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国内汽车行业“卷”,到底赚不赚钱

2025年1-8月,中国汽车行业收入达到68049亿元,同比增长8%,但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0.3%至3035亿元,行业利润率仅为4.5%。这一数字不仅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从2021年6.1%的高点持续下滑后的历史次低位。

与整车企业的盈利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部件板块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70%,展现出强劲的盈利韧性。

1.行业窘境: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中国汽车行业正深陷“增产不增收”的发展怪圈。2025年1-8月,全国汽车产量达到2083万台,同比增长11%。产销规模的扩张带动了行业收入增长8%,但同期利润却不升反降。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21年的6.1%逐步下滑至2022年的5.7%、2023年的5.0%,2024年进一步降至4.3%。 2025年前八个月虽略有回升至4.5%,但整体仍处于历史较低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8月的单月表现:行业利润率已跌至3.4%,不仅环比7月明显下降,较去年同期的3.6%也有进一步下滑,创下历年同期的利润低点。

从单车利润看,1-8月汽车产业链总体单车收入32.7万元,单车利润1.5万元,这一利润水平难以支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供应链盈利:零部件板块逆势增长

在汽车行业整体盈利承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各环节的盈利状况呈现显著分化。零部件板块表现尤为亮眼,成为产业链中的利润亮点。

2025年上半年,零部件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14.5%,增速显著优于乘用车板块的9.37%。盈利方面,零部件板块毛利率为18.2%,较2024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 扣非归母净利率达到6.1%,同比环比双双提升。

其中,智能化、轻量化等细分领域优质公司的营收与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 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座舱领域的企业扣非净利润增速显著领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板块净利润同比下滑7.88%。 第二季度单季降幅更是扩大至25.40%,受价格战拖累尤为明显。

3.利润分配:电池企业截留大量红利

在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的背景下,利润分配向上游电池企业高度倾斜。2024年,十家盈利车企总利润约957亿元,而宁德时代一家的净利润就高达507.45亿元。这意味着,一家头部电池企业的利润就超过了十家整车企业利润总和的一半。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成本的电池,其利润分配格局长期向上游倾斜。 多数整车企业不具备电池生产能力,即使上游碳酸锂价格出现阶段性回落,成本红利也难以有效传导至整车环节,反而被电池生产企业截留。

这种利润分配格局导致整车企业面临 “上游成本难降、下游成本难控”的双向挤压态势。 2025年1-8月,汽车行业成本总额增至59889亿元,同比增速达8.2%,超过收入增速,正是成本传导不畅的直接体现。

4.整车板块:内部盈利分化加剧

在行业整体盈利下滑的背景下,整车企业之间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2025年第二季度,乘用车企毛利率表现分化,样本车企毛利率15.0%,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规模效应释放程度、产品结构优化能力成为毛利率核心影响因素。

部分车企通过“技术溢价+精准细分市场定位”获得超额收益。 例如,赛力斯、长安、小鹏、零跑等车企毛利率实现环比提升,长城汽车、赛力斯则凭借产品结构向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在A股上市车企中,利润分化尤为显著。今年一季度,比亚迪、上汽、长城、长安四家企业贡献了全行业76.2%的营收和94.77%的净利润,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包括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昔日国内汽车产业的巨头,普遍面临旗下合资品牌衰退、自主品牌转型承压等困境。

5.经销网络:全链条承压显现

汽车行业的盈利压力已从制造环节传导至销售渠道。根据流通领域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超1200家4S店濒临倒闭,仅27.5%的4S店完成既定销量目标。

其中,行业龙头中升的数据极具代表性。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车22.9万辆,毛损却高达23.88亿元,单车亏损超过一万元。 百得利控股新车毛利暴跌98.2%,仅剩300万元。以前4S店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售后保养、保险返佣、银行返点 , 这三板斧现在都不好使了。

6.深层原因:多重因素挤压利润空间

激烈市场价格战是汽车行业利润率下滑的核心推手。 自2023年以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已从新能源领域全面蔓延至燃油车市场,形成全品类、全价位的竞争红海。过去一年中国上市新车约710款,但月销量过5000辆的只有10%,仅69款达标。

此外,人工、研发、物流等刚性成本的持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缓冲空间。 近年来,车企们花费了大量资源重仓新能源、智能化研发,但目前行业在新能源产品上的盈利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展望:政策引导与结构优化

同时,供应链优化与技术创新成为车企突围的关键,在乘用车领域具备规模效应与高端化布局优势的企业,有望在分化加剧的市场中持续盈利。

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从经销网络到售后服务,一场深刻的利润分配格局重构正在展开。国内的汽车行业,未来又会发展成怎样一片景象呢?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车海茫茫,眼花缭乱;靠不靠谱,拆给你看。

启辰 大V DDi

拆解报告

大众 朗逸

拆解报告

吉利 银河L7

拆解报告

欧拉 欧拉闪电猫

拆解报告

大众 途昂

拆解报告

大众 途岳

拆解报告

哈弗 枭龙MAX

拆解报告

星途 瑶光

拆解报告

捷途 捷途大圣

拆解报告

吉利 帝豪

拆解报告

大众 凌渡L

拆解报告

奥迪 奥迪Q2L

拆解报告

EV知道成立于2018年4月,隶属于北京车讯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能源汽车交互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看车、选车、买车、用车等全生命周期的全面、准确、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你想看的汽车视频。

汽车kol平台,业内资深汽车大咖领衔,生产优质原创内容,输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观点

专注盐系汽车体验类节目500年,虽然我不是性能控,But这并不影响我对车的热情,爽爽侃车,我是温爽~

THE END
0.中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中研普华汽车制造行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涵盖整车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智能产线集成及后端服务化延伸等全价值链环节。当前,中国正从全球汽车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迈进,行业处于能源革命与智能革命交汇的临界点。 中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汽车制造行业正以“电动化、jvzquC41yy}/eqnpckxo0lto1uigz87247723<4384618A520unuou
1.张夕勇:展望2024,汽车市场走势研判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报告中指出,最高转速20000rpm以上的高效高密度电驱动总成将迎来量产,主动悬架线控技术提升驾乘体验,车身多元材料多点式混合一体成型技术将实现创新突破,AI大模型赋能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等诸多新技术,将进一步引领汽车技术创新方向,为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进步,产品jvzq<84yyy4ykwmwcpku0lto1c{uq87245732A482d6ff
2.14亿人口的中国,汽车为啥卖不动了?老百姓的实话扎心了汽车市场的变化,折射出的是经济形势和社会心态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性价比,更加谨慎。这不是坏事,是市场成熟的表现。汽车行业需要适应这个变化,调整策略,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市场还有潜力。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的汽车普及率还不高,换车需求会持续存在,新能源车的推广会jvzquC41yy}/{xtlkc4dqv4ctvodnn4322?32?;;;6696?:784?/j}rn
3.2023年中国汽车客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汽车客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推动汽车客运行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此外,行业内的竞争与合作也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汽车客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汽车客运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jvzquC41yy}/j~fqp0ipo8hjcptfn8ytgpj0;@764;4ivvq
4.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截至2025年6月)一、整体产能过剩与结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截至2025年6月)一、整体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产能利用率分化显著 整体产能过剩: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总产能约4870万辆,实际销量2693.8万辆,整体产能利用率仅59%,远低于健康水平(80%-85%)。 燃油车产能严重过剩:传统燃油车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50%,部分合资品牌如上汽通用(22%)、现代(jvzquC41zwkrk~3eqo546;6265=:888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