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以1964年4月出版、曾印刷5次的一套图书为线索,以图文形式介绍了1964年4月以前国内外生产的84款经典汽车,包括从欧美日等地进口的各类车型70余款,国产车型8款,涵盖卡车、客车、吉普、轿车、底盘,大都成为了历史经典。由于篇幅太长,拟调整为6次发表。】
(续上篇)
本文第1篇介绍了<中国篇>,其篇幅并不算长。之后介绍<苏联篇>,但因其车型较多,信息量超大,故分为<苏联篇/上>、<苏联篇/下>2次发表。敬请阅读欣赏。
2 苏联
2.1 吉斯系列: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缩写ZIS,简称:吉斯)
(1)吉斯-5(ZIS-5)(4×2):
吉斯-5(ZIS-5)是该厂第一款产品(下图),1933年量产,二战期间苏军主力卡车之一;1947年停产后,被吉斯-150替代。
(2)吉斯-150(ZIS -150)(4×2):
(3)吉斯-151(ZIS-151)(6×6):
1948年,该厂在吉斯-150(4×2)载货汽车基础之研制出3轴全驱越野版——吉斯-151(6×6)越野载货汽车(下图),可见其格栅、轮胎等有明显变化。
(4)吉斯-585:
吉斯-585系位于莫斯科州的梅季希机械厂(MM3)和库塔伊西汽车厂(KAZ),在吉斯-120G底盘(吉斯-150的主要改进型)基础上改装而成的自卸汽车(下图),载重3.5t,从1948年5月开始生产。
(5)吉斯-110:
吉斯-110是20世纪40年代为苏联党政领导人生产的高级轿车(下图),自1945年6月问世到1958 年停产,仅生产了2083辆。其车长6m、宽1.96m、高1.73m,全重5t,配备6.0L、8缸汽油机,最高时速135km;车厢安装了8mm厚的装甲和80mm厚的防弹玻璃,能有效阻挡子弹以及弹片;底盘装有厚重的钢板装甲,能承受步兵地雷爆炸的冲击。
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主席访苏期间,斯大林赠送毛主席吉斯-110型防弹轿车。此后又有10多辆陆续进入中国,其中包括5辆吉斯115防弹汽车。
2.2 吉尔系列:莫斯科利哈切夫汽车厂(简称:吉尔,缩写ZIL)
该厂1956年由斯大林汽车制造厂(ZIS)更名而来。
(1)吉尔-164(ZIL-164)(4×2):
1956年2月,斯大林汽车制造厂(ZIS)对吉斯-150(ZIS-150)进行改进后,命名为ZIS-150V(前脸采用竖条格栅),其外观与ZIS-150(横条格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脸进气格栅方向的变化。随着1956年6月斯大林汽车制造厂(ZIS)更名为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ZIL),以及50年代中期苏联汽车命名方法变动,ZIS-150V于1957年10月停产,之后换型为吉尔-164(ZIL-164,下图)——成为吉斯-150V的替代产品。
(2)吉尔-157(ZIL-157)(6×6):
2.3 Ural ZIS-355M(书中图名:吉斯-355M,或非误写):米亚斯汽车厂(Ural ZIS/乌拉尔-吉斯)——1957/1958年更名为乌拉尔汽车厂(Ural AZ/乌拉尔)
笔者在其他平台未查到吉斯-355M这一型号,但查到了Ural ZIS-355M型号——其图片恰与书中“吉斯-355M”图片(如下图(上))基本一致。2个型号都含有“355M”和“吉斯/ZIS”,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50年代中期,苏联汽车命名方法发生变动,Ural ZIS-5更名为Ural ZIS-355;1957年末,Ural ZIS推出重大改进车型Ural ZIS-355M卡车(下图(上))。后随着赫鲁晓夫时期的“去斯大林化”运动,1957/1958年米亚斯汽车厂(Ural ZIS)更名为乌拉尔汽车厂(Ural AZ),同时Ural ZIS-355M型号变更为Ural-355M,“乌拉尔”卡车名称由此出现。
