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汽车自驾游》杂志2022年11月刊
说起皖南美食,张口就能捋出一长串名单,例如大菜有火腿炖甲鱼、黄山炖鸽、清蒸石鸡、腌鲜鳜鱼等等,还有被胡适推向了海外的一品锅。在大快朵颐之余,如果有心去溯源寻找一些小吃的发源地,那也不枉边游边品的这趟自驾之旅。
长陔三宝
到了徽州一带,经常在各种桌宴上见到装满一大盆的汤菜,能看出来最直观的食材有笋干、火腿和豆腐角,因为形式与吃法上比较像,所以也有人把它比喻为简版的一品锅。等我犹豫再三夹起一片半透明的肉片填入口中,本地的朋友就盯着我的表情,等着给出第一印象的品评——肥而不腻、滋味醇厚!对喽,这就是长陔三宝中火腿的一大特点。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这道家常菜叫“长陔三宝”,在黄山一带的农家乐也能吃到,既不像一品锅那般隆重,又不失山珍组合的营养功效。
比起徽州三宝来,长陔三宝这个名字不太好记,其实长陔是黄山市歙县南部的一个乡。作为地名,长陔的存在感比较低,尤其是历史沿革几乎仅有“唐至清隶属长寿乡”这么一句话,于是8个字就简简单单地交代了长陔一千多年的归属,仿佛岁月在这里凝固了。为什么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出了一道知名的徽菜?有人分析说是长陔在群山环抱间,处于气候独特的小盆地,物产独具特色……。其实在徽州地区类似的村镇有不少,可能只因长陔与世隔绝且与世无争,成就了这里纯天然的食材,才炖出如此简单与鲜美的汤,就像它过往的简单岁月那般,仅凭吸饱了汤汁的油炸豆腐角,就足够我回味了。
灵山酒酿
曾经通过一则宣传短片,知道了徽州地区灵山的酒酿非常出名,于是我们驱车专程去找。酒酿是当地人的叫法,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更习惯把它称为醪糟。从通达灵山村的公路周边,几乎看不出这个村庄的特别之处,还是向路人打听才知道需要步行进村,而就在这区区百十米深入之后,眼前豁然开朗。
顺着灵金河建起的村庄,走向自然也是狭长的,两边的屋舍毫无例外地保留着徽州古建的风貌。其中最抢眼的是装修一新的粮家洲酒坊,老板像是个回乡创业的年轻姑娘,她热情地给我们推荐酒酿喝法,还大方地带我们去看酿酒专用的泉井。虽然入秋已深,但赶路来打探的热情,还是诱惑得我们每人手捧一杯冰镇酒酿,肆意地将氨基酸及维生素咂入口中,品味甘甜。除了冰镇冷吃外,灵山酒酿更多情况下还是与汤圆、鸡蛋一道煮了喝的,那样更适合老人和孩子享用。
其实村里很多人家都出售酒酿,多数同村口的方美琴奶奶家一样,只负责酿造,并不太会接待游客。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清空了方奶奶家冰箱的酒酿库存,于是她说得继续蒸米了,因为做成一批酒酿至少得三个昼夜。好奇间我们请她讲讲做酒酿的过程,方奶奶耐心地搬出笼屉、取出酒花和酵母,如同在传授传统技艺,允许我拍下一段段教科书般的视频。
潜口馄饨
出了灵山村往回走的路上,我做梦也想到,心心念念了三年之久的馄饨,竟然是在蜀源花海的田边捧到手的!蜀源村位于徽州区潜口镇东北部,顺着乡道和金带溪(灵金河的别称)下行大约4公里即是蜀源村,正值百亩向日葵盛开,路边停车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从村子的南口进、北口出,发现这里遗存的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巷、古井等等,但凡是徽州的建筑元素,这里一样不少,整个村庄简直就是天然农庄与规模花海构成的开放式景区。来的这天刚好赶上当地组织花田跑的活动,所以很多村民将特产与小吃摊摆在了田边。
眼尖的小伙伴发现其中有售卖馄饨的——这不正是地地道道的潜口馄饨吗?老大爷弓着背一个一个地向馄饨皮里卷着鲜肉,旁边的大嫂招呼沸腾的锅,炉边的大哥忙着塞进竹片燃火。等着品尝的游客太多了,我排了半个多小时队才将一碗馄饨摆在面前,虽然没有更丰富的配菜及佐料,但从那清透的汤里蒸腾起的,却是浓烈的乡土情怀。如果说上一站灵山的酒酿有名是因为当地的泉水,那么潜口馄饨闻名于世的典故又是什么呢?不等我刨根问底,包括这碗汤在内的馄饨已连皮带馅顺滑地下了肚。
歙县石头粿
清早步行于徽州古城,我见证了“大北街小、小北街大”的古老街巷的苏醒过程。其实吸引我于临溪门内驻足的并非它的古朴,而是一阵馅饼的浓香。我与同在等石头粿出锅的人简单寒暄几句,看似在聊古城的改造,其实我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平底锅内翻飞的粿子。烙粿子的大姐手法娴熟,边包、边烙、边切、边装,估计是鉴于对食品卫生的考虑,她不太愿意同我讲话,直到我问起了在她手中起起落落的那块大秤砣般的黑石,她才简洁地回答:“石头粿,当然要用石头来做!”从石头的磨损程度来看,这几乎是祖传的“劳动工具”了。
听说这种石头与歙砚同材,那岂不是香软的石头粿也是经历了纯正徽文化浸染的?突然间思绪开始放飞,我猜,该不会是很久很久以前某位厨娘情急下,用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当了炊具?这一口一定得尝!
皮酥肉嫩、口味咸香。当地人都说,这刚出锅的石头粿正是“家乡的味道”;而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这类坊间小食更是了解他乡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