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年中国紧固件行业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预测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亿元前瞻趋势

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专项定制

经济数据

数据系统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紧固件产量;中国紧固件进出口总额;中国紧固件产品价格走势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紧固件是紧固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或构件)紧固连接成为一件整体时所采用的一类机械零件的总称。是应用最广泛的机械基础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能源、电子、电器、机械等行业,在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铁路、桥梁、建筑、仪器仪表等处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固件。

按照产品形态分类,紧固件通常包括以下12类:螺栓、螺柱、螺钉、螺母、自攻螺钉、木螺钉、垫圈、挡圈、销、铆钉、焊钉、组合件与连接副。这也是我国对紧固件的传统分类方法,我国国家标准一直沿用这一分类方法。其中,根据几何结构是否包含螺纹特征,紧固件分为螺纹紧固件(如螺栓、螺母等)和非螺纹紧固件(如垫圈、挡圈、销、普通铆钉、环槽铆钉等)。螺纹紧固件是指通过螺纹实现连接的紧固件,螺纹紧固件可以进一步细分,根据螺纹类型的不同,螺纹紧固件分为米制螺纹紧固件、英制统一螺纹紧固件等;根据形成的母体特点,螺纹紧固件分为外螺纹紧固件(如螺栓、螺柱)、内螺纹紧固件(如螺母、自锁螺母、高锁螺母)和内外螺纹紧固件(如螺纹衬套)3类;根据螺纹在紧固件上的位置特征,外螺纹紧固件分为螺钉、螺栓和螺柱。

2、产业链剖析:下游应用领域广泛

紧固件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紧固件生产设备,其中原材料包括钢材、铜和铝等有色金属以及塑料;紧固件生产设备包括冷镦机、热锻机等。

紧固件行业中游为紧固件的生产环节,按紧固件材料分可以分为金属紧固件生产和塑料紧固件生产。

下游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汽车、机械、家电、建筑、轨道交通、船舶制造等。

行业发展历程:全球话语权不断提升

从紧固件行业标准发展情况可以大致窥见我国紧固件行业的发展情况。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工业,标准化工作就更加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翻译转化苏联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962年,紧固件国家标准进行了首次修订;1965年,原国家科委标准局成立了“国家标准件固件联合工作组”,对国标紧固件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制、修订工作。

1976年到“七五”期间,国家先后对国标紧固件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面制、修订工作,其中第三次制、修订工作使紧固件国家标准数量达到315个,大部分达到或接近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结合ISO标准的修订,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又组织完成了160余个紧固件标准的修订,这是紧固件国家标准的第四次全面制、修订工作。

此后,国内对国际标准及标准化技术的关注程度逐年提高,采标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逐年发展,每年都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近年来,国内紧固件行业对“标准及其作用”的人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努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先后主持制定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在国际性标准化相关工作中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很大提升,在争取更多行业话语权、实现行业“代言人”地位、抢占行业“制高点”、赢得经营成本和上市时间上的先机、达到有效的市场控制目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上游供给情况:中国钢材产量全球第一,铜铝等金属产量持续上升

紧固件产品最主要的原材料是钢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1年,我国钢材产量呈波动递增趋势。2021年我国钢材产量133666.8万吨,达到近年来的峰值,同比增长0.6%,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2022年产量达到13.4亿吨,2023钢材产量136268万吨,同比增长5.2%。

除钢材外,铜和铝也是紧固件产品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与钢紧固件相比,铜制紧固件具有导电性能更好的优点,而铝制紧固件则更轻、强质比更高的特点。

2016年以来,我国精炼铜和原铝产量总体也呈上升趋势,2022年精炼铜产量达到了1111.53万吨,同比上升5.99%,而原铝产量达到了4014.43万吨,同比上升4.26%。2023年中国精炼铜、原铝产量分别达到1299万吨、4159万吨。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基础零部件成为重要发展领域

紧固件是各类工业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零部件,随着紧固件下游家电、铁路、汽车、光伏等应用领域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紧固件产品需求不断上升,种类持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紧固件行业企业平均规模较小,科研水平不高,紧固件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紧固件行业的发展。

“十三五”以来,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多条紧固件行业相关的政策,提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铁道列车、汽车发动机、海上风电、核电等行业的高强度紧固件,鼓励企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我国在高端基础零部件领域的短板,打破产业技术瓶颈。另外,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工信部还强调要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关键从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在零部件等工业领域实现绿色化生产。

