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规范》ppt

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01局部修订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21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潘国雄2021年10月编辑ppt修订依据原标准在使用过程中各地各单位反响的意见及建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第1号修改单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编辑ppt?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01〔08局部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条文修改共29条。设防烈度变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共3条。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共2条〔含强制性条文1条〕。原有非强条改为强条:15条,其中:6条:文字调整,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1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8条:结构构件根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施工专门要求。其他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预制板应用、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编辑ppt一、关于山区建筑抗震设计的专门要求强制性条文3.3.1条的文字适当调整,强调:“对于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建筑〞。有关危险地段的划分,见标准4.1.1条,即“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将4.1.8条提升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建造于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的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应乘以增大系数1.1~1.6〞。〔增大系数的计算参见条文说明〕编辑ppt

新增3.3.5条:山区建筑场地和地基根底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边坡应防止深挖高填,坡高大且稳定性差的边坡应采用后仰放坡或分阶放坡。2建筑根底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上下确定,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震时地基根底破坏。要求山区建筑的地基根底,应注意设置符合抗震要求的边坡工程,并避开土质和强风化岩石边坡的边缘〔具体内容详见讲义〕。编辑ppt二、关于抗震建筑结构体系的改进〔一〕本次修订进一步强调建筑方案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对于结构抗震平安的重要性。强制性条文3.4.1条的文字做适当调整,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那么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那么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那么的建筑方案〞。规那么与不规那么的划分,条文3.4.2条规定了一些定量的界限,但实际引起建筑不规那么的因素还有很多,特别是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有简化的定量指标一一区分并规定限制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合理的抗震概念设计原那么,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防止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不规那么设计方案。编辑ppt

〔二〕关于结构构件的选型,第3.5.4条强调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楼、屋面,增加了对预制装配式楼盖的要求:“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当采用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汶川地震中,有很多预制装配楼盖由于构造措施不当,掉落导致人员伤亡。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提高平安性。在7.1.7条那么增加“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相关规定,以加强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楼、屋盖的整体性。编辑ppt

〔三〕关于框架填充墙的布置要求,新增强制性条文3.7.4条规定: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防止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同时,条文13.3.2条规定: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条文13.3.3条规定: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防止形成薄弱层或短柱。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当填充墙体形成短柱时,应对柱全高加密箍筋。

编辑ppt〔背景材料〕围护墙和隔墙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1、上下楼层的墙体数量相差很大,导致上刚下柔,采用普通砖、空心砖的砌体填充墙尤其明显;2、填充墙不到顶,形成短柱剪切破坏;3、填充墙在平面内偏心布置,造成结构抗扭刚度布置失衡。框架结构中,围护墙和隔墙不合理布置,可能使结构形成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薄弱部位而引起倒塌,这是历次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教训。为此将3.7.4条提升为强制性条文,要求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严格执行,不要重蹈覆辙。编辑ppt

〔四〕关于单跨框架结构,标准6.1.5条作出补充规定:当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高层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单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于抗震有明显的不利因素。汶川地震说明,即使是低层的单跨结构也明显比同类的多跨结构破坏严重。编辑ppt

〔五〕限用独立砖柱。独立砖柱对于抗震十分不利,结合一些学校带悬挑的楼面大梁支承于独立砖柱的严重震害,本次局部修订,将7.3.6条提升为强制性条文,要求加强楼屋盖大梁与墙体的连接,特别规定:“7~9度时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并满足承载力要求〞。这里的“组合砌体〞意味着,在支承部位仅仅设置构造柱是不够的,而且需要进行沿楼面大梁平面内、平面外的静力和抗震承载力验算。加强混凝土楼屋盖大梁等与墙体的连接,对于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十分重要。鉴于独立砖柱的抗震能力较差,特别规定7~9度时不得采用独立砖柱,尤其是支承大跨度楼面梁的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编辑ppt

〔六〕配合中小学教学用房按乙类的要求提高设防标准的规定,在强制性条文7.1.2条中补充了乙类多层砌体房屋高度和层数的控制——“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在7.1.3条中,补充了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普通砖砌体层高放宽到3.9m的条件:将普通砌体构件改为约束砌体构件。编辑ppt三、关于加强楼梯间抗震平安性的要求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历来把楼梯段作为非抗侧力结构处理。汶川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楼梯间破坏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为此,本次修订对楼梯间从计算到构造规定了一系列综合抗震措施,力求将楼梯间建成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平安通道:〔一〕楼梯间参与结构整体计算分析。第3.6.6条规定:“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编辑ppt

