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招生公告

阅读数: 4665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山东产研院”)于 2019 年7 月 30 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山东省政府设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致力于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实现技术产品化、商业化。产研院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的理念,以创新创业者为本,按照“让企业满意、创新创业者满意、党委政府满意”的要求,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助力山东。2021 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 322 个,建设各类创新研发机构 72 家,培育各类高技术企业 264 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8 家,培育上市企业3家),凝聚高水平创新团队 102 个,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 4000 人。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是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设机构,目标是通过发挥产研院的专家、技术、平台等资源优势,面向山东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寓教于研于产,实现产研学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一体化,向社会输送创新能力强、实现技能精湛、协同意识高的技术开发工程师、产品实现工艺师和企业创新管理师。研究生院拥有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未来技术和创业与管理6 大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座落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青岛,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青科大研究生院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系全国首批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学校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法学、艺术学八大门类,在校硕士研究生46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300人,硕士生指导教师9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0余人。学校拥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推免权,2001年取得授予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2003年具有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格。

先进材料学院部分招生导师简介:

岳云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教育总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2009年度“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山东省特种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建材协会玻纤及其制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土工合成材料标委会副主任。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Cement andConcrete Research》和《硅酸盐学报》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作为科研骨干获国家建材行业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科技计划支撑子课题2项,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2项,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教育厅计划项目多项,项目总经费达到3500万元以上。

张博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产研先进材料研究院长,“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界面表征与评价、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设计、复合材料工艺力学,透波/结构一体化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交通运输、机电结构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检索45篇;申请专利20余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项目有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强度表征与多尺度模型研究、高强高模芳纶增强结构/透波复合材料界面强化机理和多场耦合作用机制研究等。

于晓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大学新型晶体材料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研究员,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在研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项,主持在研企业横向项目1项,目前可支配科研经费389万。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5项。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活细胞荧光探针;生物组织荧光探针;肿瘤诊断荧光探针)。

岳广全,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持工业级多旋翼无人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的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及工程化应用、复合材料 C 型梁结构固化仿真与回弹补偿研究、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L 形制件热变形成型工艺缺陷形成机理分析等多个由产研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商飞等委托的产业应用创新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5项。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复合材料工艺仿真。

周光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部部长、研究员。199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高分子材料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4 年分别在日本九州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科技部863新材料领域专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领域专家、面向2035材料领域战略研究专家,《应用化学》《弹性体》杂志编委。发表90余篇文章,共申请专利150余件、授权专利近70项目,主持多项科技部、基金委、科学院、国防和企业项目。主要研究方向:特种工程塑料无定形聚芳醚酮(砜)的制备与加工、生物基聚酯、高性能聚(双)烯烃、高性能泡沫和材料加工技术。

产研院先进材料学院现有导师40余名,研究方向广泛,如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玻纤材料、光电材料、超导材料等。材料与化工专业导师中,具有研究员、教授职称1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4人,助理研究员1人,产研院自主聘任研究员3人,部分导师获得“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获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

信息与智能融合学院部分招生导师简介:

史伟,男,研究员、教授,国家人才工程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作为项目或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过包括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是“十二五”万瓦光纤激光器”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克了单纤万瓦激光核心技术,首次报道了半导体泵浦单纤万瓦级光纤激光器,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专利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已在《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光学高水平期刊上发表180多篇论文,被SCI引用2300余次,其中单篇SCI论文引用315次,H因子25。授权4项美国专利,2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陈益强,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9月毕业于湘潭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1999年9月获湘潭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3月获中国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务委员,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士,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客座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主持三项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课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共七个奖项。主要从事泛在智能计算领域研究,系统地开展了智能感知、人机交互、计算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IEEE TKDE、TMC、Ubicomp等泛在计算领域的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IJIT国际期刊及IJCAI会议等5个最佳论文奖,申请发明专利55项(授权38项)。

刘志宏,男,概伦电子现任公司董事长。自公司成立之初便提出以“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竞争力的良率导向设计(Design for Yield,DFY)”的理念为指导,主导公司在 EDA 领域进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布局,牵头制定了技术路线和研发蓝图、行业并购整合策略等。刘志宏先生作为发明人拥有十多项半导体及 EDA 相关专利,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曾获 IEDM 最佳论文奖,奠定了公司在半导体元器件建模等 EDA 领域的技术基础。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国科学院“微纳电子”学科战略研究工作组成员和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和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杨海刚,男,二级研究员,现为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兼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 Systems Part II 期刊副主编。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方向项目“FPGA芯片研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片上可编程系统前沿技术研究”负责人,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主题项目“数模混合可编程片上系统研发”首席专家,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研发”负责人。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863、973、中科院重要方向和重大仪器研制等项目。