行业发展现状

1、供给量:年产量超过950万吨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紧固件的需求及生产,我国紧固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根据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2019年,我国紧固件行业产量持续上升,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小幅下降,2021年紧固件产量回升至约876万吨,2022年持续回升至928.9万吨,2023年将进一步增长至978万吨。从产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紧固件生产国。

2、需求量:新冠疫情对市场需求造成一定打击

2017-2023年中国紧固件表观消费量总体呈波动变化的态势,其中2019年紧固件表观消费量达到了559万吨,为近年来峰值,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出现下跌,但整体仍保持在500万吨以上;2022年起产品表观消费量有所回升,2023年超过540万吨。

3、进出口总额:总体呈上升态势

2017-2023年,中国紧固件行业进出口贸易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2017年,我国紧固件进出口总额为574.78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量为325.45万吨,到2022年进出口总额上升至868.35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量为435.13万吨。2023年中国紧固件行业进出口总额为845.44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量达到了442.11万吨。

4、市场规模:2023年进一步回升

2019年中国紧固件行业收入为1427亿元,2012-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9%,2020年中国紧固件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估计2021年回升至1400亿元;2020年后出现波动上升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1475亿元。

5、行业发展痛点:核心技术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紧固件行业核心技术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技术产品不多,研发周期长而且效率低。紧固件制造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国内企业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整体而言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另外,如高端紧固件自身的制造技术涉及面宽,复杂程度高、专业研发创新人员缺乏等,使得我国在生产制造高端紧固件需要的材料学、压力学、技工、表面处理、热处理和试验科学等六大专业方面的人才、技术和装备等均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长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性不合理,导致目前我国的紧固件生产呈现结构性过剩,一方面普通紧固件市场饱和、产品积压、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低层次重复建设,同质化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应用于汽车、基础设施、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行业的高强度紧固件较为紧缺,大多数国内企业研发能力弱,工艺装备水平低,只有少数国内企业从事高端市场业务,不得不大量长期依赖进口。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企业多聚集在长三角地区

除海盐和温州外,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也是我国紧固件产业重要的集聚区之一,但由于永年县企业规模有限,与浙江等地相比影响力较小。

2、企业竞争:覆盖多领域的生产企业较多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中国紧固件行业目前产品结构调整方向日益明确,行业内高端紧固件产品将会快速发展,产品附加值将会快速提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紧固件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紧固件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到2028年,中国紧固件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800亿元。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紧固件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紧固件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紧固件行业未来的发展...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产业招商