〔二〕增设楼梯间的构造柱。强条第7.3.1条中,要求将楼梯间四角以及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设置构造柱。因此,楼梯间将共有不少于8根构造柱,与7.3.8条的强制性要求一起,有助于形成应急疏散平安岛。〔三〕加强楼梯间墙体的抗震能力。在3.7.3条补充规定:“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或锚固等防止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的措施〞。并将7.3.8条提升为强制性条文,要求砌体结构楼梯间墙体在休息平台或半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以及采取其他加强措施,特别要求加强顶层和出屋面楼梯间的抗震构造——相当于约束砌体的构造要求。编辑ppt有关背景此次地震中一个普遍的建筑破坏现象,就是作为逃生通道的楼梯间破坏比较严重,造成了相当的人员伤亡。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砌体结构中,楼梯间整体性缺乏,地震中楼梯间的墙体破坏或倒塌造成楼梯段支座失效,进而导致整个楼梯间的破坏;而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那么由于支撑效应使梯板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地震时楼梯段处于交替的拉弯和压弯受力状态,当楼梯段的拉应力到达或超过混凝土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发生受拉破坏。而楼梯间的平台梁,那么由于上下梯段的剪力作用,产生剪切、扭转破坏。同时有些楼梯间钢筋采用冷轧扭钢筋,延性不够,地震作用下钢筋脆断。抗震标准7.1.7条第4款规定: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本条虽作为对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要求而提出,实际上对于多层高层框架结构同样适用。编辑ppt四、关于抗震结构材料性能和施工要求的调整〔一〕限制脆性钢筋的使用。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产品标准GB1499.2-2007,在第3.9.2、3.9.3条对钢筋和钢材的性能指标做了补充:钢筋应满足总延伸率9%的要求,所有钢筋均应符合抗震性能指标,以防止汶川地震中钢筋脆断的破坏。〔二〕依据GB1499.2-2007,在3.9.2中将钢材的强屈比指标1.2改为屈强比指标0.85。〔三〕将3.9.4条——纵向受力钢筋的等强替换原那么和3.9.6条——构造柱的施工顺序要求,提升为强制性条文,以加强抗震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编辑ppt五、关于村镇民居的抗震设计要求本次地震中,村镇民居破坏严重。为提高村镇民居的抗震能力,本次局部修订对涉及村镇民居的抗震构造作了一些调整:〔一〕在11.1.5条中,要求生土房屋相邻墙体之间应采用简单的拉接材料相互连接,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二〕在11.2.12条中,要求木结构房屋的围护墙应与木柱可靠拉结,并提高了土坯等围护墙的构造要求,以防止土坯等倒塌伤人。〔三〕在11.3.2条中,对村镇石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予以严格的控制。编辑ppt六、放松消能减震设计的应用条件条文3.8.1条改为非强制性条文:“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使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随着隔震和减震技术近年来的成熟,相应放宽其使用范围和条件。编辑ppt?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修订调整城镇涉及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70个城镇,其变化情况如下:〔一〕新增为8度0.20g的城镇7个:四川6,甘肃1;〔二〕新增为7度0.15g的城镇有9个:四川8,陕西1;〔三〕新增为7度0.10g的城镇有15个:四川12,陕西3;〔四〕设防烈度不变而设计地震分组改变的城镇有39个:四川34,陕西1,甘肃4;〔五〕局部乡镇设防烈度与该县级城镇中心地区不同,需按区划图修改单确定。编辑ppt

调整分类情况〔二〕:〔一〕由0.10g提高为0.20g的城镇3个:北川、汶川、都江堰;〔二〕由0.05g提高为0.15g的城镇1个:四川剑阁;〔三〕由0.15g提高为0.20g的城镇4个:平武、茂县、宝兴、两当〔甘肃〕;〔四〕由0.10g提高为0.15g的城镇8个:安县、青川、江油、绵竹、什邡、彭州、理县、略阳〔陕西〕;〔五〕由0.05g提高为0.10g的城镇15个:四川12个,陕西3个;编辑ppt?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21主要修订内容1调整了分类的定义和内涵。2扩大防灾救灾应急系统建筑的设防范围。3扩大了教育建筑中提高设防标准的范围,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保护。4扩大了划入人员密集建筑的范围,提高了体育场馆、博物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效劳设施的抗震能力。5进一步明确本标准所列建筑名称是例如,未列入本标准的建筑可按使用功能和规模相近的例如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编辑ppt一、调整分类的定义和内涵特殊设防类:为数极少的地震破坏可能引起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三级医院中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承担研究、中试和存放剧毒的高危险传染病病毒任务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建筑或区段;国家和区域电力调度中心;在交通网络中占关键地位、承担交通量大的大跨度桥;空运航管楼;国际无线电台,国家卫星通信地球站,国际海缆登陆站;国家级、省级的电视调频播送发射塔建筑,当混凝土结构塔高度大于250m或钢结构塔高度大于300m时;国家级卫星地球站上行站;科学实验建筑中,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具有高放射性物品以及剧毒的生物制品、化学制品、天然和人工细菌、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和新发高危险传染病等〕的建筑编辑ppt

