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笔记42】后浇带的设置位置
后浇带该设置在哪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今天,小徐搜集了部分资料,共享给大家。
【1】《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的《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后浇带做法都是在梁板等的跨度中间范围内。
看砼构造手册,很明确,3等分的中间区域。
如果是剪力最小,跨中确实是最合理的设置位置。
后浇带做法都是在梁板等的跨度中间范围内。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97页可查后浇施工缝(后浇带)做法。后浇带宜布置在剪力较小的跨度中间范围内。至于剪力较小的位子,这个大家都知道哪里。
【2】《高规》
但周围有很多工程师包括我们院的总工经常提出后浇带应设置在梁跨三分之一左右。根据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后浇带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
后浇带位置设置问题,高规条文说明3.4.13中提到(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对于1/3跨度处怎么理解呢,是1/3跨度范围内,还是1/3跨度的地方开始设置呢?
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应该是指的1/3~1/2跨范围吧?条文解释应该说的更清楚一些,确实容易引起误解。
【3】《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赵西安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却说设置在三分之一处,但是图示的是靠支座处三分之一,而不是跨中。
【4】施工规范
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8.6.3-1条施工缝、后浇带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段内。
【5】总工
今天总工给我的解释的设置在弯矩和剪力较小的部位,那么应该是靠近支座三分之一处!
【6】网友感觉
个人觉得应该是在跨中三分之一处,原因有二:
1、后浇带二次浇注的混凝土毕竟和一次浇注的混凝土不是一个整体,所以抗剪不如一次浇注的混凝土,所以不应该设置在靠近支座三分之一处!
2、虽然跨中的弯矩最大,但是混凝土是受压的,在压应力的作用下应该是越来越密实,再加上是使用的膨胀混凝土做后浇,对结构应该是有利的。终上所述,我认为是设置在跨中三分之一处!
【讨论1】
设置在1/3到1/2间比较合理吧!反正就是要设置在剪力小的地方。
【讨论2】
书籍和规范有不同表述时,以国家规范为准。
梁里面的跨中是指跨度的中间,即梁两支座间的中心位置。
【讨论3】
按照规范为啥是可以设置在剪力墙附近,那里不是剪力大吗?
【讨论4】
有人说1/2到1/3的范围,这是什么鬼,概念都不请。3米长的梁你怎么放,放不下怎么办?10米长的梁你怎么放?这个区段内来回移动任意放吗?
【讨论5】
1,梁跨度的三分之一处(别再扯什么跨中三分之一,梁端三分之一,什么玩意,跨中是一个点,何来三分之一,梁端亦是),
2,设在剪力和弯矩相对较小,后浇带起抵消温度效应时,纵筋全部断开,放在跨中肯定是不行的,梁端剪力最大,肯定也不能放。为了远离跨中和梁端,那不就是跨度的三分之一吗?
3,要明确一点,只为满足不均匀沉降时,可能纵筋不断开,这时可以考虑放在跨中,但是既然后浇带都设了,为什么不考虑对伸缩也起到作用,而让纵筋断开,减小温度效应呢,所以,一般设后浇带,都是断开的,还是放在三分之一。
【讨论61】
但是高规条文说明当中明确说明了的不是在跨中1/3L处哦,连梁是明确了是在跨中的。规范应该比构造手册更权威的吧
【讨论7】
通常1/3跨度出剪力和弯矩是相对较小处
【讨论8】
应该是在1/3居中,这样才算在1/3处吧。
【讨论9】
在考虑水平力作用时,跨中存在剪力突变。
因此,将后浇带设置在跨中是过时的、不考虑抗震设计的作法;在做抗震设计时,后浇带应设置在三分之一跨附近。
【讨论10】
水平力作用下,梁的弯矩是斜线,梁的剪力为一定值,何来突变?
以上规范和书籍可至“后花园”搜索下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