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掌握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设计计算方法、配筋及构造要求,为《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高层建筑结构》后续课程及《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学习等打下基础,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本课程的特点
1.组成材料的特殊性
钢筋是较理想的弹塑性材料,而混凝土是非均匀、非连续、非弹性的材料,因此,这两种材料在数量和强度上存在一个合理搭配的问题。
2.计算理论的经验性
由于材料的复杂性,在研究钢筋混凝土构件破坏机理、受力性能、建立其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时,都离不开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结构构件计算的很多公式都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提出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这些公式的推导并不像数学公式或力学公式那样严谨,但却能较好地反映钢筋混凝土的真实受力情况,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3.设计问题的综合性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是一个综合问题,包括整体方案确定、材料和截面形式选择、配筋计算和构造措施等。结构设计要求考虑结构上的安全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使用上的舒适性以及好的耐久性等。因此,同一构件即使是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也可以有不同的截面形式、尺寸、配筋方法及配筋数量等,设计时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最佳方案,以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二、学习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与材料力学的联系和区别
材料力学是研究线弹性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内力和变形问题的,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的非线性的复合材料,不是弹性材料,因此一般不能直接用材料力学的公式来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和变形,但材料力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即由材料的物理方程、几何方程和平衡方程建立的理论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混凝土构件,只是在具体应用时应考虑钢筋混凝土本身的特性。学习本课程时应注意与材料力学的异同点。
2.加强试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构件的计算方法都是建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的,因此,学习时一定要重视试验教学,通过试验深刻理解构件的破坏机理、受力性能和适用条件。
3.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熟练掌握设计计算的基本公式,切忌死记硬背
本课程具有内容多、符号多、计算公式多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符号有200余个,有编号的公式400多个。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感觉“杂乱无章”、“逻辑性不强”、“无规律可循”,不像数学和力学课程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但通过认真的分析,仍然能够找到它们的内在规律和学习方法。
4.多做习题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分为截面设计和截面校核。截面设计时,根据不同的荷载和荷载组合,不同的截面形式和尺寸,不同的材料强度搭配等,往往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只有通过多做习题,才能掌握不同类型的设计计算方法。
5.重视构造措施
工程设计中一些不易通过计算确定,或者说通过计算确定相当繁琐,不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而根据试验和以往的工程实践又必须这样做的一些做法或者处理措施称为构造要求。如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环境温度变化,以及较小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对混凝土结构都产生影响,且难以用计算公式来表达,都可以用适当的构造措施来满足。构造措施是长期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是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成果的具体体现。教材中有很多介绍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的内容,学习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重计算轻构造。
6.学习运用设计规范
规范是由国家颁布的有关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它是在总结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规范,并广泛征求国内有关单位意见,经过反复修改而制定的。规范以简明扼要的条文形式出现,其中强制性条文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带有法律性的技术文件。它不仅能够使设计方法达到统一化和标准化,而且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并为工程质量提供可靠保障。规范也需要不断的修订和补充,以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达到不断完善内容和提高质量的目的。教材根据规范进行编写,重点讲述基本概念和基本设计方法,内容更加丰富,而不像规范那样只有“单调”的条文。教材不能包含规范的全部内容,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熟悉和理解规范,学习应用规范进行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