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建筑材料领域,硅灰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正逐渐成为混凝土性能优化的关键因素。硅灰是硅铁合金厂和金属厂冶炼硅铁合金或金属硅时从烟尘中收集的一种飞灰,其年产量颇为可观。若不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给环境带来极为严重的污染。故而,近年来硅灰的回收与利用备受材料研究者的瞩目,将其应用于混凝土工业更是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壮举。
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含有硅灰的混凝土在微观结构层面展现出鲜明的特质,其结构均匀性显著提升。于低水胶比的情境下,硅灰的融入促使水泥石的微观结构发生深刻演变。原本水泥石中的微结构可能存在较多孔隙且结晶状态相对良好的水化物,而在硅灰介入后,逐渐转变为由结晶不良的水化物主导构建的体系,进而形成一种孔隙率大幅降低且更为致密紧实的基质构造。伴随着硅灰含量的逐步递增,水泥石内部发生了重要的化学反应转化,即氢氧化钙(Ca(OH)₂)向硅酸钙水化物的转变量持续增加。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水泥石中的 CH 含量呈现出随硅灰掺量上升而下降的趋势。并且,剩余的 CH 与未添加硅灰的硅酸盐水泥相较而言,其晶粒的形成更倾向于细小化,这种微观结构的改变对于提升水泥石的整体性能具有积极意义。
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引入硅灰后,水化物中的化学组成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 Ca/Si 比值明显减小。这一化学组成的改变赋予了水化物独特的性能优势,使其具备更强的与其他离子相结合的能力。从宏观性能表现来看,水泥石抗离子侵入的屏障作用得以强化,能够更为有效地抵御外界有害离子的渗透侵蚀。同时,对于碱 - 骨料反应这一可能严重损害混凝土耐久性的问题,也具备了更强的抑制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混凝土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与此同时,硅灰在混凝土中还对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当混凝土中掺有硅灰时,能够促使骨料周围被致密的无定形的 C - S - H 相所充分填充包裹。以含有 10%硅灰的水泥砂浆微观结构研究为例,在水化历经 28 天之后,对试样进行微观孔隙结构分析发现,其总孔隙率相较于未添加硅灰的对照组提高了 8%。深入探究其内在原因,是由于硅灰与 Ca(OH)₂之间的火山灰反应呈现出高度均匀的分布特性,并非如传统认知中那样集中于界面区域。相反,该反应主要发生在浆体的毛细结构内部。这种独特的反应分布模式犹如在浆体内部的毛细管道中设置了一道道“阻塞关卡”,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堵塞了浆体内部原本可能存在的毛细通道,使得孔隙率显著降低。而孔隙率的降低直接关联着混凝土强度的提升,尤其是在试样硬化后期,强度的增长更为明显,为混凝土结构在长期承载与环境作用下的性能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微观结构基础。
1.硅灰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微妙变化
新拌混凝土作为水泥、水、集料以及外加剂相互交融混合而成的复杂体系,其性能的优劣对于浇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混凝土结构长期的耐久性均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其中,和易性与流变性乃是新拌混凝土性能的核心表征要素。
诸多研究表明,硅灰的掺入能够显著增强混凝土拌合物的密实性。这是由于硅灰颗粒具有极高的细度与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们能够在混凝土体系中均匀分散,并填充于水泥颗粒、集料以及其他孔隙之间,从而减少了内部空隙的存在,使得混凝土结构更为致密。然而,硅灰的掺量并非越多越好。当硅灰掺量达到 4% 以上时,混凝土拌和物的黏聚性会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硅灰的高活性以及其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混凝土各组分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导致流动性开始变差。经过大量实验与综合分析发现,从整体性能平衡的角度考量,较为适宜的硅灰掺量约为水泥总用量的 2%。在此掺量下,混凝土既能保持良好的密实性,又能维持相对合适的和易性与流动性。
进一步研究水灰比为 0.35 的特定情境时发现,在停止搅拌后的 0 - 50 分钟内的任意时刻进行坍落度测量,结果显示坍落度会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结果看似与之前硅灰掺量过高导致流动性变差的结论相悖,但实则是由于在该水灰比条件下,硅灰的填充与分散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占据主导,改善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而当硅灰掺量为 6% 时,混凝土的坍落度与扩展度能够同时达到最大值。这表明在这一掺量下,硅灰对混凝土流变性能的改善效果达到了一个峰值状态,能够使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展现出最佳的流动性与填充性,从而更易于进行浇筑、振捣等施工操作,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与密实性。
2.硅灰对混凝土抗渗透性的显著作用
