁成果以及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模块化架构、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和东风氢舟氢动力品牌,达成三大重要战略合作,开启为期一周的科技创新展,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汽车科技盛宴,充分展现“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取得的新成就,全面开启转型升级发展新篇章。jvzq<84yyy4ykwmwcpku0lto1c{uq8724565394473=1cAi7d7i55Bi:f3kg8@k26g>9ck<1e0nuou
4.太顶了!这么多汽车项目热辣开工搜狐汽车“高精尖”攻关项目多点开花 当汽车产业已逐渐步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新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2024年,也有一大批汽车核心技术的攻坚项目破土动工。 jvzq<84ov0ypj~3eqo5b1@:;38<94?d34372;:<8
5.2025+慧眼业务矩阵矩阵慧眼商用车商用车资源整合板块 为出口企业提供国内商品二次研发,以及产业链项目 项目孵化 为国内商用车行业创业公司,提供项目孵化工作,提供专业及资源支持 二、商用车企业治理结构 高效提升项目 集20年的精湛专业能力、行业经验和产业链资源,慧眼推出伴一代创业陪二代接班项目。全程专业陪伴商用车行业创业型公司创业成功以及圆满传承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4;7699:a388e4==h;2<82;9iu44ivvq
6.岚图发布全球首个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岚图首款具备L3智驾能力的天元智架赋能的战略产品——岚图首款全尺寸大六座SUV车型有望在2025年内正式发布,车型项目代号“泰山”,定位为时代科技旗舰。这款新车,将是天元智架首款新品,将首发搭载青云L3级智能安全行驶平台,并配备鲲鹏L3级智能安全驾驶系统,拥有超强感知系统、顶级算力、极致安全。这款全新SUV的到来,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oxgkng5da<=;48<:0qyon
7.400万辆商用车大市场,湖北如何打造“单项冠军”东风股份商品研发院院长强小文认为,商用车创新研发,要尊重“场景差异化需求”。据介绍,在东风股份的规划体系中,纯电技术聚焦城配冷链、快递末端等城市物流场景,依托800V高压平台实现长续航快补能,配合预约充电功能,利用谷时电价降低运营成本;混动技术主攻城郊物流、农产品运输等跨城场景,东风M9T混动系统可实现多种驱动jvzquC41yy}/jkij0usi7hp1z}0uƒ}y13?:2B9823:::;8:;9<30qyon
8.天津东丽: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能级提升先后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两大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小试中试、市场推广等服务保障,加速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目前拥有各类专利4270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4%。 “十四五”期间,天津市东丽区扩大开放合作,落地乌兹别克斯坦海珀中国区贸易总部、荷兰艾曲西中国总部、玉湖jvzquC41yy}/l€{kgy4dqv4lkpmxgr4jvor03:2421<56?;20unuou
9.天津东丽: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能级提升先后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港、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两大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小试中试、市场推广等服务保障,加速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目前拥有各类专利4270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4%。 “十四五”期间,天津市东丽区扩大开放合作,落地乌兹别克斯坦海珀中国区贸易总部、荷兰艾曲西中国总部、玉湖jvzq<84hkpgoen3ukpg/ew4424;.3:2421jfvjnn/ktgzƒuv4<32@=80f4ivvq
10.东风“十四五”规划构筑新蓝图资讯聚焦新增布局高端重卡“骁龙”项目等,构建中重卡、轻卡、VAN车、皮卡等4个电动化平台;推动自主乘用车业务转型升级,打造DSMA节能汽车平台,及S1、S2、S3和MORV等4个纯电动平台。岚图打造新能源标杆企业,产销达到20万辆,树立东风新能源品牌高端领导者形象;M事业成为倡导高端电动越野文化的领先者;东风风神坚持“科技驾趣”的jvzquC41yy}/fore0eun0ls1pg}t1ƒnzwppvlrfq1pkxuh72436:4@d3337/j}rn
11.汽车产业链的未来在“3A”: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和AI数据中心虽然车辆销售可能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但非车辆业务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收入增长,以及授权和服务带来的潜在经常性收入,将为车企带来新的盈利机会。 随着行业进入新一轮技术变革,股票估值将越来越多地以“分部估值法”(SOTP)来重新评估公司价值,并将吸引科技、媒体和电信(TMT)等领域的投资者。拥有jvzquC41ycrmu}wggvio0lto1cxuklqgu1987@7:5
12.长江日报与中国移动合作,东风汽车研发并量产了我国首款L4级远程遥控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现已迭变演进为Sharing-X平台,可按需改造成无人物流车、无人清扫消杀车“此次与武汉经开区进行新一轮战略合作,中国车谷将进一步成为东风汽车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承载地。”杨青表示,东风汽车将持续推进新能源jvzquC41elxc0lop0et0j}rn1463665814>0exsvgpz`6;9;9a?8;?55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