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德国的卡车工业,人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著名的"奔驰"、"MAN"等品牌,这些知名品牌经过几十年、数百年的发展,依然在全世界各地展现这些经典品牌的实力和性能。
不过这些卡车品牌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全都来源于曾经的西德领土。而相邻的东德地区,我们却很少知道当地汽车工业的相关消息。但其实东德也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也曾诞生过一些知名的汽车品牌,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歪楼子"卡车——东德依法(IFA)W50。
首先要声明的是,依法(IFA)并不是一个单一品牌,它其实是东德汽车制造业工业协会的德语缩写(德语:Industrieverband Fahrzeugbau )。其性质为国有企业,是东德最大的综合性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多种多样,除了摩托车外,还有私人轿车、中小型卡车、城际巴士等等。
早期IFA生产的车辆主要以摩托车和商务轿车为主,那个被"黑"得最惨的"卫星"牌(Trabant)小轿车(段子里说被口香糖粘上就走不了)就是IFA的经典车型。据说当时的东德领导人宣布只要公民成年,国家就可以免费赠送一辆"卫星"牌汽车,但这一想法还没等全部实现,两德就宣布统一了。
而依法(IFA)生产卡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代表的车型是IFA的前身萨克森汽车工厂的Framo卡车(下图)。此后还有Barkas B1000、Multicar M-25、IFA H3、IFA G5和IFA H6等,其中IFA H6是1951年的产品,是一款使用6缸柴油发动机的长头卡车,载重量达到了6吨。该车曾经成为我军首批进藏的军车使用,直到1965年后才逐渐销声匿迹。
时间来到50年代后期,当时的政府要求依法制造一款能够取代老旧IFA W3和S4000-1卡车的新款车型。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卡车载重量至少要达到4.5吨,有两驱、三驱和全轮驱动底盘三种类型,生产技术不能过于复杂,引擎必须一致且必须成为通用平台.....
刚开始的型号被命名为S4500,随后又改为W45(W是原制造工厂所在的韦尔道市)。在1962年6月,首辆原型车成功下线,载重量最初为4.5吨,后来官方又将卡车吨位定为5吨,而型号也被正式确定为W50型(50代表着载重5吨)。同年12月21日,东德又将生产地从韦尔道搬到莱比锡,但型号和基本数据不变。
1961年测试中的IFA W50原型车
经过多方考量,东德政府决定在莱比锡郊外的路德维希·费尔德研制这款新式卡车。而这家工厂其实也是来头不小,二战期间原是戴姆勒公司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战斗机生产工作,二战末期被空袭摧毁后,遗址和剩余设备成为战争赔款送给了苏联。
IFA制造工厂,位于莱比锡郊区
1952年,工厂重建后从最初生产机床零件,到后来又改回飞机发动机和农机制造。1963年4月,路德维希·费尔德开始建设一个新的卡车工厂,项目占地170公顷,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工厂建立完后,W50卡车正式进入了生产的阶段。
路德维希·费尔德工厂的总销售数据,绿色为W50销量
出口方面,W50做得也是十分优异,其中1978年到1987年期间,有80%的W50卡车成功被送往世界各地。自1965年8月到1990年12月,W50卡车共计生产571,831台,平均每年产量22000余台。
在罗斯托克港等待出口的W50卡车
可以说,依法 W50整个"职业生涯"一直都是东德引以为傲的标志,无论是自用还是出口,W50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世界卡车史上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也让外界首次见到了东德卡车的实力。
W50的底盘有3200mm和3700mm轴距两种,而前者数量更多一些。卡车长度为6.5米,车身宽度2.5米,有效载重量为5吨。除了有标准的货运卡车之外,还有消防车、吊车、牵引车等多种车型;动力方面,W50早期使用的是 IFA S4000-1柴油发动机,可以为卡车提供110匹马力。
1967年后,W50按照规定更换为了统一的VD 14.5/12-1 SRW 4缸柴油发动机,动力与原来相比提升到了125匹马力。根据车辆自带的手册,该款发动机的油耗达到了每100公里为20升;1973年,该车发动机又换为了VD14.5 / 12-12SRW版本,在马力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了双涡轮增压和油气混合刹车等功能。
相比于国内制造的卡车,依法W50在内部构造上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这款车也有一定的小毛病:有的司机认为该车悬挂偏软,而且在雨雪天驾驶时,车的气顶油刹车性较差;还有就是驾驶室与车厢有一定距离,当行驶在路况不佳的地段时,依法W50的驾驶室会出现一定的摇晃状态,看起来喜感十足,因此老司机也将其成为"歪楼子"卡车(还有叫"大头车"的)。
另外这款卡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因为车门距地面较高,所以为了方便驾驶员上下车,因此在驾驶舱处焊接上了一块踏板(下图)。但是时间久了容易松落,所以需要时不时地进行检查,这也是其他进口卡车所不具备的一点。
自引进以来,依法W50就成为了国内许多城市运输公司的经典车型,无论在城市和乡村,依法W50独特的造型每次都能让路过的行人眼前为之一亮。许多人儿时的最好梦想,就是坐在副驾驶室里,看着父母驾驶着国外进口的卡车在道路上风驰电掣。而且当时如果能开上进口的卡车,在单位或者在亲戚中间一定是特别荣耀的一件事。
老照片里的依法W50卡车
当依法W50在海外大卖后,路德维希·费尔德工厂又在1986年9月推出了W50的升级版—— W60。该车最早于1974年便开始研制,目的是提升运输量的同时,对于油耗、舒适度和可靠性进行提升。期间还曾经与瑞典沃尔沃、奥地利斯太尔进行合作生产驾驶室,但最终因各种原因宣告失败,于是IFA采用自研的6400型驾驶室作为新车的驾驶室。
比W50更贵的W60卡车
相比于W50,W60在许多方面都要优于前者,但高昂的价格(是W50价格的两倍多)限制了其自用和出口的销量,另外东德此时正好是的经济萧条期,没有太多精力为该车进行宣传。因此到1990年,无论是W50和W60都没能延续此前的辉煌,最终在同年8月和12月相继停产,一代经典卡车也结束了它传奇般的一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老司机们还记得这张图吗?
而我国进口的W50卡车,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逐渐退出运输市场。此后越来越多的进口和国产卡车进入我国,但关于东德IFA W50卡车的传奇故事却永远不会被磨灭,留在了一代又一代老卡车人和老驾驶员的心里。
无论日式卡车、苏式卡车,还是罗马尼亚卡车,以及东德卡车,它们都在我国汽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无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到什么阶段,这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卡车,会永远被我们的老司机所铭记。感谢你们对于我国交通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感谢感恩!
1.《两德统一前的德国汽车史》
2.《东德汽车工业史》
3.《塑料、金属板与计划经济:东德汽车建设史》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