混凝土材料的渗透性,即液体和气体在混凝土内部渗透的难易程度,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抗渗性能卓越的混凝土,能够更为有效地阻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从而极大地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通过对硅灰影响混凝土微观结构的深入理论分析与精确计算,研究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程序方法。该方法基于对硅灰填充效应、火山灰反应以及对混凝土孔隙结构改变的综合理解,能够精准地预测硅灰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并且,通过严谨的实验验证,证实了这一理论方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在水胶比为 0.4 的特定条件下,研究发现硅灰替代比处于 8% - 15% 的区间范围内时,混凝土的渗透率几乎趋近于零。这一令人瞩目的结果表明,在此硅灰掺量区间内,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得到了极为有效的优化与填充,形成了一道近乎完美的抗渗屏障,能够极大地抵御液体和气体的渗透。然而,当硅灰替代比超过 15% 时,混凝土的渗透率又会逐渐上升。这是因为过量的硅灰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的失衡,引发一些新的孔隙或缺陷的产生,从而削弱了抗渗性能。通过对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硅灰对混凝土渗透性影响的系统对比研究,最终确定 12% 的硅灰替代比为最佳选择。这一最佳替代比能够在不同水胶比的情况下,实现混凝土抗渗性能与其他性能之间的最佳平衡。
此外,硅灰的细度也是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硅灰的细度增加时,其颗粒更加细小,能够填充到更为微小的孔隙之中,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从而使得渗透性相应降低。在众多渗透性研究中,氯离子的渗透性因其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的严重影响而备受关注,成为了渗透性研究的典型代表。
针对波斯湾地区的混凝土抗渗透性研究发现,无论水灰比取值如何变化,在硅灰替代比从 0 逐步增加到 7.5% 的过程中,3、6、9 个月的氯离子扩散率均呈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当硅灰替代比达到 7.5% 时,氯离子扩散率基本达到最小值。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硅灰在降低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方面的卓越功效。通过利用 RCM 法测定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对单掺硅灰以及复掺粉煤灰和硅灰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结果显示,单掺硅灰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相较于复掺粉煤灰和硅灰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要小 0.27×10⁻¹²m²/s,降低幅度达到 25%,与未添加任何掺料的混凝土相比,降低幅度更是高达 84%。这主要是由于硅灰的颗粒细度极小,比表面积巨大,能够极为有效地填充到水泥浆体的空隙之中,从而大幅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使得混凝土对氯离子的扩散具有更强的阻碍作用。综上所述,硅灰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进而有力地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为混凝土结构在恶劣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硅灰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复杂影响
硫酸盐侵蚀作为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极大的危害性,是众多环境水侵蚀类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一般而言,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密实度越大,硫酸盐溶液就越难以侵入混凝土内部,其抗侵蚀能力也就越强。硅灰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混凝土的抗侵蚀性能。然而,不同的硅灰掺量会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化学反应机制。
在对掺有硅灰的高铝水泥和普通波特兰水泥混合物的抗硫酸盐侵蚀性研究中发现,当含有硅灰的高铝水泥量为 15%,而普通波特兰水泥含量为 85% 时,其抗硫酸盐侵蚀性显著增强。这表明在特定的水泥混合体系中,合理的硅灰掺量能够优化水泥石的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提高其抵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
通过精确测试混凝土硫酸盐扩散物的含量,深入研究混凝土中添加硅灰对其抗硫酸盐侵蚀的影响。以龄期为 14 周的测试结果为例,在 Na₂SO₄溶液中,当硅灰含量分别为 0、5%、10%、15% 时,混凝土硫酸盐的含量依次为 0.09%、0.072%、0.06%、0.05%。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随着硅灰含量的增加,混凝土在硫酸钠溶液中的抗侵蚀能力逐渐提高,即添加硅灰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抗硫酸钠溶液的侵蚀能力。这是因为硅灰的掺入促进了水泥的水化反应,生成了更多的水化产物,填充了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同时硅灰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反应,改变了水泥石的化学组成,使其更难被硫酸钠溶液侵蚀。