重点设防类:地震破坏可能引起重大灾害后果,需要作为设防重点提高其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标准设防类:大量的满足“大震不倒〞设防目标这个标准要求的建筑,简称丙类;适度设防类:地震破坏不至导致人员伤亡,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设防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临时建筑、单层无害仓库等〕编辑ppt

新增强制性条文1.0.3条: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1所有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计均应确定其设防分类;2本标准的规定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设防类别的最低要求;3本标准不包括既有建筑。编辑ppt二、扩大防灾救灾应急系统建筑的设防范围

编辑ppt

4.0.3医疗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以下规定:三级医院中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特殊设防类。〔旧条文:三级特等医院〕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用房,具有外科手术室或急诊科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用房,县级及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县级及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旧条文: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县及县级市的二级医院;8、9度乡镇主要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编辑ppt

4.0.52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和县及县级市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主要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旧条文:大中城市和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县及县级市〕4.0.7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重点设防类。〔新增〕编辑ppt三、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保护6.0.8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旧条文: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教学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礼堂编辑ppt四、扩大公共效劳设施建筑中密集人群的应急保护范围6.0.3体育建筑中,规模分级为特大型的体育场,大型、观众席容量很多的中型体育场和体育馆〔含游泳馆〕,其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划分标准:≧30000人/4500人〔旧条文划分标准:≧40000人/6000人〕6.0.4文化娱乐建筑中,大型的电影院、剧场、礼堂、图书馆的视听室和报告厅、文化馆的观影厅和展览厅、娱乐中心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划分标准:≧1200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四川省基于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建筑隔震减震工程设计标准.pdf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与符号、基本规定、地震 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隔震结构设计、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非结 构构件及有关的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西 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本标准过 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至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jvzquC41z{ipu}3eqo5btlmkxgy06;:3:5
1.09SG610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09SG610-2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建筑标准图集)—结构专业》,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组织编制,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最新《09SG610-2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建筑标准图集)—结构专业》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9<657660qyon
2.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DBJ04T4842025.pdf《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技术标准DBJ04T484-2025》讲解了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则、设计要求和实施标准。该标准明确了隔震与消能减震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适用范围,详细规定了设计依据、抗震设防目标、材料要求及构造措施等内容。同时,标准还对隔震装置与消能器的性能要求、检测方法和施工安装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jvzquC41yy}/czw|l0ipo8iqe19:8@;90jznn
3.深度解读《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减隔震支座厂家网深度解读《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消能减震和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减小地震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作用。基础隔震技术被美国jvzq<84yyy4f:tz0eqs03=<880nuou
4.《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50011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jvzq<84yyy4nq{lckp4dqv4Jgnv0IK:2237.49621EuegOttUgotorhFguohpXkDwnjjppx0jvs
5.GB50011引用标准 GB 20688.3GB 50007GB 50009GB 50010GB 50017GB 50191GB 50204GB 50223GB 50330GB/T 5313 购买 正式版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可采用本规范规定的基本方法。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jvzquC41yy}/cwyrgfob0lto1uzbpmftf1>42@732/7/j}rn
6.喜报|华建集团8人荣获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包联进28年来致力于超高层建筑及复杂建筑结构设计科研工作,他以工程实践为平台,依托国家、上海市等科研项目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消能减震及高性能结构材料应用等多项核心技术,解决了重大工程需求,引领了国内超高层建筑和复杂建筑结构设计潮流,填补了部分规范空白,创造了良好的社jvzquC41v071lzpc0eun0ls1rkj`5=78777857xjvor
7.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500112010(2024年版)大量研究表明,偏心支撑具有弹性阶段刚度接近中心支撑框架,弹塑性阶段的延性和消能能力接近于延性框架的特点,是一种良好的抗震结构。常用的偏心支撑形式如图19所示。 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原则是强柱、强支撑和弱消能梁段,即在大震时消能梁段屈服形成塑性铰,且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即使消能梁段进入应变硬化阶段,支撑斜jvzquC41yy}/uxzlkct{j~3ep1TptvFpfT{mg|4ihpx/c|uzAkj>4@7(eqtjfF:;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