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收下展|硬笔临小楷|《灵飞经中的简体字》结构解读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汉字在构成中,借用了“间架结构”这个建筑术语,间架结构是构成稳定的基础,汉字的首要基础也是稳定。

上下视角看的是哪个部位最宽,建筑物根据需要或者风格,可以有上方最宽,中间最宽和底部最宽。汉字也是如此,简单来说,汉字从上下视角可以定义如下三个名词,“上展下收”、“上收下展”和“中间伸展”。

前文(02)介绍了上展下收,本文介绍上收下展,最后还有一篇介绍中间伸展。

在《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中提炼出来的简体字,有四种特殊形态的,它们是地载者结构,开两肩、撇捺在下和心在底部。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出自《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的第二个法则,和天覆者(宀)遥相呼应。遥看远方,在天地相间的地平线上挺立一座高楼,地载者可以看成是那个地平线。凡是下面是个横笔的,都一定要长,称地载者结构。

长横最长。

长横最平:长横在上方可略斜势,并有弧形,在底下,只能写平。

长横左右对称,强调的是稳。

首先:地载者(横),作为最后一笔,所以需要略吸气,写出力量,力量不是发力,是写平;其次:注意三个要点

起笔:虚笔起笔,笔在空中“滑到”纸上并开始走笔,没有明显的顿笔,行进过程中,调整发力起始点。

途中:写平是根本,力量次之。

收笔:写到位置(基本左右对称),顿笔收笔。

开两肩,《李淳八十四法》第十八法,原文“开两肩:要上两角开两而下两角合,法忌直脚卸肩。”特指而、雨、南、丙这样的字例,开两肩类的字强调两肩务必要展开,下边两角则必须收拢,否则便无法衬托上两肩的展开。

前文已经说了,之所以用生动的两肩做比喻,就是强调包围结构的部首冂[jiōng],肩部一定要开,下面略收。《灵飞经》中这里两个字的看点是冂的第二笔横折钩。

横笔:略抗肩行笔,可以有弧度(如南);

起折:调整后向下行笔,精彩就在这里没有旮瘩,略有隆起,不失庄重和美观;

竖笔:硬笔练灵飞经,第一个困惑就是折后的竖笔,都略宽,这是因为古人用毛笔强调主笔,行笔到此,一定是主笔,所以要略粗以显出主笔的特性。

挑勾:挑勾是毛笔神采的精髓,外方内圆是关键。

在开两肩的几个字,冂尽量写得宽,写得扁,行笔中注意

横笔:尽量放松,可以加点保险,略有弧度;

折角:硬笔难度要小于毛笔太多,略作停顿,从拇指用力调整到下一步食指用力。

竖笔:切笔行笔,略向内切,食指用力。

挑勾:硬笔替代毛笔后,变得没有难度,中指用力,挑勾的要点是出锋越小越好。

撇捺在字的下方,一定要写出伸展的姿态,无论是撇捺对称还是不完全对称。

捺笔在底部和上部有个明显的区别是,切刀处更加明显,更加厚实。这是毛笔变化的风采之一,通过一个笔画的粗细变化,可以让一个字马上拥有了不同的神采,风貌,或硬朗,或挺实,或稳健。捺笔在底部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行笔的路线明显变长,一波三折的姿态更加明显和清晰。

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小楷方面,一个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就是长捺,硬笔永远也无法写出毛笔长捺的那种风姿,目标只能降低到形似。

捺的滑笔:在向下滑笔过程中,拇指和食指共同用力,行笔。

起刀:到了起到处略作停顿。

出锋:一定要横向行笔,改用拇指用力。

补充撇笔:撇笔相对来说,符合人体力学,不难写,关键是分成两个阶段,起笔——虚笔,顿笔,顿笔几乎不停,出锋,出锋宁短勿长。

心在底部作为部首,仅仅注意一个要点,心的挑勾,必须在右面。

心本身就不好写,心的难点在卧钩,卧钩的难点在都是难点。欧阳询说,卧钩似长空之初月,初月的难点是两头尖。

起笔:起笔,参考横笔的起笔,虚笔入笔,笔尖接触纸时候,是没有压力的,刚刚好能出墨水,

行进:行进中,一方面要逐渐用力,另一方面要写出弧度,起笔是拇指和食指用力,到了底部是拇指用力。

尾部起钩:到了尾部,指压的力量达到峰值,停顿,中指发力挑勾。

心作为部首:和心作为单字比,要扁;重心必须右移。

楷书中,永远强调分别心,或者说强调主次,无论是笔画的原因,还是笔画结构的原因,只要下面比上面宽,就一定要写出宽窄的层次,这种书写,单字也许不明显,但是放到全篇,特别是未来到行楷过程中,一篇字是否入眼,首先看的就是单字姿态的差异性,古人不发展活字印刷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牺牲文字的审美性而强调文字的传播性。

上展下收有常见的四种特殊形式:地载者,开两肩,撇捺在下,心在底部。

从姿态讲,下方的笔画或者部首,总是要正的,这和汉字的“稳定性”有很大关系,下方一定要正,要稳。

有分别,有主次,是楷书永远的特色,下面要是伸展了,上面要借势收敛一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