然而,在硫酸镁溶液中,情况却有所不同。当硅灰含量分别为 0、5%、10%、15% 时,硫酸盐扩散物的含量分别为 0.11%、0.083%、0.06%、0.06%,即在硅灰含量增加到 15% 时,硫酸盐扩散物的含量并未继续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水泥砂浆中分别掺入 0、5%、10%、15% 的硅灰,然后将其浸泡在 5% 的硫酸镁溶液中,以抗压强度损失率来评定水泥砂浆的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随着硅灰掺量从 5% 逐步增加到 15%,抗压强度的损失率持续增大,且均在 40% 以上,这表明抗硫酸镁侵蚀性能逐步降低。其原因在于硅灰替代了一部分水泥,引发了火山灰效应,导致氢氧化钙的含量减少。在硫酸镁溶液中,镁离子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而氢氧化钙的减少使得这一反应更容易进行,进而导致更多的镁离子侵入混凝土内部,与 C - S - H 凝胶发生反应,造成 C - S - H 的破坏,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硫酸镁侵蚀能力。由此可见,硅灰在提高抗硫酸钠侵蚀方面效果显著,但在抗硫酸镁侵蚀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硫酸盐类型来合理确定硅灰的掺量。
4.硅灰对混凝土抗冻融性的有效提升
在众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中,正负温交替的情况极为常见。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冻融循环的破坏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受冻破坏。尤其是在寒冷地区的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抗冻性不足往往是造成结构破坏的主要根源。因此,提升混凝土材料的抗冻性成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途径之一,而硅灰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当水胶比为 0.3 时,经过 56 次冻融循环后,加入硅灰的混凝土表面缩放均控制在 500g/m² 以下,动态弹性模量保持在 90% 以上,且不同硅灰掺量的混凝土在这两项指标上相差不大。这说明硅灰的掺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使得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减少表面剥蚀和内部结构损伤的发生。
进一步研究硅灰和引气剂等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的改善作用。实验采用 5%、10% 的硅灰等量替代水泥,深入探究硅灰在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方面的表现。研究发现,掺入硅灰的试件其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值及下降趋势均明显小于对照试件(未掺硅灰)。在达到 300 次冻融循环时,对照试件和掺入硅灰量分别为 5%、10% 的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分别为 81.3%、92.1%、93.3%。同时,在前 100 次冻融循环中,掺入硅灰的试件几乎无质量损失,在 150 - 200 次冻融循环内,质量损失才略有增加,冻融破坏程度较为轻微,而对照试件在 100 次冻融循环时质量损失已超过 0.2%。这表明硅灰能够有效改善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减少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此外,研究硅灰对混凝土在不同浓度氯盐中抗冻性的影响发现,未掺硅灰的混凝土在 5% 的氯盐中经过 200 次冻融循环后的质量损失高达 8.45%,相对弹性模量仅约为 40%,而掺有硅灰的混凝土在相同条件下的质量损失不到 2%,并且相对弹性模量基本稳定在 90% 左右。这进一步证明了硅灰在提高混凝土抗冻融性能方面的显著效果,尤其是在氯盐环境下,硅灰能够有效抵抗氯盐对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加剧作用。
通过测试混凝土的脉冲传播速度研究硅灰含量对混凝土抗冻融性的影响发现,当硅灰的含量从 3% 逐步增加到 8% 时,脉冲传播速度减少率持续降低,且在 210 次冻融循环时,脉冲速度减少率约为 15%。然而,当硅灰含量增加到 11% 时,在 150 次冻融循环时脉冲传播速度减少率就急剧上升至 70% 以上。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硅灰在改进混凝土抗冻融性方面存在一个较为适宜的含量范围,大约在 10% 左右。在这一范围内,硅灰能够充分发挥其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提高密实性和增强抗冻融能力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混凝土在寒冷环境和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耐久性,确保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5.硅灰对混凝土抗碱-集料反应的抑制作用
碱 - 集料反应(alkali - aggregatereaction,AAR)是指在潮湿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泥、混合料与周围环境中的碱以及集料中的活性成分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若干年逐渐发生反应,反应生成物吸水膨胀,最终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失去原有的设计性能的现象。AAR 反应主要包括碱 - 硅酸反应(ASR)、碱 - 碳酸反应(ACR)以及碱 - 硅酸盐反应三种类型,其中碱 - 硅酸反应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而硅灰在抑制这一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Jan 等认为硅灰作为一种高活性添加剂,在较低的替代水平(8% - 10%)下就能有效地抑制 ASR 扩张。于洋等利用砂浆棒快速法深入研究了硅灰对砂浆棒膨胀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掺量的硅灰均能够使试样的膨胀率显著减小,且膨胀率会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当硅灰掺量超过 15% 以后,试样 14 天的膨胀率可控制在小于 0.10% 的极低水平,这充分说明硅灰对 AAR 具有极为出色的抑制效果。
