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
近日,宁德时代成功上市,我在《坐拥两个万亿市值,宁德时代“挣得多花得也多”》一文中也进行了详细分析。然而,除了宁德时代这一巨头,其他电池企业在2023年的表现,尤其是上海车展之后的状态,又如何呢?
毕竟,当前的电池企业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技术转折点,需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圆柱、全固态、钠离子
在当今电池技术领域,大圆柱电池、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是备受关注的三大技术方向。大圆柱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散热性能,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重要选择。全固态电池则通过采用固态电解质,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则凭借其丰富的钠资源和较低的成本,展现出在大规模储能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近期备受瞩目的大圆柱电池。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圆柱电池是否能够颠覆方壳锂电池的市场地位?目前尚无定论。然而,亿纬锂能的江吉兵院长对此充满信心,认为大圆柱电池未来将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然而,行业现状显示,大圆柱电池目前才刚刚开始应用于车辆,其市场份额仍然较小。
然而,根据盖世汽车整理的2025年一季度动力电池扩产数据,圆柱电池在一季度的扩产浪潮中表现尤为突出。在7个新型电池扩产项目中,圆柱电池领域独占3席,总投资金额接近60亿元,总产能规划达到46.5GWh。其中,海四达和亿纬锂能两大企业成为投资主力。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动力电池月度装车量数据,当前的电池产业链正经历一个深度调整期,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开始放缓。
此外,头部效应开始逐渐分散。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的装车量分别为134.5GWh、151.7GWh和172.0GWh,占总装车量的比例分别为73.0%、82.3%和93.3%。从市场份额来看,宁德时代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达到了4.77%。
与一季度相比,1~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前8名企业的排名保持不变,但LG新能源与正力新能的排名发生了互换,LG新能源从前十名中滑落,降至第11名。这一变化表明,海外电池企业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力有所减弱。
在纯电动乘用车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分布方面,4月数据显示,125(含)~160Wh/kg的车型产量为61.8万辆,占比高达95%。这一数据与车企的宣传仍存在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的融合,仍需时日。
华泰证券指出,在固态电池领域,海外的商业化进程较国内领先约一年。国内电池企业通过采用硫化物与卤化物的技术路线,成功规避了海外硫化物专利的限制。得益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资本的密集投入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企业有望逐步缩小技术差距,并在商业化过程中实现超越。
然而,我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全固态电池的正解,是氧化物?》一文中,我已经详细阐述了硫化物路线在商业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真正的突破点,或许在于氧化物。在此,我建议读者不要盲目迷信权威,而应保持独立思考。
此外,还有钠离子电池。由于受到化学特性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钠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的批量应用一直未能实现。
在乘用车领域,宁德时代近期发布了钠离子电池和骁龙双核电池。可以说,钠离子电池的推进仍在逐步进行中,其商业化应用也在逐渐展开。然而,钠离子电池能否摆脱“备胎”的地位,目前尚难下定论。
综合来看,根据盖世汽车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新型电池领域的产能扩张项目仅有7项,与去年四季度的14项相比,项目数量减少了一半。这反映出行业对(半)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型电池领域的扩产步伐显著放缓,呈现出明显的降温态势。
从国内视角转向国际视野
随着宁德时代在港股的成功上市,国内电池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显著加快,全球化进程也全面提速。对于国际知名电池企业如LG、松下、三星SDI和SK等头部企业而言,这一变化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宁德时代已成功布局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和印尼等海外工厂。截至2024年,其海外动力电池装机的市场份额已达到27.0%,超越LG成为全球第一。此外,比亚迪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的动力电池装机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了103.2%,显著高于LG等海外电池企业。
根据华泰证券的数据,海外电池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高。预计2024年,中国在三元正极材料的全球产量中将占据64.4%的份额,而磷酸铁锂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的产量则均占全球90%以上。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电池材料领域的绝对优势,也是我们在电动化赛道上实现“超车”的重要底气。
在储能电池领域,海外电池企业主要采用三元锂技术路线,与国内电池企业相比已显著落后。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2024年的储能电池装机量分别达到110.0GWh和27.0GWh,2021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2.0%和72.8%。相比之下,LG和三星SDI的装机量则远不及宁德时代的十分之一。
然而,当前市场普遍担忧的是,海外本土化补贴的增加以及贸易政策的风险。
华泰证券指出,随着海外电池企业获取《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的难度显著增加,未来国内外电池企业的盈利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尽管海外贸易政策风险频发,但无需过于悲观。在成本方面,即使考虑到美国的多项叠加关税,国内电池企业仍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
此外,LG于2024年12月与龙蟠签订了26万吨磷酸铁锂的供应协议,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磷酸铁锂产能、客户和供应链。与此同时,SK和三星SDI也在积极布局磷酸铁锂产线,预计将在2025年开始投产。
当然,我们无需过于担忧。随着国内汽车制造商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国内电池企业也跟随车企走向国际市场。加之国内锂电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成本优势愈发明显,正逐步替代海外车企的市场份额。根据Marklines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国车企的市场份额已上升至70.8%,较2023年1月的51.3%有显著提升。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不断技术迭代,国内电池企业有望跟随下游客户的步伐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同时,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国内电池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产能国际化布局方面,各大电池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例如,宁德时代已在德国成功投产,并积极推进匈牙利、西班牙和印尼的工厂项目。这些举措有望实现就近配套,进一步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对于几家大型海外电池企业而言,若无法及时跟进磷酸铁锂技术的布局,或在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上建立优势,扭转当前局面将极为困难。因此,这些电池企业必须各显神通,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飓风车志
汽车通研社
特空间
车享壹号
家和越野
浪娃极限越野
老王说干货
汽车驾驶手册A
楠买的车
数智前线
一横一竖说汽车
雪峰帮选车
轻松懂汽车帝
车暴走
汽车浏
11
小民汽车观
多动力小车A
越野人生NB
关于车的哪些事
汽车热点迅
23.55-33.95万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