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赫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聚焦车辆与装备物流供应链领域,为中国车辆与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集装箱利用率翻倍,“汽车出海”更高效
一个40英尺高柜集装箱,内部尺寸为12米×2.35米×2.68米左右,理论上可以装载约76立方米的货物,但是实际利用率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在运输大件物品时,更是大打折扣。如何在这个有限空间内放下更多物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是贸易企业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
青岛自贸片区团结路旁的国赫通汽车技术园内,小型叉车正在开展KD(散件组装)作业。园内空地上,一台台装载机被拆成轮胎、传动轴、车厢等多个部件,再一件件被叉车装进集装箱内,通过堆叠摆放最大限度利用箱内空间。没有箱顶和侧壁的框架箱,则通过正面吊作业,以首尾交叠的状态盛放2辆牵引车,让商用车辆运载效率直接翻倍。一排排小型汽车、挖掘机等待装箱,并不时有新车辆被运送到场地,叉车、正面吊来回穿梭作业,园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国赫通汽车技术园内,工人正在装卸集装箱。 王凯 摄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成立于2010年的国赫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聚焦车辆与装备供应链领域开展技术创新,2021年即成为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之一。从一个集装箱只能装2辆车,到现在可以装3辆、4辆;从原来的大型车辆框架箱运输,到现在KD拆解后集装箱发运,国赫通不断践行“让物流供应链简单、经济、可靠”,正聚力打造全球领先的车辆与装备物流供应链品牌。
把集装箱空间“玩出花样”
“我们建设了5米高的1600平方米仓库,可以进行多种装货作业。”国赫通汽车技术园主管栾新宇介绍。栾新宇出生于1996年,因为长时间露天工作,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
一个40英尺高柜集装箱内,工人们正在进行汽车装箱作业。工人们通过金属支架将一辆汽车斜着放入集装箱内,用尼龙紧固带紧紧固定后,开始正常装载第二辆汽车,随后是第三辆、第四辆。这就是国赫通的乘用车4进1技术,以两次一斜一正的装载方式,可以将1个集装箱装2辆车提升到4辆。同时,该方式借助叉车等专用工具设备,可实现“一步式入箱”,全程无需多次挪动,装载效率较单台吊装提升50%以上。
供应链创新很多时候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当中。除了乘用车4进1技术,国赫通还创新了皮卡车3进1、乘用车3进1、商用车KD、框架箱-牵引车2进1等多项技术,在有限的集装箱空间内“玩出花样”。比如采用“三台斜装”布局,可以将3辆皮卡车通过工装支架放入1个集装箱,较原来的2辆运输节省50%空间,而且操作空间充足。另外,国赫通拥有自己的乘用车运输架专利技术,可适用不同车型装载,并可循环使用,目前已投入批量实际运营。
“我们园区目前一次4进1装箱用时二十多分钟就能完成,框架箱装载一般在四十分钟左右,一天可以装载150个集装箱。”国赫通汽车技术园负责人柴超表示。
提供专业物流供应链服务
国赫通汽车技术园基本上一半是作业区,一半是堆存区和仓库,堆存区内摆放着全国各地生产的汽车,它们将在这里装箱后通过海运被发往海外。
货物装箱在国赫通供应链体系中只是最终的操作场景,其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园区搭载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可实现车辆进出自动识别(车牌识别系统)、仓储数据实时同步、智能监控等功能。而依靠标准化作业流程,国赫通不断优化车辆装箱加固、车辆KD过程,在降低货损风险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
依托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技术、车辆出口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以及发达的港口物流产业,国赫通已辐射国内外各大汽车主机厂、经销商等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企业还积极拓展多元化服务体系,在包装方案、贴标打托、工装定制、车辆清洁等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国赫通在上海、广州、烟台、连云港、天津、霍尔果斯、喀什设有分公司和自营场站,在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设有海外仓,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布局国际物流网络。柴超介绍,公司主营业务覆盖国际多式联运、海外仓服务、供应链金融、汽车产业园等,已成为多家重卡、客车、乘用车、工程机械主机厂的国际物流供应商。
物流供应链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报关、运输、仓储、包装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国赫通正循着这条线路,不断精细创新运车模式和途径,持续拓展多式联运广度深度,提升KD与装箱加固技术水平,提供更加专业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为中国车辆与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