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及双梁起重机。
背景技术:
双梁桥式起重机是横架与车间、仓库和料场等的上空进行物料吊运的特种设备。参照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截面,包括上盖板a、下盖板b、主腹板c、副腹板d、隔板e和小车轨道f。上、下盖板和主、副腹板通过四道主要焊缝拼成一个箱型结构,隔板横向焊接在箱形主梁的内部,与上盖板和主副腹板连接,用来提高上盖板、和主副腹板的局部稳定性。由于焊缝较多,一方面减小了起重机主梁的刚度,使起重机主梁在小车吊起重物的时易发生下挠现象;另一方面,作为起重机主梁上最重要的四道焊缝,在主梁四面成型过程中,对四道焊缝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焊接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接焊缝焊接质量差,往往会产生局部变形,制作精度难以控制,使所述起重机主梁制作过程费工费力,同时起重机主梁的强度更加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及双梁起重机,替代传统的起重机主梁,提高主梁的制作效率,保证双梁起重机的工作的稳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包括折弯板、下盖板、隔板和小车轨道,所述折弯板为开口向下设置的u型板,若干所述隔板沿所述折弯板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弯板内壁,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小车轨道设置于所述折弯板顶面一侧,若干三角筋板固定于所述折弯板内壁与所述小车轨道对应的一角。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所述折弯板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两个下边缘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双梁起重机,包括两个平行且对称设置的主梁,所述主梁包括折弯板、下盖板、隔板和小车轨道,所述折弯板为开口向下设置的u型板,若干所述隔板沿所述折弯板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弯板内壁,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小车轨道设置于所述折弯板顶面一侧,若干三角筋板固定于所述折弯板内壁与所述小车轨道对应的一角。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所述折弯板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两个下边缘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存在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及上梁起重机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替代传统的起重机主梁,提高主梁的制作效率,保证双梁起重机的工作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主梁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梁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起重机俯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10、主梁,11、折弯板,12、下盖板,13、隔板,14、小车轨道,15、三角筋板,20、小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10的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起重机主梁10包括折弯板11、下盖板12、隔板13和小车轨道14,所述折弯板11为开口向下设置的u型板,若干所述隔板13沿所述折弯板11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弯板11内壁,所述下盖板12与所述折弯板11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小车轨道14设置于所述折弯板11顶部一侧,若干三角筋板15固定于所述折弯板11内壁与所述小车轨道14对应的一角。本实施例中,u型板代替了现有技术的主梁10中的上盖板和主、副腹板,由于u型折弯板11为纵向无拼接焊缝的整体材料,从而省去了现有技术的主梁10中上盖板与主腹板、上盖板和副腹板之间的连接焊缝,由于省去了两道焊接难度比较大的焊缝,使得主梁10制作工艺、检测流程和制作难度均比现有技术的主梁10简化很多,降低了主梁10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制造成本,保证了质量,有效提高了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对于双梁起重机主梁10,小车20连接于两主梁10之间,为方便小车20连接两主梁10上的小车轨道14,本实施例中,所述小车轨道14设置于所述折弯板11顶面一侧,使得小车20不必向主梁10外侧延伸过多即可连接小车轨道14。由于折弯板11的折角为弧形,因此小车轨道14无法设置于折弯板11竖直边的正上方,此时小车轨道14下方无直接支撑,为避免本实施例中的主梁10在小车20局部轮压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翘曲,在折弯板11内壁与小车轨道14对应的一角处设置若干三角筋板15。三角筋板15加强了对折弯板11顶面的支撑,进一步提高了主梁10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制造以及保证各部件连接的稳定,所述隔板13与所述折弯板11焊接固定。所述下盖板12与所述折弯板11的两个下边缘焊接固定。由于小车20具有一定的重量,主梁10顶面在小车20重力的作用下会有轻微变形,如果隔板13直接与下盖板12接触,则隔板13将折弯板11顶面的变形向下传递,即隔板13对下盖板12产生一个将下盖板12与折弯板11分离的力,从而对折弯板11与下盖板12之间的焊缝造成影响,为避免该情况的产生,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13与所述下盖板12之间存在间隙。
参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梁起重机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双梁起重机包括两个平行且设置的主梁10,所述主梁10包括折弯板11、下盖板12、隔板13和小车轨道14,所述折弯板11为开口向下设置的u型板,若干所述隔板13沿所述折弯板11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弯板11内壁,所述下盖板12与所述折弯板11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小车轨道14设置于所述折弯板11顶部一侧,小车20设置于两所述主梁10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小车轨道14相连,若干三角筋板15固定于所述折弯板11内壁与所述小车轨道14对应的一角。
采用纵向无拼接焊缝的u型折弯板11,省去了现有技术的主梁10中上盖板与主腹板、上盖板和副腹板之间的连接焊缝,有效提高了主梁10的安全性,小车20被两个主梁10支撑,为避免主梁10在小车20局部轮压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翘曲,本实施例还设置了三角筋板15,小车20沿两个小车轨道14的导向移动,起升吨位大,提升高度高。
为了方便制造以及保证各部件连接的稳定,所述隔板13与所述折弯板11焊接固定。所述下盖板12与所述折弯板11的两个下边缘焊接固定。进一步的,为防止小车20对折弯板11的压力作用影响折弯板11与下盖板12的连接,所述隔板13与所述下盖板12之间存在间隙。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1.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弯板、下盖板、隔板和小车轨道,所述折弯板为开口向下设置的u型板,若干所述隔板沿所述折弯板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弯板内壁,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小车轨道设置于所述折弯板顶面一侧,若干三角筋板固定于所述折弯板内壁与所述小车轨道对应的一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折弯板焊接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两个下边缘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梁桥门式起重机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存在间隙。
5.双梁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平行且对称设置的主梁,所述主梁包括折弯板、下盖板、隔板和小车轨道,所述折弯板为开口向下设置的u型板,若干所述隔板沿所述折弯板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连接于所述折弯板内壁,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小车轨道设置于所述折弯板顶面一侧,若干三角筋板固定于所述折弯板内壁与所述小车轨道对应的一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梁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折弯板焊接固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梁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与所述折弯板的两个下边缘焊接固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梁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所述下盖板之间存在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