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性质,加之涉及到异地运输的问题,极易发生燃爆事故。尤其秋冬季节,天干物燥,静电积聚,可谓险上加险。
一旦发生事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次生污染间接引发环境突发事件。
违法存储、违规运输、企业失管……等危险,近期,仅成都市发生两起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泄漏事故,再次敲响安全警钟!
事故案例一
2024年10 月 23 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
事故经过:2024 年 10 月 23 日 22 时 31 分,重庆宏放物流公司的运输车辆在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 107 公里 400 米路段与一停靠在高速路边的挂车相撞,发生侧翻,致车上 50 公斤危险化学品试剂泄漏。
事故原因:重庆宏放物流公司租用不具备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条件的仓库,违规储存危险化学品,并将危险化学品分装至不具备运输资质的普通电货车运输,且发生交通追尾事故,从而引发次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同时,成都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对销售的危险化学品流向未建立相应安全管理制度,导致外运承包商违规运输。
事故案例二
2024年11 月 10 日成都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
事故经过:2024 年 11 月 10 日 4 时 05 分,成都金鉴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一辆运载 33.5 吨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车辆,因罐车底阀垫片损坏,导致 0.5 吨危险化学品泄漏。此前该车辆在无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社会路边,从 11 月 9 日 21:50 至 10 日 3:40 长时间随意停放。
事故原因:车辆所属公司对运输车辆运输过程失管失控,导致车辆随意停放在无安全防护措施的道路上且无人看管,加之罐车底阀垫片损坏,最终引发危险化学品泄漏。
01 危化品运输的特点
危化品运输是一种特种运输,它指的是专门的机构或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特殊的运载车辆对非常规货物进行的运输。运营企业必须经过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严格审核,其设施设备也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并且取得从业资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准入制度十分严苛
根据《危化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能够取得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营业资质的单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经营规模达到专用运输车辆10辆及以上;第二,从事运输经营5年以上并拥有成熟的管理经验;第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均取得从业资质;第四,安全操作规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晰、车辆和设备保养维护有章可循、员工安全教育制度完善;第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证,并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凡申请从事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单位,及已取得营业性道路运输经营资格需增加危险货物运输经营项目的单位,均须按规定向当地县级道路运政管理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地(市)级道路运政管理机关审核,发给加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专用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营运证》,方可经营道路危险货物运输。
二是货物分类要求细致,对包装和标识有严格规定
《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规则》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危险货物分类标准。我国据此法案又设置了《常用危化品的分类及标志》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进一步将危险品细分,并对各类货物的包装及标识进行了详细规范。
三是专车专用、专人专用
按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危险品运载车辆必须专车专用,其技术性能要达到行业标准一级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还要求高端通讯设备必须配备、警示标志必须明显、消防设施必须完备。从业人员(包括驾驶、装卸、押运等人员)必须通过市级交管部门举行的专业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书者方可上岗。
02 我国危化品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1年至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大大加快,从着手立法到逐步依法管理,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法规体系不健全,多部门管理效率低。
截至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大量关于危化品运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但这些法规和标准分散在各个部门,标准之间也不统一,造成管理混乱和企业的无所适从。公安部门、交管部门、质检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以及工商部门、税务部门、海关部门等都对危化品运输具有一定的管理权,这些部门之间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就各自的领域分别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标准,造成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复和混乱,事故发生时又往往互相推诿。另外,多部门分头管理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造成企业运营举步维艰
2.2 企业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有待加强。
从企业自身来讲,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往往只注重形式而缺乏实践,再者,大部分企业对单位内部的安全设施和管理措施要求比较严格,往往忽略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由于国内多部门分头管理,使企业运营成本高,许多企业从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方面考虑,部分托运企业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运输企业,这样的运输企业往往资质不全、质量无法保障。另一方面,许多运输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无证经营、违规承运、超载超限等现象也屡屡发生。
2.3 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
危险品运输是新兴行业,大型专业化运输企业国内并不多见,大部分危险货物通过中小企业运输。这些企业无论从技术装备还是从人员配备和专业化程度上来讲,都比较欠缺。虽然相关法律规定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但事实上,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相关人员的培训费用和专业设备的购置、保养费用,人员往往无证上岗,设备往往缺乏养护,造成事故多发。
2.4 事故应急响应机制落后。
03 我国危险品道路运输管理建议
3.1
建立健全危化品运输管理的法规体系
我国危化品运输管理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并逐渐丰富繁荣,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各个主管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行业标准。一方面,使我国危化品运输管理纳入到了法制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多部门监管造成法规和权责的重复和“打架”,不仅使运输企业无所适从,也使得事故追责依据不精确。据此,国内目前紧要的任务是对现存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梳理和统一化,并对各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划分,早日建立统一的标准,促使各个部门间更好地配合,使管理水平和事故处置水平更加科学。
3.2
合理规划、设计危险品运输网络
危险货物运输路网的设计和规划不仅关系到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也关系着成本和效益的双重影响。运输网络的设计和规划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充分听取运输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寻求经济合理、技术可行、风险可控的最佳路线。
3.3
用信息化推动运输现代化
信息化是运输行业发展的国际趋势,但是就国内而言,危险化学品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程度低,造成盲目生产、库存过量、重复运输等既浪费资源又增加运输风险的后果。因此,用信息技术全面升级目前的危化品运输行业已是大势所趋,通过信息化推动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网络化、订单化和就近化,可以既节约成本又降低运输风险。
3.4
发展专业化危险品运输,提倡发展第三方运输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危化品的运输主要由中小企业完成。下一阶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国内中小运输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专业化的运输公司和行业协会,彻底改变危化品运输企业分散、装备落后、技术薄弱的现状。大型企业的合并和改组,可由政府或大型国企主导,吸收各方面积极因素,使我国危化品运输管理和风险控制明显提高。
3.5
建立全国性的危险品运输管理信息平台
在交通部的主导下联合运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运输技术,建立全国性的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并强制要求各运输企业在其运输车辆安装GPS,对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可以对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提供最快最直接的信息,保障事故有序、就近、就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