1961年,乌拉尔汽车厂(Ural AZ)开始生产一种多用途4.5t级6×6卡车——Ural-375军用卡车(下图(下)),后成为著名军车。1964 年开始生产改进型 Ural-375D;1979年Ural-375D成为苏军标准卡车,代替了吉尔-157。
2.4 嘎斯(书中译名“格斯”)系列: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缩写GAZ,简称:嘎斯;前身为莫洛托夫汽车工厂)
据悉,1931—1932年,在福特技术人员帮助下,在苏联伏尔加沿岸的下诺夫戈罗德城,兴建了福特汽车生产线,最初命名为莫洛托夫汽车厂(Zavodi Imeni Molotova,俄文简称:吉姆);随着1932年下诺夫戈罗德城更名为高尔基市,该厂更名为高尔基汽车厂。
1946年,该厂又开始生产著名的M-20“Pobeda”(胜利)轿车和嘎斯-51(GAZ-51)轻卡。……
(1)嘎斯-51:
(2)嘎斯-63:
继1946年两驱版的嘎斯-51卡车(载重2.5t)量产之后,该厂又在嘎斯-51基础上推出了四驱版——嘎斯-63越野卡车(载重2t,下图),并于1948年正式投产。嘎斯-63相比嘎斯-51,主要是升高了底盘、换成了越野轮胎,同样搭载3.485L的70PS(52kW)直列6缸发动机,而车身外形看不出多少变化。
嘎斯-63应用广泛,一直生产到1968年,除了装备苏军,也曾出口到多个国家及地区。
(3)嘎斯-67B:
嘎斯-67B是一款软顶的轻型乘用越野汽车,在此先说一下它的著名“前任”——硬顶的嘎斯-61和软顶的嘎斯-64。
A.先说一下嘎斯-61(GAZ-61)。
据悉,早在1936年,该厂就开始了四驱军车的研制,首先在GAZ-M1型轿车基础上开发出了两驱版的GAZ-11-73(4×2)轻型乘用指挥车(下图(上)),1938年又在GAZ-11-73(4×2)基础上开发出了四驱版的GAZ-61(4×4)轻型乘用越野指挥车(下图(下)),据称这是苏联的第一辆轻型越野汽车。
GAZ-61装备3.485L、85PS的6缸发动机,最高时速107码。相比GAZ-11、GAZ-M1,GAZ-61的悬架较高,但车轮尺寸仍和前两者类似,因此其车轮与挡泥板的距离较大,是为一个主要特征。
GAZ-61在苏军得到大量装备,参加了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初期的战斗。曾出口到许多国家。
B.再说一下嘎斯-64(GAZ-64)。
1941年初,该厂遵照苏联最高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决定在GAZ-61基础上研制一款最“简单”的军用轻型越野车,其参考目标是美国的威利斯吉普。3月25日,首辆样车R-1下线;8月以嘎斯-64的名义投产(下图(上)),车型编号GAZ-64-416。嘎斯-64与美国威利斯吉普很相似,如前大灯的位置、车门位置、挡泥板、座椅、方向盘、帆布顶篷等。
按照当时的标准,嘎斯-64具有相当出色的动力,在越野和牵引能力方面不亚于美国的威利斯吉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但其缺陷也很快暴露出来,最严重的就是轮距较小(前轴1278mm,后轴1245mm),使得嘎斯-64很容易侧翻,在道路上也无法跟随卡车的车辙前进。表现最突出的是在嘎斯-64底盘基础上研制的轻型装甲车BA-64。据说,GAZ-64产量并不大,从1941年投产到1942年末,累计生产了684辆。
C.最后说一下嘎斯-67B(GAZ-67B)。