产研院现有电子信息领域导师49人,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光电信息、通信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向。教授、研究员职称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职称14人;产研院自主聘任研究员3人。其中,部分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玉林研究员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纳与智能制造学院部分招生导师简介:

王军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国际合作、杰青)、973计划课题、863、总装预研基金、总装新品、KWKJW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等多个省部级项目,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38项获得授权,合作出版英文专著4部(章),制定国家标准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等4项省部级奖励。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技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等职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等。

温旭辉,女,研究员、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主持研发了我国第一台电动轿车车用数字化交流电机驱动系统、第一套燃料电池轻型客车用电-电混合能源动力系统,所研发的高性能永磁电机和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在上海电驱动、中科深江等公司得到成果转化,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了2012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20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公示,排名第1)。“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技术新能源汽车专项“高温车用SiC器件及系统的基础理论与评测方法研究”项目,担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总体组专家。同时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和电动车辆专委会主任委员,IEEE高级会员和IEEE交通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刘向鑫,男,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百人计划学者、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领域: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产业技术、铁电半导体耦合太阳电池、II-VI族半导体的光电性质。1999年7月获得厦门大学物理学士学位;2006年5月于美国Universityof Toledo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II-VI族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Toledo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工作,先后任实习博士后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助理、助理研究教授,从事碲化镉薄膜电池半导体材料光电和化学性质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研究。2010年7月至今在中科院电工所太阳能电池技术实验室,任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组组长,主持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

产研院现有能源动力导师14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电力技术应用及电气工程。导师们全部具有高级职称。

绿色与健康学院部分招生导师简介:

侯庆振,男,副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生物学意义,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利用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的方法,发展预测蛋白质结构功能的算法及工具;整合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进行跨组学分析,探索疾病的分子机制;聚焦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寻找细胞间异质性和差异表达基因等。

邵成雷,男,主任中药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健康管理师(三级),山东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先后就职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中药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五源本草(山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EO。先后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省市级科技项目7项;开发新药2个,保健食品3个,SC食品5个;16个藏成药标准提高及工艺改进;35个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研究,授权发明专利25个;发表科技论文17篇。获得国家科技金桥奖一等奖2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带领团队创建科研平台5个。

王成,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 代谢组学。主要包括:1.基于核磁共振(NMR) 与质谱 (LC-MS) 仪器平台数据,开发识别新型代谢物方法,搭建代谢组,脂质组学数据库。近五年在质谱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新型生物标记物鉴定方向已取得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ProteomeResearch》等期刊。2. 基于图神经网络,深度挖掘基因组代谢组通路网络,预测肿瘤疾病发生及未知生物标记物。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开发了由基因-蛋白-代谢物-表型的全管道分析框架,为检测致病基因,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强有效手段。

徐东,男,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籍贯东营广饶,现为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淄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先后担任山东大学药学院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秘书。主持承担省部级项目5个,获得项目经费约7000万元。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先后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天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山东省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药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技专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申报与组织实施工作,拥有丰富的重大、重点项目申报与管理经验。

产研院现有生物与医药方向导师共5人,全部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

联培学科

一、 联合培养项目和模式

2022年,产研院与青科大在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电气工程)、生物与医药及管理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

请有意向申请报考青科大-产研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学生于复试后向所报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工学院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提出申请,欢迎有意向同学进群咨询。

图片

在青岛科技大学完成课程学习(第1学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第2、3学年)。

二、奖助学金体系

1. 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其他在校学生享受同样的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

2. 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开展学习期间,除享受以上待遇外,由产研院提供必要的住宿和学习条件以及一定数量的助研金,第一学年在青岛科技大学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期间,产研院发放助研金2000元/月,共发放10个月,第2、3学年在产研院进行科研实践期间,产研院发放助研金3000元/月,共发放20个月。

