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谦,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黄景瑗,土木工程施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9建筑工程施工参考文献
[3]刘昌名,宋会莲,工程招投标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4]刘建民,不平衡报价的识别及风险防范[J],建筑经济,2004,2
[5]宋雪荃,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趋势探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2
[6]宋彩萍,工程施工项目投标报价实战策略与技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李洁,建筑工程承包商的`投标策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8]彭思志,孙勇毅,谈投标报价策略和作价技巧[J],建筑经济,2000,5
[9]薛锐,王树林.浅谈投标策略及其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9
[10]付国平,张继国,郭壮壮,投标报价策略分析[J],建筑经济,2004,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2]潘希鸿,谈谈建筑工程投标策略与报价技巧[J],山西建筑,2007,2
[13]刘伊生,建筑企业管理[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
[14]关柯,王宝仁,丛培经,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15]胡明德,建筑工程定额原理与企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16]王俊安,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刘志才,程洁,2000,5
[18]高显义,工程合同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7
[19]孙曾武,刘亚丽,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优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8建筑工程施工参考文献
[20]王雪青,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决策系统研究[J],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3,12
[21]冯天鉴,建筑工程项目竞争投标报价的战略和策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4.9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设工程工程建筑工程施工参考文献
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3]汤燕群,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制度下的投标报价分析[J],中南林学院硕士论文,2005,6
[24]周学军,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策略与案例[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9
[25]邹伟,论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策略与技巧[J],建筑经济,2007,11
[26]陈娟,杨泽华,谢智明,浅谈工程投标报价的策略[J],招投标研究,2004,2
[27]梅洪,投标报价策略与作价技巧[J],北京:基建优化,2002, 2
[28]刘钟,莹徐红,建筑工程造价与投标报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9]张春泉,浅谈工程投标的方法与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2
[30]余云泉,李振荣,工程施工投标报价策略与技巧初探[J],北京:中外建筑,2001
(一)建筑设计部分
[1]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国家标准.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教材.房屋建筑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国家行业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龚思礼主编.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陈绍蕃.钢结构(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陈绍蕃、顾强编著.钢结构(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丰定国、王社良主编.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梁兴文、史庆轩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地基及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陈仲颐、叶书麟编著.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房屋建筑学》,第四版,同济大学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房屋建筑学》赵研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房屋建筑学》王崇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房屋建筑学》袁雪峰、王志军主编,科学出版社;
[5]《房屋建筑学》舒秋华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7]《建筑构造》刘建荣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10]《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103-2001;
[11]《建筑构配件标准图集》;
[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计划出版社;
[13]《中国大百科全书》, 戴念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建筑构造》(上、下册)李必瑜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等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中国民族建筑》王绍周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张宗尧等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建筑构造设计》颜宏亮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 2009,(05) .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 2009,(05) .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 2009,(15) .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 2009,(11) .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09,(09) .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 2009,(04) .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04) .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 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 2003,(02)
[13]尚海旺, 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 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 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 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 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1)
[18]宁卫远, 焦利伟, 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 2004,(06)
[19]陈玉平, 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 1998,(02)
[20]H.H.斯列涅夫斯基, B.H.卡拜斯基, 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 1980,(03)
[1]廖礼平.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J].企业经济,2019,38(12):139-146.
[2]边晶梅,王震龙,刘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2):76-80.
[3]陈伟,杨主张,熊威,熊付刚,杨道合,牛力.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传导DEMATEL-BN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0,30(07):1-6.
[4]梁献超.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策略[J].建筑经济,2020,41(11):73-78.
[5]陈敬武,班立杰.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促进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的精益管理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0):196-205.
[6]邹迎辉.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0,41(11):47-51.
[7]罗岚,吴霞,黄伟.基于FC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经济,2020,41(S2):77-82.
[8]荀志远,张丽敏,赵资源,徐瑛莲.基于组合赋权云模型的装配式建筑成本风险评价[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37(06):8-13.
[9]许志权.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成本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2):81-85.
[10]王灵智,闫林君.基于组合赋权-可变模糊集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11):103-109.
[11]蒋博雅,刘少瑜.绿色装配式建筑及其BIM技术应用的思考[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6):10-16.
[12]寇园园,刘凯.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精细化施工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0,34(06):125-130.
[13]周建晶.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3):41-46.
