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底,湘潭东站商品车装车数、运输收入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屡创新高的密码何在?
本报记者 甘思一/黎书琴 周 坚
立冬时节,寒意渐浓,一眼望不到边的湘潭东货场却一派火热景象。一辆辆小汽车有序排列,驶入J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被运往全国各地和海外。
湘潭东站是株洲北站管辖的二等站。近年来,该站持续优化运输组织、提升运输效率,在助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开辟铁路货运增量新路径。
截至10月底,湘潭东站今年的商品车装车数已超2万车,同比增长111.7%;运输收入同比增长15.6%,均创历史新高。同时,该站还一度跃居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车站小汽车装车量首位。其货运指标屡创新高的密码何在?
破局:打通商品车运输通道
湘潭东站位于湘潭市板塘乡,虽然周边有湘潭钢铁厂、大唐湘潭发电厂等大型厂矿企业,铁路装卸车数一直保持高位,但受货品运输单价低、结构单一等因素影响,货运增收上量存在不小的压力。
“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高附加值、高运价的商品车运输领域。”株洲北站副站长熊小海说,“铁路运输是车企‘走出去’的重要通道。服务好‘家门口’的龙头车企是关键。”
湘潭是吉利汽车在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2024年,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生产的商品车在国内外的订单量不断增长,产销超32万辆,运输需求旺盛。
湘潭东站与货运相关部门、厂方等进行沟通,在考察周边实际情况后,着手扩建站场、设置高层台,提升了商品车的装车效率。同时,车站还联合长沙铁路物流中心、中铁特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动走访吉利、北汽等车企。湘潭东站副站长刘进益介绍:“初期,企业担心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经过反复沟通,我们拿出定制化服务方案,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通过积极推进路企合作,精准对接企业产销情况及运输需求,湘潭东站成功争取到年运输量预计达26万辆商品车的大单。
攻坚:打破制约效率的瓶颈
万事俱备,站场的运输能力同样要跟上。湘潭东站多方发力,为助力车企运输、提升货运效能注入动能。
此前,湘潭东站日装车能力仅为66车,无法满足汽车装车需求。为进一步打通梗阻,湘潭东站展开实地调研,在原有货物线高效运转的基础上,积极与湘潭粮库联系,将粮1线、粮2线改造为商品车装车点,形成多点联动的装车网络。
“这相当于一下子增加了两条‘流水线’,现在我们单日最高装车能力跃升至114辆,增幅达72.7%,高峰期‘车等位’的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刘进益说,“新货场已经开工建设,线路条件、作业环境都会更好。”
另一个“卡脖子”问题是由于货物线有效长不足,调车作业经常需要“压信号”等待。这相当于行车没有了交通信号灯的指引。
“以前,必须人工进行道岔单操单锁准备进路,这样一来,一钩作业要多花一两分钟。”湘潭东站值班员贺彦豪解释。
面对问题,车站积极解决,利用信号设备大修时机,联合电务部门在货物线岔区增设并置信号机。
针对汽车销售旺季特点,湘潭东站党总支书记邓嘉祺牵头关键岗位的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红车厢”党员攻关队,重点加强夜间取送车作业。他们对J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按快运组织优先配空、挂运、编组,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保障产能波动期间的运输稳定性。
创新:打造路企协作新样板
为打造共建共商共赢的物流服务新模式,湘潭东站创新服务形式,建立“动态运力匹配”与“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机制。
“以前旺季运力紧张是常态,铁路部门根据我们的销售波峰波谷,提前调配运力资源,及时增加J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车源,确保车辆随到随运,这种定制化服务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吉利汽车湘潭基地物流负责人马兴华说。
车站还依托株洲北枢纽优势打造集结中心,建立区域联动配空机制。车站与机务、车辆、物流等部门紧密合作,优化湘潭东站4台调车机分工,完善“配空—装车—取送”全链条,优先确保空车供给,保障湘潭东货场、湘钢、粮库等铁路专用线高效完成取送车作业。
路企联合,物畅其流。目前,湘潭东站已形成覆盖全国30余个站点的商品车运输网络,同时通过铁海联运,“湘字号”汽车已远销中亚、欧洲,成为湖南地区商品车出海主干道。
“当前正在开展客货运输系统百日攻坚行动,我们将持续深耕高附加值货物运输,深挖潜能、优化服务,确保完成全年运输目标任务。”熊小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