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矢志不渝永攀创新高峰的科研人员,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以专注与执着扎根各自领域,用创新与奋斗书写非凡篇章;他们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追梦人,虽身处航空航天、水产科研、农业育种等不同领域,却以同样的信念与追求,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助力国家进步的中流砥柱。这群矢志创新、科技报国的科研人员,在齐鲁大地上挥洒汗水和智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奋斗者的责任与担当。今年刚刚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的田俊霞、薛长湖、曹新有,正是这群杰出科研工作者的代表。
田俊霞:向新而行的航空“铁娘子”
她带领项目团队创新性开展相关设计、制造、试验验证等前沿技术攻关工作,解决了复杂电磁功能结构9大关键技术,有力支撑航空武器装备整体性能跃升。她主持攻克多项重大科研难题,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和原始创新成果,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这位怀揣航空报国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科研人员,就是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从事我国飞行器电磁功能结构研制工作三十余年的田俊霞。1990年,22岁的田俊霞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怀揣着航空报国的火热梦想,一头扎进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当时,我国的电磁功能结构技术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那个研究保障条件落后的年代,田俊霞从一线技术员干起,扑下身子钻进了项目里。为了攻克关键技术,她夜以继日地探索,逐渐成长为型号项目技术负责人,
2010年,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迎来牵系着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在全球舞台的竞争力与国家战略安全的项目,该项目研制难度大、时间紧。面对新机产品研制的巨大压力,田俊霞带领团队,对30余个技术方案进行逐一优化迭代及权衡,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方案进行试验验证,10年间完成了航空武器装备两大重要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提升了我国复杂电磁功能结构研发能力。
2020年,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迎来一个牵系着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在全球舞台的竞争力与国家战略安全的项目,同时该项目产品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时间紧。彼时的田俊霞已52岁,本该稍微轻松一些的她,却因为这个新项目辗转难眠。面对新机产品研制的巨大压力,她主动请缨,再一次挂帅出征。
她将整个项目团队细分成了功能实现、制造技术等六个团队,打破部门壁垒,集智攻关,田俊霞经常不知疲倦地穿梭于科研生产现场,及时了解技术攻关情况。一张张行军床、一个个无休的假期、一双双熬红的双眼皆是见证。最终该产品由100多道生产工序,500多个检验检测点,历时50多天。田俊霞带领团队齐心协力攻克了一系列“拦路虎”,完成产品关键技术攻关,进入稳定生产阶段。通过该项目,大幅提升了我国复杂电磁结构研发能力,锤炼出一支敢打善战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十多年的技术研究工作,让田俊霞感受颇深的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她在主持、推进项目过程中,注重吸纳多种人才,为团队成员发挥作用搭建良好平台。田俊霞经常带领青年职工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他们,她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已经化作对青年职工的培养和期待。她躬耕不辍,最开心的莫过于身边的青年职工逐渐成长、独当一面,扛起技术攻关的旗帜,集结成一支支敢打善战的航空铁军。
田俊霞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先后荣获济南市三八红旗手、济南市劳动模范、泉城产业领军人才、济南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国企楷模、航空工业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风云人物、山东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山东省十佳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齐鲁最美职工、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薛长湖:深耕海洋筑梦蓝色粮仓
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他胸怀蓝色梦想,立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国民健康的重大需求,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动中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引领水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助推海洋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
从1980年读研究生至今,薛长湖已在水产加工领域浸润了40年。1990年,薛长湖研究生毕业,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之后便任教于中国海洋大学。“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人类越来越多的食物来自海洋”,薛长湖说,“海洋食品的重要性,如果人们过去、现在没有认识到,未来一定会认识到。创新开发新型海洋功能食品,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是我做水产加工的宗旨。”基于这样的理念,相当长时间,薛长湖和团队都在搭建海洋食品与人类健康之间的桥梁。他们重点开展了针对鳀鱼、秘鲁鱿鱼、海带等低值大宗水产品资源及虾蟹壳、鱼皮等海洋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中的蛋白质、糖类及脂质高效利用的研究,成功完成多项技术创新,并进一步实现了成果的转化应用,研发出多种产品推向市场。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近年来,薛长湖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等战略性科技任务60余项,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百余项,连续5年入选农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