1944年,该厂又对GAZ-67进行了改进,推出了GAZ-67B(下图(下))。与GAZ-67相比,GAZ-67B的轮距更宽,从1.25m增加到1.445m,同时换装了新的挡泥板、踏脚板,并在驾驶员座位下增设了油箱。其搭载3.8L、57PS 的4缸汽油机,最高时速90km。
(4)嘎斯-69:
嘎斯-69搭载2.43L、62PS的4缸汽油机,整备质量1470kg,总质量2110kg,属于轻型乘用越野汽车,但其自重和越野能力均比嘎斯-67(B)有所提高;可以牵引相当于自重一半的挂车,最高速度75km/h,最大爬坡度 34°(带挂车时23°),涉水深度 0.7m,可在深达0.4m的雪地中从容行驶。
嘎斯-69是3门8座(前2门2座+后纵向3座×2排+尾门),后来又推出了4门5座的嘎斯-69A。
20世纪50年代,嘎斯-69(A)越野汽车曾批量出口到我国。1965年定型生产的北京212曾借鉴了嘎斯-69(A)、美国威利斯Jeep的技术。
(5)嘎斯-93:
嘎斯-93(4×2)自卸汽车,1946年由敖德萨汽车装配厂基于嘎斯-51(4×2)卡车改装而来,载重2.5t,搭载70PS的6缸发动机。
(6)GAZ-12(吉姆):
1948年5月,该厂接到政府开发6座高级轿车的任务,历时29个月后完成开发工作;1950年嘎斯-12(命名:吉姆)正式投产(下图)。吉姆的名称来自俄文“莫洛托夫汽车制作厂”的缩写。GAZ-12使用了M20底盘并在此基础上加长,轴距达到3200mm;传动系统则采用了GAZ-51卡车、GAZ-63卡车以及M20轿车上的动力部件;搭载90PS的直列6缸发动机;整车4门3排座,中排为折叠式,车长6m,自重4t,时速90km。
GAZ-12(吉姆)定位于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10高级轿车和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嘎斯-M20胜利轿车,政务和家用)之间,属于中高档行政级轿车。
(7)嘎斯-M20(胜利):
1946年该厂出品的GAZ-M20 Pobeda(胜利),是苏联第一款自主设计的乘用车,据悉它开创了苏联汽车史上多项第一:首次将承载式车身用于家用轿车、第一款使用电动雨刷器的汽车、第一款使用四轮液压制动系统的汽车、第一款装有转向信号灯的汽车、第一款装有电加热器的汽车、第一款内置车载收音机的汽车。也是当时中国进口数量第一的轿车。
(8)嘎斯-21(伏尔加):
1959年推出小改款:搭载70PS/4缸发动机的出租版本GAZ-21A和右舵出口版GAZ-21H,以及80PS的大功率版GAZ-21K,外观上的主要变化是前脸中网变成龇牙款——这一代昵称鲨鱼(Shark)。车身形式称为伏尔加2型(21A、21H、21K)(下图2)。
1962年,基本型的伏尔加轿车升级为75PS(55kW)发动机,出口版80PS(59kW)不变。主要型号有标准版21L、出租版本21T和右舵出口版21N。这一代的中网也作了修改,其“牙齿”更密,昵称长须鲸(Baleen)。车身形式称为伏尔加3型(21L、21T、21N)(下图3)。
1962—1970年,旅行版的嘎斯-22(GAZ-22)也有生产(下图4)。
1962 年,非常罕见的GAZ-23问世——为苏联克格勃第九局开发的车队护卫车辆,因此有非官方的昵称Dogonyalka(追赶者、驱逐者)或“DOUBLE”。
GAZ-21、22、23都是21系的衍生品(均为“伏尔加一代”);21系的替代品开发始于1961 年,其成果是GAZ-24——也就是国内最熟悉的那款“伏尔加”(下图5,称为“伏尔加二代”)。之后,又推出了伏尔加三代、四代......。
苏联时期,伏尔加牌汽车被誉为苏联汽车工业的骄傲和“社会主义的高级汽车”,曾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被广泛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