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这样的叫法
据民国传说
是因其车轮滚动时
发出的声音近似鸡叫而得名
民国时期
曾有《竹枝词》这样描绘
当时的成都鸡公车:
成都女儿颜如花 成都城外鸡公车
骑上车来如骑马 一会抖罢一回麻
No
-Number-
0 1
鸡公车的来历
鸡公车
是典型农耕文化的产物
它与我国东汉的鹿车或有承袭相沿的关系
其共同特点就是独轮
∆1909年 川西鸡公车
宋代《后山谈丛》提到: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
今之大车,犹存有诸葛亮遗制。
∆1917-1919,推着鸡公车的农民从北门进入成都 甘博/摄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
从独轮鸡公车的结构能看得出
它借鉴了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
∆1941年,龙泉驿,修理鸡公车
自明清以来
成都平原商业繁盛,物资交流频繁
鸡公车队伍逐渐壮大
形成了一批专业的鸡公车“司机”
∆1909年 成都郊外
据了解
当时从广汉到成都的鸡公车夫
可推载一千多斤的大米、烟叶
耗时三天,力资收入八百文
有庞大的使用者
自然就有了使用口诀
经过传唱,甚至成为歌谣:
一要眼睛灵,二要手撑平
三要脚排开,四要腰打伸
上坡腰抗下,背带腰绑紧
平路稳倒行,转弯游侧碾
推车本不难,只要有决心
∆1909年 川西鸡公车
到民国时期
川西鸡公车队伍进一步壮大
据1933年四川省政府建设厅统计
全省各地共有165956辆
并附有说明:
主要担负城乡之间的货物转运
有时也搭载短途旅客
∆1909年 川西坐鸡公车的老人
No
-Number-
0 2
一百年前的成都“的士”
开始载客的鸡公车
很快便根据功能,改变了外形
此前载货的叫高车,又称“羊角”
专门载人的,乘坐会舒服一些
被叫做矮车,又称“牛头”
∆典型拉货的鸡公车
高车与矮车
从设计上就能看出明显区别
载货车中央有一结实支架
方便负载平衡与困扎
载人的没有支架却有木质靠背
能使乘客乘坐更舒适
∆典型载人的鸡公车
1906年至1909年
在成都的日本人曾留下记载:
蜀都(成都)...街道的中央,有一条笔直的沟道,这就是车道。我国的车有两个轮子,是拉着走的,而蜀地的货车是一个轮子的,从后面推着走。
∆一位鸡公车车夫揽到一笔生意,载客送货
还曾提到
彼时用独轮车载人
一般会在车上牢牢捆一把竹椅子
∆民国初年,成都,搭有凉棚的鸡公车 甘博/摄
到了成都民国时期
乡农市街地处西门外交通要道
被称作“车码头”
这里的“车”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当时运客主力黄包车
其二,指开跑成都到灌县的客运汽车
(1925年成灌马路刚建成)
∆民国驷马桥的黄包车 吴燕子/供图
其三,就是指鸡公车
当时的成都郊外
鸡公车已大行其道
在便于人们出行的路边
常常能见到成队侯客“的士”——鸡公车
∆成都在休息的“鸡公车队” 甘博/摄
No
-Number-
03
抗战时期的英雄车
民国26年(1937年)
抗战全面爆发后
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
率30万川军出川抗战
四川军民做出了巨大牺牲
据何应钦的《八年抗日之经过》
抗战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
提供近300万兵源
出川川军伤亡人数
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五分之一
在此过程中
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就是鸡公车
它发挥了极大作用
川军出川时很多人
就是推着鸡公车奔赴抗日前线
甚至长途跋涉两个多月
才到达山西前线
今天的建川博物馆
收藏了一张川军抗战时的老照片
一队士兵推着鸡公车
运送军需物资行进在往北路上
四川后方民众则节衣缩食
在川各地都能看到无数乡民为交纳粮赋
络绎不绝地推着鸡公车
把粮食送到征收处
仅民国31年(1942年)
就供应军粮1600万石
在抗战时期的新津机场
常见新津县农民
用鸡公车把生猪推来机场
保障了军人的食肉供给
该机场的轰炸机群
在1944年6月至12月
全面轰炸了日本本土和日占区
共投弹3626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拉货载客的鸡公车
成为了民族存亡之际
发挥重大作用的“英雄车”
今天的成都
鸡公车已然鲜见但传承没有消失
“英雄车”的故事大概也会被编成歌谣
等待未来的人了解我们
了解那段——鸡公车与成都的百年姻缘
∆2007年 崇州的鸡公车制作世家
你的儿时记忆里,有它吗?
留言区来说说呢~
蓉小通有话说
可点击星标按钮将“成都交通运输”置顶
这样就可以每天看到
我们发布的最新交通信息辣哈哈~
主管:成都市交通运输局
编辑:赵丹丹、孙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