薛长湖牢记国之大者,面向海洋经济主战场,针对我国传统大宗海洋水产品、海参等养殖海产品、南极磷虾等战略性海洋生物资源,突破高质化、营养化和健康化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起我国海洋水产品的现代加工技术体系,贯通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产业发展”的创新链。创建了青岛海洋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成果在10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贡献新增产值超500亿元,特别是推动我国海参全产业链产值迈上了千亿元台阶,为以科技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典型示范;组建了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未来海洋食品智能制造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基地”,引领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技攻关,奋力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领域国内最大规模、国际领先水平的验证熟化平台,为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更高能级加速器。
薛长湖坚持立德树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一名新时代的“大先生”。从教35年来,他坚守一线,甘为人梯,组建全国海洋生物产业与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教育教学组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精心指导和培养出60余名博士、120余名硕士,80%以上的毕业生走向了科研、教育、技术、乡村振兴等岗位,其中30余人已成长为正高级教研人员,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事业培养和造就领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新有: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关乎国计民生。在广袤的齐鲁大地,有一位默默耕耘在农业科研一线的“麦田守望者”,他以汗水浇灌希望,用创新攻克难题,育成一系列突破性小麦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品种支撑。他就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新有。
进入5月,曹新有就变得愈发忙碌,同事们称他“不是在麦子地里,就是在去看麦子的路上”。作为小麦育种专家,他每天从早到晚,想的是小麦,看的是小麦,谈论最多的也是小麦。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他主持选育的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大面积推广,他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从种到收的关键阶段,他常常会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小麦主产区进行技术指导。
济麦44培育的最大难点是既要保证产量高,又要保证品质优,而品质与产量是把双刃剑,这是业界公认的难题。曹新有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去协调二者的矛盾,实现了品种与产量的双赢。杂交组合在试验田里种下后,曹新有坚持天天下地,去观察,去记录。杂交组合可能有个成千上万个单株,就像成千上万个孩子,对于育种人来说,如何在成千上万个孩子里面,把好的找出来,优中选优,一代一代把它传递下来,是成功的关键。曹新有和团队成员从成千上万个分离世代中进行选择,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品质早代测定技术及田间选择,历经10余年,终于选育出绿色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
济麦44因为其超强筋、高产、广适、抗病、抗逆等优点,在生产上受到越来越多种植户的认可,已连续三年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2021年成为全国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2022年在山东招远实打亩产808.6公斤,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高产纪录。先后入选山东省和国家粮油主导品种,2023年作为成长型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在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获评我国十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高产示范亩产达808.6公斤,创我国超强筋小麦的单产纪录,引领我国强筋小麦迈入800公斤台阶,先后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南片,山东省和安徽省审定,山西省和河北省引种备案,实现了七省大面积种植,连续3年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394万亩,创造新增经济效益381335.59万元,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业植物新品种权运用典型范例。
不仅是济麦44,曹新有主持选育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济麦60和特色营养小麦品种济紫麦1号也在生产中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济麦60,解决了我国耐盐碱小麦品种少、产量低等限制盐碱地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关键问题,在东营含盐量3.3‰盐碱地,专家实打亩产达511.88公斤,创立了我国小麦中度盐碱地破千斤的高产典型,入选山东好成果。参与选育推广的济麦22,连续12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第一大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实品种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种到老百姓的地里我会时时牵挂,特别是今年冬天遭遇极端冻害,当时我心里也是忐忑不安。”曹新有介绍说,当时作物所迅速应对,成立由40名小麦专家组成的“舜耕科技”小麦专家服务队,分四组深入全省各地田间一线,广泛开展小麦生产形势考察和技术指导服务。作为组长,他带队赴东营、潍坊等地全面调研,指导种植户200余人次。
作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十四五”国家重大项目执行专家组成员、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曹新有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0余项,育成小麦品种30余个,推动了我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
致力于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近年来,曹新有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规划、全程督导和重大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他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对小麦生产进行实地指导,培训乡村技术人员万人次以上,为我国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高水平学术研究中,曹新有也成绩突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获植物新品种权15项。他还获得农业农村部神农青年英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历城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人才称号。先后获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青年奖、中国-CIMMYT杰出校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兼任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和山东作物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