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掺入硅灰后,火山灰反应迅速发生。在这一反应过程中,硅灰中的活性成分与水泥中的 Ca (OH)₂发生化学反应,大量吸收水泥中的 Ca (OH)₂,形成钙硅比低的 C - S - H 凝胶。这种特殊的 C - S - H 凝胶具有极强的吸收碱的能力,能够与混凝土中的碱离子发生反应并将其固定,从而有效降低水泥砂浆中的碱当量。当碱当量降低时,碱对活性集料的侵蚀程度也会随之减轻,从根源上抑制了碱硅酸反应引起的膨胀,最终实现对 AAR 的有效抑制,保障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与耐久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硅灰的聚集尺寸并非引发 ASR 反应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大尺寸还是小尺寸的硅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扩张。从硅灰的微观结构和聚集形态角度深入研究其对 ASR 的影响发现,只有含有烧结硅灰(聚集尺寸为 150μm - 4.75mm)的混凝土在 14 天的扩张长度变化较为明显,超过 0.7%,未添加硅灰的混凝土扩张长度变化不到 0.4%,而其他聚集大小的硅灰混凝土扩张长度变化均小于未含硅灰的混凝土,且彼此之间差异不大。这表明虽然烧结硅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 ASR 反应有不同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硅灰对抑制 ASR 反应具有积极作用,且不受聚集尺寸的绝对限制,为硅灰在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使其能够在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工程中发挥抑制碱 - 集料反应、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作用。
在混凝土的众多性能指标中,强度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新拌混凝土硬化后最为关键的力学性质体现,同时也是混凝土质量把控的重中之重。众多深入的研究表明,硅灰的掺入犹如一把双刃剑,对混凝土的强度(涵盖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弯曲强度)产生着多维度且复杂的影响。
从抗压强度的维度来看,硅灰在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始阶段,硅灰凭借其高活性与微填充效应,加速了水泥的水化进程,优化了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得混凝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更为致密且强度较高的骨架结构,从而有效提高了早期抗压强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混凝土进入长期服役阶段时,情况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硅灰的掺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混凝土的长期抗压强度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硅灰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的长期化学反应可能改变了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稳定性,使得原本均匀且致密的结构逐渐产生一些细微的缺陷或薄弱环节,在长期持续的外部荷载作用下,这些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并导致抗压强度的降低。
在探究硅灰与粉煤灰及硅灰和粉煤灰混合物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专项研究中发现,硅灰自身在提升混凝土抗压强度方面具有极为显著的效果。当混凝土龄期达到 28 天这一关键节点时,在硅灰的强化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能够达到 72MPa 的较高水平。进一步针对水胶比为 0.3 的特定情境进行研究时发现,硅灰的掺量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联关系。当硅灰的掺量处于大约 5% - 9%的特定区间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趋势。通过与未掺硅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精确对比可知,当硅灰掺量为 3%时,无论是 7 天还是 28 天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均显示其与未掺硅灰的混凝土基本持平,即此时硅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而当硅灰掺量超过 9%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开始逐渐下降,表明在该水胶比条件下,过高的硅灰掺量打破了混凝土内部结构与性能的平衡状态,进而对抗压强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抗拉强度方面,硅灰的掺入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同样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而言,在掺入硅灰后,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当硅灰掺量精准控制在 6%时,混凝土在 7 天和 28 天的劈裂抗拉强度相较于未掺硅灰的混凝土分别实现了 24%和 16%的显著提升。