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壁垒,让AI更好赋能制造业革新——
济南工匠学院破解新型工匠培育难题
清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齐鲁工匠王国成的指尖在自动化数控铣削单元触控屏上轻点。搭载嵌入式人工智能的数控设备悄然运转,将带有关键雷达罩的复杂曲面数据转化为一件件精美的产品。
为助力解决企业急需AI赋能却找不到专业人才问题,济南市总工会通过打造济南工匠学院,汇聚顶尖算力、前沿算法与一线生产力,打通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壁垒,更好地培育适应未来智能制造业的新型工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从手工到智能,生产效率飞跃40%
传统的工匠培育往往面临“两头难”的困境。一头是高校手握前沿算法,却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业场景的通道和动力,另一头是企业巨大的需求如同干涸的土地,却等不到技术的甘霖。为破解这一难题,济南工匠学院扮演了“桥”的角色,一年多来已孵化多个成功案例。
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每天运行产生上亿条数据,其安全分析与机组资源优化配置背后是海量的算力需求。济南工匠学院协调合作伙伴中科曙光,免费提供了充沛的算力支持,同时依托山东大学师资团队攻克软件系统难题,共同为山航的安全飞行筑起了智能化的护城河。
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的王国成,时常遇到先进电磁功能结构产品的“自动化加工”难题。这些非标准件无法用标准化机床生产。在济南工匠学院,山东大学的研发团队与他协作一年,并利用中科曙光的算力进行建模和仿真,成功开发出一套自动化系统,将非标件的生产推向了自动化、无人化。
聚焦AI赛道,打造培育生态
面对场地、师资有限的困境,济南工匠学院并未选择大而全,而是集中优势力量,聚焦人工智能赛道,设立应用型工匠人才研究院、创新创效中心,与山东大学共建嵌入式人工智能实训室。通过人工智能这把“万能钥匙”,去对接济南扎实的实体制造业基础。
不仅如此,济南工匠学院创新模式还在多个维度展开——
开展“人工智能助手”计划:计划为劳模工匠配属高校研究生作为AI助手,既为工匠解决技术升级难题,又为研究生提供绝佳的实践场景,形成一种新型的“导师带徒”关系。
进行技术经理人培训:与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为企业工匠和职工开辟“技术转化”的新职业路径,解决创新成果“最后一公里”的转化难题。首期培训便火爆异常,高级班报名达70多人。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法国鲁昂电力工程师学院等机构接触,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合作,将视野扩展至全球。
夯实人才基础,万名职工受益
在聚焦智能制造业新型工匠培养的同时,济南工匠学院也在基础工作方面扎实布局。
该学院大力开展 “三个精神”宣传教育。依托自有的济南劳模工匠风采展览馆,宣传弘扬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截至目前已为全市450多家企事业单位1.55万职工参观提供志愿宣讲。
举办济南市 “大国工匠助企行”,邀请三位“大国工匠”高凤林、李万君、陈兆海来济南工匠学院宣讲,并到济南轨道交通、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开展 “助企行”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与区县、大企业、职业院校联合,遴选打造济南工匠学院分院8所,教学实训基地14所,搭建覆盖广泛的“1+X+N”体系。组建了以劳模工匠为主体的师资库,录制劳模工匠精讲课程600余门,年均培训职工1.1万人次。 (杜凯 王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