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福建省专业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招生专业介绍

办学亮点

3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福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3个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评估/工程认证

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省特色专业、福建省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

拥有博士、硕士(学术、专业学位)、本科完整的育人体系

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拥有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HQU

学院概括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办学始于1964年春,是华侨大学最早创办的学科专业之一。2006年10月,土木工程学院整体迁入厦门校区办学。学院现辖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岩土与地下工程系、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和实验中心等。

学院紧扣国家社会所需,坚持创新引领,现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水利和工程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且均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评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同时是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学科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学院已逐步成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和港澳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土木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HQU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大楼外观

办学体系层次完整,特色鲜明

01

专业设置

本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硕士: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土木水利、工程管理等硕士专业学位点

博士: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02

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2022),会通中外、并育德才:“一带一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特等奖(2020),多生融合的“专业·通识·社区”三线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特等奖(2017),根、学、爱、梦四位一体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等奖(2020),规范引导·观念引领——基于专业评估(认证)的土建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一等奖(2018),全程化精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华侨大学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一等奖(2018),“资源整合、多元协同”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等奖(2014),基于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2014),构建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2009),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学院教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2005),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潜心教育

01

师资概况

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7人。

实验专技人员9人,其中: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云波,郭子雄,董毓利

全国模范教师

曾志兴

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郭子雄,许斌,霍静思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2018—2022年)

张云波、陈士海

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董毓利、许斌、常旭、孙伟

福建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曾志兴、张云波、郭子雄、周克民

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郭子雄、董毓利

福建省杰青

胡红松、刘阳、陈林聪

省级高层次人才入选者

郭子雄、许斌、霍静思、董毓利、付明来、高轩能、刘阳、常旭、胡红松、曾志兴、徐玉野、俞 缙、陈林聪、陈士海、侯祥朝、李海锋、蔡奇鹏、王晨、李飞、邹景、何春玲、李曼、刘洋、周建烽、胡弈博、蔡燕燕、刘小娟

入选省级及以上立项或荣誉的教学科研团队

福建省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本科教学团队

福建省建筑结构设计与创新本科教学团队

福建省土木建造与管理课程群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

福建省组合结构与抗震防灾博士研究生导团队

福建省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

福建省高校高性能组合结构与韧性提升科技创新团队

现代组合结构与抗震防灾创新团队(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福建省教科文卫体五一先锋号)

建筑结构抗火综合防灾创新团队(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城市水安全保障技术团队(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团队(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福建省五一先锋号)

办学环境条件先进,成果丰硕

01

学科特色和方向

工程结构抗震及抗火综合防灾

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及状态评估

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

城市水安全及固废资源化

土木工程智慧建造与管理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华侨大学董事长蔡达峰视察土木实验楼

02

学科平台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智慧基础设施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结构体系创新与智慧建造2011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省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筑工程智能建造与自动化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厦门市市政与工业固废资源化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厦门市抗火综合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城市水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视察土木实验楼

03

办学条件

土木工程学科实验大楼总面积1.3万平方米

国际一流的结构抗震和抗火实验研究平台

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69个、研究生工作站25个

04

近年来取得的部分标志性成果

主持纵向研究项目18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

发表学术论文近573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79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奖24项

获评国家级和福建省一流课程等13门

郭子雄教授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务实创新,成绩斐然

01

人才定位

核心精神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02

培养特色

认真贯彻“新时代高教40条”,扎实推进“双万”计划和新工科建设,以“卓越工程师”为导向,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推进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突破和拓展传统知识传授空间,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特设“智能建造新工科实验班”,由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自主申请加入,在紧密结合现有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在小学期开设全专家授课课程,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特色工程实践作为主要培养手段,培养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

03

办学规模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38人(本科生1865人、研究生373人),其中港澳台侨及留学生近200人。

已培养8500余名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港澳台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04

荣获詹天佑土木工程优秀毕业生奖21人

吴汉明(2021)张晨阳(2020)

周默苇(2018)陈嘉清(2017)

杨 梦 (2016) 邓蓉欣(2015)

柳苏琴(2014)张林爽(2013)

徐智敏(2012)曾 盛(2011)

范 恺 (2010)吴见丰(2008)

孟凡兵(2007)杜耀峰(2005)

黄小雁(2004)卢少文(2002)

05

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获得者5人

李旸颖(2022)、陈元睿、杨哲瑜(2021)、王宝坤(2020)、林民国(2019)、 周蔚宁(2018)

06

全国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奖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一等奖4项、最佳制作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科技创新大赛

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全国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竞赛

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全国大学生房地产策划大赛

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

特等奖8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4项

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奖1项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三等奖16项、优秀奖59项

全国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

二等奖5项

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

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最佳风采奖1项

全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科普创意大赛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

荣获全国大学生房地房策划大赛特等奖

学生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交流

07

学生获得其他标志性成果

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

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赴美国哈佛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名校攻读学位

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达96%

翻转课堂智慧创新教学模式

“科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访问Berkeley大学交流

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授牌

校企合作交流会

校企合作导师

荣获福建省第十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国家特色专业和福建省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1997年首次通过,全国前18所)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和管理工作,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HQU