这一提升效果得益于硅灰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的微观增强网络结构,其有效地改善了混凝土各组分之间的粘结力与协同工作能力,使得混凝土在承受拉伸荷载时能够更为有效地传递应力,从而提高了劈裂抗拉强度。然而,当硅灰掺量超出 6%这一临界值后,无论是 7 天还是 28 天的劈裂抗拉强度测试结果,均显示出强度开始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水胶比为 0.3 的条件下,硅灰掺量约为 6%时是提升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最优选择,过多或过少的硅灰掺量均无法实现最佳的抗拉强度提升效果。
针对水胶比在 0.26 - 0.42 这一区间范围内变化时硅灰独自存在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系统研究发现,硅灰对混凝土抗压性能影响的最佳替代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水胶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函数关系。在这一变化区间内,硅灰对混凝土抗压性能影响的最佳替代比大致处于 15% - 25%的范围之内。对于劈裂抗拉强度而言,硅灰的掺入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过高的硅灰替代比并非是影响劈裂抗拉强度的主导因素。并且,在所有研究的水胶比条件下,硅灰替代比通常不会超过 15%。更为重要的是,在 5% - 10%的硅灰替代比区间内,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劈裂抗拉性能,这一区间可视为提高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较为理想的硅灰掺量范围。
在弯曲抗拉强度方面,硅灰展现出了极为突出的强化能力。研究表明,硅灰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弯曲抗拉强度,并且在较高的硅灰替代比时,这种强化效果更为明显。当硅灰替代比分别为 5%、10%、15%、20%和 25%时,通过对所有水胶比条件下 28 天的弯曲抗拉强度进行精确计算与分析发现,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0.2%、14.5%、27%、31%和 26.6%。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当硅灰替代率达到 20%左右时,混凝土的弯曲抗拉强度能够实现最为显著的提升效果。这一结果表明,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如果对弯曲抗拉强度有较高的要求,如在一些受弯构件较多的混凝土结构中,可以考虑将硅灰替代率控制在 20%左右,以充分发挥硅灰在提高混凝土弯曲抗拉强度方面的优势,从而提升混凝土结构在受弯状态下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
在混凝土材料科学的领域中,单一掺料因其自身固有特性而具有性质的局限性。而将两种或多种掺料巧妙地混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掺料体系,则能够整合不同掺料的优势,进而为混凝土性能的提升开辟新的路径。其中,复掺粉煤灰和硅灰便是一种极具代表性且被广泛研究的复合掺料组合。
硅灰属于火山灰质材料范畴,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显著区别于其他常见材料。其颗粒极其细小,粒径小于 1μm,并且具备高度的分散性。这些特性赋予了硅灰卓越的填充效应,能够深入到混凝土微观结构中的微小孔隙与缝隙之中,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为致密。同时,硅灰的火山灰效应使其能够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额外的胶凝物质,进一步强化混凝土的基体结构。此外,硅灰还具有孔隙溶液化学效应,能够调节混凝土孔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与化学组成,从而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积极影响。
当矿物掺合料进行复掺时,各组分之间并非简单的混合,而是会引发一系列复杂且精妙的物理及化学复合效应。其中,火山灰复合效应表现为不同掺料中的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相互作用,协同促进胶凝物质的生成与微观结构的优化。这种效应不仅增强了混凝土的强度,还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耐久性相关性能,如抗渗透性与抗硫酸盐侵蚀性。微集料复合效应则是由于不同掺料颗粒尺寸与形状的差异,在混凝土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填充体系,如同级配良好的集料一般,优化了混凝土的堆积结构,减少了孔隙率,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与稳定性。这些复合效应相互交织,共同对混凝土的渗透性、过渡带结构以及抗裂性能等关键性能指标产生了良好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抗硫酸盐侵蚀方面,复合掺料使得混凝土内部结构更为致密,且化学稳定性增强,能够有效抵御硫酸盐溶液的侵蚀破坏,从而显著延长混凝土结构在硫酸盐环境中的使用寿命。
