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数据分析分析方法:1.周期性分析(基础分析)What:主要是从日常杂乱的数据中,发现周期性出现的现象,而从避免或改善问题的发生。常见的两种周期:自然周期和生命周期。需要注意的点:虽然周期性分析主要针对时间序列,但不全是,例如公众号的文章阅读走势不仅和日期(工作日或周末)相关,也和文章类型相关。例如:销售中3,6,9,12月,由于绩效考核出现的峰值 重点节假日对和交付的影响 产品销售的季节性影响(例如北方下半年的采暖产品,入夏空调的销售旺季等)How:自然后期的时间维度,根据分析的需求,可从年(同环比,业绩达成、和行业趋势对比),月(淡旺季、销售进度、生产预测),周(一般较少),日(工作日,非工作日的差异分析),时(时间分布,工作时段,上下班高峰,晚上,主要和大众消费行为分析相关)进行展开生命周期一种常见的分析就“商品生命周期”,商品销量随上市时间的变化,通过时间轴+指标走势组合出来的。这种分析对快消品或者产品迭代速度很快的商品(典型如手机)是比较重要的,可以用于监控产品的市场表现,对照市场活动可以量化活动效果以及产品线的经营情况,如持续跟进,则可针对性的提出产品上市的建议。
2.矩阵分析(重要分析方法)矩阵分析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主要解决分析领域的一个非常致命的核心问题:“到底指标是多少,才算好”。平均数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数据维度,但是单一维度,并不能充分评价好坏。例如考核销售,如果只考核业务销售业绩,那么业务人员一定会倾向卖利润低的引流产品。那种利润高,价格高,不容易卖的利润型产品就没人卖了,最后销售越多,公司的利润反而下降了。这个时候通过两个维度:销售规模和销售利润,构建交叉矩阵,就能将业务业绩进行更有效的区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销售团队,10名销售一个月内开发的客户数量,产生的总业绩用矩阵分析法进行分析(具体数据略):第一步:先对客户数量、业绩求平均值第二步:利用平均值,对每个销售人员的客户数量、业绩进行分类第三步:区分出多客户+高业绩,少客户+高业绩,多客户+低业绩,少客户+低业绩四类
矩阵分析把关键业务目标拆分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进行高低分类,进而可以对目标进行更加立体的描述。维度高低分类多采用平均值作为参考值。注意:有两个场景,是不适合用矩阵分析法:一:有极大/极小值影响了平均值的时候,一般出现极大/极小值的时候,可以用:分层分析法。二:两个指标高度相关的时候,例如用户消费金额与消费频次,两个指标天生高度相关,此时数据分布会集中在某一个或两个区域,矩阵分析法的业务解读能力接近0,可采用相关分析法3.结构分析What:结构分析是将分析的目标,向下分解,主要用于发现问题。例如销售分析,可以按照区域—省—市 一级级的分解,分解之后可以更好的看出影响销售业绩的影响因素在哪个位置。 结构分析可以有多个维度,取决于我们需要分析的方向。例如还是销售分析,可以从产品构成进行拆解,也可用从业务形态拆解How:如何进行结构分析?第一步:定出要分析的关键指标(一般是业绩、用户量、DAU、利润等等)第二步:了解关键指标的构成方式(比如业绩,由哪些用户、哪些商品、哪些渠道组成)第三步:跟踪关键指标的走势,了解指标结构变化情况第四步:在关键指标出现明显上升/下降的时候,找到变化最大的结构分类,分析问题注意:结构分析的不足结构分析法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方法。只适用于发现问题,不能解答问题4.分层分析What:分层分析,是为了应对平均值失效的场景。典型的平均值失效例如平均工资,很多人都被“代表”。这个时候需要把收入群体分成几类,例如土豪,普通百姓,穷光蛋等,后面进行分析时就比较清楚了。业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叫法,比如应用于商品的,叫ABC分类,应用于用户的,叫用户分层,应用于业务的,叫二八法则。本质都是一回事。How:如何进行分层分析1.明确分层对象和分层指标 例如:想区分用户消费力,分层对象就是:用户,分层指标就是:消费金额 想区分商品销售额,分层对象就是:商品,分层指标就是:销售金额 想区分部销售额,分层对象就是:分部,分层指标就是:销售收入2.查看数据,确认是否需要分层。分层是应对平均值失效的情况的,存在极值影响的情况,则适合分层。3.设定分层的层级。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老板拍板,其次可以用“二八原则”,以上述销售业绩分层为例,可以先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把累积业绩占80%的人选出来,作为“第1层级(优等)”,其他的归为“第2层级(次等)”。有时如果颗粒度不够,也可以用“二四六八十”法则”。如何应用分层分层的最大作用是帮我们看清楚:到底谁是主力,谁是吊车尾。从而指导业务,从人海战术向精兵简政思考。根据分层的结果找出差距,进而提出(假设)差异背后可能的原因,通过其它方式进行应用:客户分析,目前系统中客户超5000个,为了更好的了解客户结构,可以通过分层分析的方法对这5000个客户进行分层,分层的方式通过年销售规模,可以按照累计规模排序,一般采用4-6个层级,每个层级可以给一个标签。例如王者客户,腰部客户,mini客户等。分层后,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例如客户层级的销售占比,变动,各层级客户的销售构成,结合其它方法就可以有较全面的分析
5.漏斗分析(待补充)
6.指标拆解(待补充)
7.相关性分析(待补充)What: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员工人数与销售额,市场推广与销售业绩,天气和销售表现等 很多因素我们直观的感觉到之间有联系,相互影响,但具体的关系是什么,如何产品影响的,可以通相关性分析来量化。例如,客户开拓中拜访客户的次数和客户成交是否有关系? 拜访次数多,表明客户也感兴趣,所以成功几率大 拜访这么多,客户还不成交,成功几率不大 客户成交和拜访关系不太大,主要看你是否能打动他How:两种联系:直接关系,间接关系直接关系:整体指标与部分指标的关系——结构分析,例如销售业绩与各中心的业绩 主指标与子指标的关系——拆解分析,例如总销售规模和客户数量与客户销售规模 前后步骤间的关系——漏斗分析:例如销售目标和项目覆盖率,储备率,签约等因素间的关系 联系中,指标之间出现一致性的变化,基本是正常,如果出现相反的变动,则需要关注,这可能是问题所在间接关系:要素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存在逻辑上的连接。例如推广多了,知名度上市,进而销售额上升。 由于关系非显性,需要通过处理进行评价,常用的就是散点图和excel中的相关系数法在明确相关性后,就可以通过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来影响和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发展。注意:相关性分析也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相关性并不等同因果性。例如十年前你在院子里种了一颗树,你发现树每天的高度和中国近十年GDP的增速高度相关,然后这两者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此次相关性分析过程中一定注意要找到关联的逻辑自洽。8.标签分析(待补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