工程管理,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福建省特色专业

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2005年首次通过,全国前13所)

为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认证)(2016年首次通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在水的开采、净化、输配、使用以及污(雨)水的收集、处理、排放和再利用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中,能围绕城镇智能水系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方面建设,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四年制,工学学士学位

入选福建省一流专业

本专业利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全面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训练平台,旨在培养具备扎实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掌握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数字地下空间开发构建、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拥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未来可成为行业领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2017年土木工程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复评)

2021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复评)

2021年工程管理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复评)

名师风采

土木工程系

郭子雄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防灾、新型组合结构和现代石结构等研究。

董毓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火和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研究。

许斌

曾志兴

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新型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等研究。

霍静思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结构抗冲击、抗连续倒塌和结构抗火等研究。

刘阳

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杰青、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曾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代石结构和村镇防灾等方向研究。

胡红松

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杰青、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结构抗震防灾研究。

工程管理系

张云波

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研究。

王晨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新加坡南洋科学院科研顾问兼高阶学者。主要从事工程管理,智能建造,绿色建筑与节能,人工智能相结合方面的研究。

秦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主要从事运筹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风险与风险管理、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叶青

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主要从事建筑技术经济和项目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市政工程系

付明来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环境功能纳米材料在环境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李飞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研究。

廖晓斌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水处理(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研究)等研究。

周真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主要从事水环境修复与水污染治理、底泥综合治理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研究。

邹景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与理论等领域研究。

岩土与地下工程系

陈士海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成员。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岩石动力学、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俞缙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岩土动力学、岩土水力学及隧道力学等研究。

常旭

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蔡奇鹏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曾获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奖教金。主要从事岩土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等研究。

肖朝昀

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地下工程(隧道)结构与施工技术等研究。

蔡燕燕

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实验与数值模拟等教学研究工作。

毕业去向

每年毕业生供需比均在1:10以上,近年来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学生就业单位中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占比超60%。

HQU

近3年,本科生升学率近30%,其中学生录取到清华、同济、东南、浙大等国内双一流高校继续读研的比例达到70%以上。出国出境升学比例约5%,录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