鉴于复合掺料在混凝土性能提升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众多学者纷纷聚焦于这一领域,深入探究复合掺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制与规律。例如,有研究针对硅灰和超塑化剂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及流动性的影响展开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通过精确控制硅灰替代率以及超塑化剂的掺量,并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全面测试与分析,研究发现,当硅灰替代率设定为 10%,超塑化剂掺量为 1.1%时,高性能混凝土能够达到最佳的性能平衡状态。在这种最优配比下,混凝土在 28 天龄期时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力学性能,其抗压强度高达 92.7MPa,足以承受较大的外部荷载压力。同时,混凝土的扩展度为 170m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够在施工过程中顺利地填充模具与复杂结构空间,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与完整性。
另一项研究采用混料设计方法,深入研究了在同一水胶比条件下,水泥、矿渣、粉煤灰和硅灰这四种主要组分作为混料因子对混凝土 7 天、28 天抗压强度以及 28 天电通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人员运用先进的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建模,以揭示各组分掺量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内在定量关系。经过复杂的计算与分析过程,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等多方面性能要求,研究得出在该特定水胶比下,粉煤灰掺量和矿渣掺量均为 50%时,混凝土能够实现综合性能的最优表现。这一结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具体工程需求,精准地调配复合掺料的比例,以获得满足工程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到粉煤灰、硅灰和引气剂复合使用时对碱 - 硅酸反应(ASR)的抑制作用。ASR 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反应过程会导致混凝土内部膨胀开裂,严重损害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与安全性。研究人员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对比了不同掺料组合下砂浆在 ASR 过程中的膨胀率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砂浆中仅单独加入 10%的粉煤灰和 5%的硅灰时,在 24 小时后的膨胀率为 0.18%。而当在这种掺料组合的基础上,再添加 0.04%的引气剂时,砂浆在 24 小时后的膨胀率显著降低至仅 0.08%。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证明了三种材料复合使用时在抑制 ASR 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协同效应。引气剂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引入微小的封闭气泡,缓解了 ASR 反应产生的膨胀应力,同时与粉煤灰和硅灰协同作用,改变了混凝土内部的化学环境与微观结构,从而从多个维度抑制了 ASR 的发生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混凝土结构在碱活性环境中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结语:
硅灰凭借其良好的活性,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为混凝土性能的改进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它从微观结构层面改变了水泥石的组成与特性,在宏观性能上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抗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抗冻融性、抗碱 - 集料反应等)以及力学性能(抗压、抗拉、抗弯强度等)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在与其他掺料复合使用时还能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
然而,由于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因素极为复杂多样,涉及原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施工环境与工艺等多个方面,因此很难确定一个能够全面优化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最佳硅灰替代比。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即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更为先进的方法深入研究硅灰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与精确的分析模型,精准地提出硅灰改进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最佳替代比,从而进一步推动硅灰在混凝土工业中的科学应用,为建筑工程领域提供性能更优、耐久性更强、环境友好性更高的混凝土材料,助力建筑结构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硅灰与其他新型材料或技术的结合应用可能性,持续挖掘其在提升混凝土特殊性能方面的潜力,以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建筑工程需求,如在海洋工程、超高层建筑、特种结构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为现代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材料基础。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