THE END
0.拓宽“总师型”人才培养国际路径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我校顺利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领军人才,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航空动力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丰富学术阅历、提升综合素养、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动力与能源学院大力支持暑期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共有超过150名学生积极参与了包括暑期交流项目、国际会议以及国际竞赛在内的各项活动。在项目执行过jvzquC41pg}t0w|rw0kew7hp1ktgq86224524>=3;0nuo
1.国资委公布名单,共207家!5.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6.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7.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一所(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8.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10.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a|t1K28B:TOG27;1VbV20jznn
2.中国探月20年背后的哈工大力量结构件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 月表高温作业机械臂 航天学院飞行器动力学设计与仿真团队 研制了钻取子系统地面验证支持平台 支撑嫦娥六号钻取采样全流程地面演练工作 航天学院空间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团队 研制成功月球探测GNC地面验证系统 助力嫦娥六号交会对接 纪录频道报道哈工大研制的地面仿真系统 机电学院摩擦学与压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63=98=9939873:986(zsclpakfCEGL>FEC>.C9J6/67EF6G:E:369J89F9L28O6a96765<5864;1
3.2025年第二十二届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暨原子分子数据可持续性研究: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气体动力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极端条件模拟:提升对超高温、超高压、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下气体行为的预测能力。 物理气体动力研究可以应用在哪些行业或产业领域 一、航空航天领域 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 气动外形优化:通过模拟Ma>5的高速气流,优化飞行器头部、翼型等结构,减少激波阻力与jvzquC41yy}/j~n{k/7357hqo1gsvrhng1:p5o7e9t329B3jvor
4.所与西安航天化学动力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近日,青岛能源所与西安航天化学动力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西安举行。西安航天化学动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钱凯、青岛能源所党委书记彭辉分别致辞并代表双方签约。公司安全总监李峰、副总经理何煜、研究所材料生物合成技术中心主任咸漠等参加了仪式。 jvzq<84yyy4rkkjdv0ibu7hp1pkxu8jzy532;6291z32;6294?`8:9;937/j}rn
5.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考研招生专业2023年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考研招生专业有:具体专业代码具体专业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登录院校的官网:https://yz.chsi.com.cn/sch/schoolInfo--sch…… 1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考研招生专业 jvzquC41pg}t0ttqnggsp7hqo1qbqyjk1{~yz89242:0
6.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局,创建于1961年8月。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和八大科研生产联合体之一,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在各军兵种及用户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直接领导下,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深化jvzquC41o0nvlrfpi0ipo8jp1r:2:>831
7.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5 孙笑涛 50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6 孙鑫 74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27 杜江峰 44 量子调控、原子分子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8 李有泉 50 凝聚态理论和理论物理 浙江大学 29 李锋 52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30 李嘉禹 50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jvzquC41yy}/ejx0ep5yy8{zy5hf|142742>4v42742>72a5>549=20unuou
8.年火炸药技术学术年会”会议通知(第三轮)3.协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兵工学会含能材料制造专业委员会、航天化学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含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4.大会名誉主席:王泽山 大会主席:庞思平 5.顾问委员会:王泽山、陈小明、谭天伟、韩布兴、侯晓、陈建峰、吴锋、杨树兴、赵刚、冯长根、杨宾 jvzquC41ejkn0€w0gjv0ls1kplp1;:;;1:25=80jvs
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及下属各单位2022届招聘信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位于中国上海,创建于1961年8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大总体院之一。是集“防务装备、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多领域并举、融合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骨干企业。 八院旗下从事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的有12家总体设计、总装单位和专业技术研究所,以及2家航天jvzq<84yyy4du}3|lw4ff~3ep1814:42;2>0e<;498g36:>3755qcpj0jvs
10.清华大学5位教师2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24888586/j}r
11.北航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工程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防事业一直以来都刻在北航人的血脉和基因里,科学技术研究院决心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领域国际前沿,实施“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瞄准未来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工作,充分调动青年一代的积极性,为服务强国强军建设做出新的北航贡献。jvzquC41yy}/ewnk0eun0ls1u|532;82;1z32;82;38`797;:64ivvq
12.我校主办的空天推进化学动力学交叉学科战略研讨会召开4月14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我校主办的空天推进化学动力学交叉学科战略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副主任潘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乐嘉陵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航天科工集团冯志高总师、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01所工程中心副主任赵文胜研究jvzquC41eg4te~3gfw4dp8nphq522:71356:97mvo
1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jvzq<84yyy4eklu0ce4dp8}yfv5tr|1
14.理化所2021年推免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招生信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jvzq<84yyy4jrl3ce0io1‚oul{813B4|uz~04972325u49723277a><39;;50qyon
15.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需求的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测井工程、材料与化工、计算机技术等专业 (2)专业实践需求 2、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的专业研究机构,jvzquC41yy}/e~u0gf{/ew4epgs0vƒli176b;lf8;c<32==f;:k88?96hf6:e:;8d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