THE END
0.周绪红[1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钢结构交错桁架结构体系楼盖与桁架共同作用性能及连接构造研究 [12]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管高强混凝土节点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1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风格课程建设与应用 [14]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桥建设成套技术研究——波jvzquC41iz/nƒz0gf{/ew4ujk€jf~nyw1rjcwl{wctzwjsujk532:>12;641:5946>/j}rn
1.《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90)简介1冯斌;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的核心混凝土收缩和徐变计算方法探讨[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韩林海;钢管混凝土耐火性能的特点探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7年 3关柱良;浅谈钢管混凝土的特点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PDLP6;;5712:60jvs
2.曹君辉的个人主页横向科研项目, 钢-超高韧性混凝土轻型组合桥面受力性能分析研究, 主持, 2022年9月-2023年6月 横向科研项目, 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钢桥面铺装中的应用及维护研究, 主持, 2020年3月-2021年12月 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编制项目, 《钢-超高韧性混凝土轻型组合桥面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制订项目, 参与, 20jvzquC41it€z0qsw0gjv0ls1ukzf1rsfgz5dcxowpj{j
3.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王玉银王玉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与组合结构研究中心副主任。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中海油集团、中铁集团的科技攻关项目等;主编《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28:2012)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qjknqthlrfpi1njv8icqunj1;53;166/;:137;99?6;:9?74B660unuou
4.胡红松华侨大学Matthew R. Eatherton 工作经历 [1] 2014.11 -- 2016.2 日本京都大学 防灾研究所 JSPS特别研究员,合作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岛正爱(Masayoshi Nakashima)教授 [2] 2016.4 -- 至今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 授课信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弹塑性力学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研究领域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超高层结构jvzquC41yy}/z6rqn0ipo8zpkxksury{1hgdwuy{157849;
5.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期刊北京中核四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本文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其设计基本要求进行阐述,从理论层面具体分析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中特别需要注重的问题,并以某工程为例从节点设计角度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的应用。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uptnu~l42744:93;5
6.楚留声副教授[16]楚留声,王帅起,李杰,李青泽,王狄龙.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空腹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22.3.18.(CSCD) [17]楚留声,赫约西,赵军,程站起. CFRP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21,51(08):57-65.(CSCD) jvzquC41yy}80ƒw0gjv0ls1heph1rshq1713<4338=/j}r
7.钢梁梁钢包混凝土钢包混凝土混凝土包钢混凝土包钢型钢混凝土型钢混凝土拉区拉区钢钢压区压区混凝土混凝土本章内容本章内容3从设计角度从设计角度依据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建设部行业标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冶金部行业标准冶金部行业标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38:29=<::0nuou
8.钢UHPCNC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试验研究3王庆利;曹平周;康清梁;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正截面承载力设计方法对比[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4聂建国;张眉河;沈聚敏;袁彦声;乔海文;邱慈英;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WML\7243622:50jvs
9.组合结构试验用均匀设计方法《中国钢协钢4雍博昭;大跨度钢木组合结构中材料分布特点研究[J];四川建材;2021年01期 5欧长贵;邹冠华;田静;钢框—组合结构桁架节点的力学性能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1年06期 6余良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9年11期 7梁宏琨;钢铝组合结构在幕墙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jvzquC41erle0lsmk0ipo7hp1Cxuklqg1EVGF]TVCN3[ISK3;;=17954249/j}r
10.建筑结构学报杂志2017年S1期《建筑结构学报》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暨第五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 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性能研究方勇;王玉银;傅昶彬;王庆贺; 《建筑结构学报》2018年征订启事-- 考虑非均匀收缩影响的钢-混凝土组合板长期挠度设计方法研究魏盟;王庆贺;王玉银;耿悦; 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ocigeg}fkn1P[LK7239Y20qyo
11.华侨大学胡红松中文主页[1] 胡红松, 高鹏, 郭子雄, 黄群贤. 组合约束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710173159.7. [2] 高鹏, 胡红松, 郭子雄, 刘阳. 一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钢连梁的连接结构.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720131055.5. [3] 胡红松, 高鹏, 郭子雄, 黄群贤. 一种组合约束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实用新型专利,jvzquC41hcivn}~0js{/gmz0ep5IJ\61|jeDP8j{o532<::41rju}4
12.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摘要】: 以钢板代替受力钢筋,通过栓钉将外侧钢板与内部混凝土板相连,二者共同作用形成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根据钢板布置形式的不同,可将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分为单面钢板-混凝土组合板(SSC)和双面钢板-混凝土组合板(DSC)。通过对4个SSC试件和3个DSC试件的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P[LK7235712980jvs
13.华侨大学现代组合结构和抗震防灾创新团队中文主页【2】刘阳,1982年1月出生,山东昌乐人,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选拔类),省杰青项目获得者。现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现代石结构和村镇防灾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福建jvzquC41hcivn}~0js{/gmz0ep5dqvuqukzfu}wwev{sg|4|jaIO1vttg1824>=31lyklpi1
14.WELCOME3. 纪晓东, 张明亮, 刘平, 康洪震, 钱稼茹, 赵作周, 胡红松.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累积损伤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3, 34(12): 35-44. 4. 纪晓东, 张明亮, 刘平, 康洪震, 钱稼茹.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累积损伤性能研究. 第3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 北京, 2014; Paper No. 41. 蒋飞明 jvzq<84yyy4kkncqfuoi7sgv1lscvju1vkdj7ujrArbppBep(zzrnBitcjvc}ju
15.华侨大学胡红松中文主页贺焕林, 胡红松. 一种预制装配式外墙与钢框架梁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 ZL202311578345.0. 胡红松, 黄经纬, 王浩祚, 郭子雄. 一种钢板-超高强度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 发明专利 ZL201910077292.1. 季相濡, 胡红松, 郭子雄. 一种预制装配式无筋混凝土梁‐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 ZL202011344272jvzquC41hcivn}~0js{/gmz0ep5IJ\61|jeDP8f{ns04987:25mk|y1kpjfz7mvo
16.刘阳华侨大学震损可原位修复钢桥墩设计及其抗震性能[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0(8):1960-1970. (EI). [12] 胡红松, 林康, 刘阳, 等. 方钢管混凝土中钢管和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2):161-168. (EI) [13] 刘阳, 郭子雄, 吕英婷, 等. 采用改进纵筋连接的足尺装配式RC柱jvzquC41yy}/z6rqn0ipo8zpkxksury{1hgdwuy{15784:9
17.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现代组合结构和抗震防灾创新团队党支部此次校企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红宝石公司的友谊,也为双方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现代组合结构和抗震防灾创新团队党支部成员叶勇、胡红松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jvzquC41{wxfpqfq0uo{jnsiycth0ls1c1nrfyoie~zzmjlinl|oezvje|k4462<2986:68;667xjvor
18.新型双层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力学性能研究14范重;王金金;张莉莉;钢板组合剪力墙应用与进展[A];第五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15吕丛丛;朱绍杰;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发展和探讨[A];第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6王斌;蒋欢军;吕西林;内置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MDNa7242712:80jvs
19.华侨大学胡红松中文主页[1] 胡红松, 高鹏, 郭子雄, 黄群贤. 组合约束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710173159.7. [2] 高鹏, 胡红松, 郭子雄, 刘阳. 一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钢连梁的连接结构.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720131055.5. [3] 胡红松, 高鹏, 郭子雄, 黄群贤. 一种组合约束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实用新型专利,jvzquC41hcivn}~0js{/gmz0ep5IJ\61|jeDP8f{ns04987:55mk|y1kpjfz7mvo
20.华侨大学胡红松中文主页胡红松421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办公地点: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实验大楼411 电子邮箱:hhsong05@foxmail.com 在职信息:在岗 职务:土木工程系主任 学科:土木工程 2018当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 2019当选: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2023当选: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 jvzquC41hcivn}~0js{/gmz0ep5IJ\61|jeDP8ftvkimg87257>91ltpvgtu1:967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