[14]孙玉芳,吴霞,何孟霖,丛旭辉.基于BIM+物联网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5):58-61.
[15]罗祥,黄喜兵.基于IS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11):73-77.
[16]李晓娟.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0,34(06):107-112.
[17]陈为公,杨慧迎,高志国.考虑脆弱性的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0,20(06):2069-2078.
[18]朱蕾,陈静怡,袁竞峰.基于ISM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韧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37(05):108-114.
[19]彭军龙,周静.基于ISM-BN的装配式建筑隐性成本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1,38(01):37-43+85.
[20]何凯红,祁玉婷,张伟.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管控要点研究[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2,51(22):25-30.
[21]刘凯,张英彤,段万国,王鑫,龚黎明.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J].北方建筑,2021,6(03):5-9.
[22]丁少华.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8):67-71.
[23]马荣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施工技术(中英文),2021,50(13):64-68.
[24]陈蓉芳,姜安民,董彦辰,熊奇伟,陆银锐.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18(10):2788-2796.
[25]汪盛.“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研究[J].建筑科技,2022,6(01):44-46.
[26]张克,蔡锦松,黄清云.装配式建筑质量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10):95-98.
[27]刘自昂,郭婧娟.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03):40-46.
[28]田学泽,胡庆国,何忠明.基于改进组合赋权-动态模糊理论的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安全风险评价[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1,38(03):187-193.
[29]陆荣秀,卿科,谭宇昂,徐松林.开发商视角下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J].建筑结构,2021,51(S2):1134-1138.
[30]李欣函,尤完.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水平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08):62-66.
[31]程亚茹,郑生钦,刘金花.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1,36(06):54-61.
[32]卢毅,张欣欣.基于SEM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8(03):38-44.
[33]王兴冲,唐琼,董志胜,王瑞红.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11):19-24.
[34]李卫东,张天天,刘美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建筑产业政策模拟及节能减排效益评价[J].工业建筑,2022,52(02):196-205.
[35]黄轩安,史月霞,陈可楠,蒋俯传,殷平雪.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数字化建造方法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2,14(01):45-60.
[36]李晓娟,张舟,谢婉君,刘艺姝.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1,35(06):119-124.
[37]周涛,周亚萍,郭宇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维度阐释及其供应链自主可控力影响因素测评[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22,39(04):192-203.
[38]王乾坤,申楚雄,郭曾,段宏磊,郭佩文.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能耗可视化模型与系统开发[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2,39(01):50-54+67.
[39]赵青扬,刘畅,田立柱,李勇.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与发展[J].混凝土世界,2022,(04):27-30.
[40]徐静.双碳背景下建筑企业装配式建筑业务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22,41(17):165-168.
[41]曹志芳.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5):115-118.
[42]于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2,(08):121-123+128.
[43]苏霞,张晶晶,张炜光,刘小峰.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审计研究--以国家电网雄安朱河变电站为例[J].会计之友,2022,(08):132-139.
[44]李唐振昊,尤筱玥.基于Apriori的装配式建筑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0(02):147-152.
[45]王军武,潘子瑶,王靖,田梦圆,刘森.基于STPA和模糊BN的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安全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2,18(04):12-19.
[46]李洪,周尚奭,何煜.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以柳州某装配式项目为例[J].项目管理技术,2022,20(07):83-87.
[47]王玉艳.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20):157-159.
[48]杨召波,麻希孟,周程,张廷甫.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1):66-68.
[49]赵愈,孙思园,刘陆.装配式建筑碳减排驱动因素与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22,43(10):90-95.
[1]梁立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安全事故预防[J].广东建材, 2011(2):103-105.
[2]邓思聪.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J].价值工程, 2011(2):86.
[3]陈舂秀.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资讯, 2011(4):157.
[4]张新华.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中华民居:学术刊, 2011(7X):55-56.
[5]姚勇.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J].大陆桥视野, 2011(12):33-34.
[6]宗明珠付杰.建筑工程安全管理[J].科学时代, 2011(7):145-146.
[7]蒋云建.浅议监理工作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1(1):57.
[8]李亚奇康崇杰和.论建筑工程全过程安全管理[J].时代经贸(学术版), 2011(17):129.
[9]王晓鹍.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安全管理[J].甘肃科技, 2011,27(17):120-121.
[10]邓润华.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 2011(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