可行性研究

低空经济

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

前瞻经济学人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THE END
0.领导团队王朝阳 院长 党委副书记 张福君 党委书记 副院长 周彬 党委副书记   卢新来 副院长 向明 纪委书记 龚旭东 副院长jvzquC41yy}/ejj0ce4dp8rqdkrf1|~ef1mzyv4nfvj0
1.岗位需求●中国航空研究院/航空工业智航院全球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2024/07/01 ●2024年度中国航空研究院本部职能部门相关岗位招聘公告2024/04/25 ●中国航空研究院领域总师招聘公告2023/09/21 ●中国航空研究院本部职能部门招聘公告2023/09/0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审计中心公开招聘2023/07/24 jvzquC41yy}/ejj0ce4dp8x{ef5seƒu1iy~r1
2.中航工业基础技术研究院来校合作交流6月12日,中航工业基础技术研究院周国强副院长率团来访我校,进行科技合作交流。会议在东活五楼报告厅举行。朱长飞副校长、陈初升副校长、部分重点实验室和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招生就业处、科研部等单位老师参加了此次合作交流活动。 交流会上,朱长飞对中航工业基础技术研究院的来访表示欢迎,周国强对该院科研工作情况进jvzq<84pgyy/w|ye0gjv0ls1kplp1:5771;75B>0jvs
3.中南大学就业信息网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https://career.csu.edu.cn/campus/view/id/575607?target=_blank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https://career.csu.edu.cn/campus/view/id/575924?target=_blank 中国船舶第七〇五研究所昆明分部 https://career.csu.edu.cn/campus/view/id/575715?target=_blank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五jvzq<84ectkft7huw0kew7hp1egnr~x1xkkx1ri177;74A
4.技术基础研究所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益森风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测控技术事业部 北京航天天虹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航天南洋(浙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基础研究所 行政保障部 子单位介绍 更多 技术基础研究所(第四研究所)是十一院技术基础研究所,为十一院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技术基础统筹规划和实施。业务范围涵盖jvzq<84yyy4dcjf/urgdglmkpc4dqv4p5260p;;;81t39=81kpjfz7mvon
5.2025年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发展趋势2025二、科学选择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发展项目 三、加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四、促进预研成果工程化 第二章 国内外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航天工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进入空间能力 二、空间应用能力 三、载人航天能力 四、深空探测能力 五、逐步完善形成了航天工业基础能力 第二节 全 jvzquC41yy}/erw0ep521<>1JcthVrfpZkgoLrs\jk`bqSnUjw_jpp^q0jznn
6.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圆满结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崔西宁研究员 崔西宁介绍,航空电子系统至今已经历了分立式、联合式、综合化和高度综合化(IMA)的发展历程。综合化是新一代飞机航电系统的发展趋势,在要求性能提高、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对机载计算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造成软件规模急剧膨胀,软件越来越复杂,因此分区操作系统应运而生。jvzquC41j|oj0kzcc0kew7hp1ktgq86262526>90jvs
7.培养单位培养单位jvzquC41yy}/ejj0ce4dp8x{ef5zl|~1r{jx1
8.中国航空研究院关于我们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整合成立后,根据加快科技创新的需要,积极恢复中国航空研究院功能并推动实体化运行。2016年10月,集团公司整合原中航工业基础院、中航工业经济院、中国航空研究院三家单位的相关资源,组建了新的中国航空研究院。 2016年10月19日,新的中国航空研究院重新组建并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重组是航空工业jvzquC41yy}/ejj0ce4dp8x{ef5h{€r1
9.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精密所,代号303研究所)成立于 1961 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综合性基础技术研究所。jvzquC41yy}/eyjk0c|je7hqo1
10.国机集团重大装备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9月28日,国机集团重大装备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庄树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副司长汪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周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薛一平出席会议并致辞。原jvzq<84pgyy/39osmc4dqv3ep1814>5;525d8@6747?4:7xjvor
11.2025年第五届未来空间科学与技术大会刘付成,上海交通大学——大规模星座智能自主控制技术发展与展望 仲小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复杂异构巨星座时空同步问题与探讨 肖晶,武汉大学——巨型遥感星群时空智能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世杰,银河航天——低轨异构巨型星座组网技术与融合服务新范式 仇林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大规模星座自主任务规划与仿真验证jvzquC41yy}/j~n{k/7357hqo1gsvrhng1:x7z=z8t329B3jvor
12.科技创新打头阵集团要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新年贺词中强调,要以更大力度“兴科技”。航空工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抓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以新能源飞行器研发助力低空经济发展,以前沿技术突破赋能未来产业布局,以基础研究保障技术源头供给,以创新平台聚合优势资源。2024新年伊始,航空科技战线抢行、先行,昂首阔步新征程。 jvzquC41o0gwkl3eqo5nqknng1i04976/27.4;47;48997xjvor
13.院校信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火箭院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完成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任务,发射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两弹jvzquC41{|4dj|n0eqs/ew4ycr5teq4fgvgjnHxejKj>5?<:33,dc}jiqtJfF6268844@+kphuJfF82:5634;>4
14.氢能飞机研制进展及产业化前景分析丨中国工程科学新浪财经锂电池混合动力飞机技术攻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燃油涡桨发动机PT6的氢燃料改型论证)、中国航天科技(19.270,0.65,3.49%)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第一〇一研究所(氢制取 / 液氢生产和存储、轻质高效液氢燃料储装置)、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佛吉亚斯林达安全科技(沈阳)有限公司(高压气态储氢)等优势研究机构,综合技术水平接近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532367:1fud/rr|yetq|?=2598:0|mvon
1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83266)202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 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研究院已抓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430余颗航天器,实现270颗航天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ecyu1;546166/9913975:;93:2775:9;70yivvq
16.装备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4月27日,由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承办,龙门实验室与郑州大学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办的“航空航天及装备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洛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举行。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洛阳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陈宏、郑州大学相关部门领导、青年教师与学生、龙门实验室青年博士、洛jvzquC41yy}80ƒw0gjv0ls1n{~r1rshq1715:435:7/j}r
17.研究院简介2019年,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团队,率先加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而新成立的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成为其下属的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研究院。2022年3月,北航正式成立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以便推动房建成院士牵头申请并获批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教育部为北航单独设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生招生jvzquC41rkwt0kzcc0kew7hp1{pzit4{l{pk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